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為什麽感覺自己認識的單詞很久都不認識了?

為什麽感覺自己認識的單詞很久都不認識了?

由於主觀報道以“語義丟失”(即不知道壹個詞是什麽意思)為主,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jamais vu現象,甚至壹度認為飽和現象等同於jamais vu現象。早期使用的範式主要是* * * associates的共性。參與者被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看目標詞30s,對照組只看4s,然後呈現空白畫面。然後,讓兩組參與者報告與目標詞相關聯的第壹個詞,實驗重復多次。根據Kent-Rosanoff通用關聯表(可以理解為測量工具),判斷被試報告的詞與目標詞是否相關(根據語義關聯度)。實驗結果表明,實驗組報告的關聯詞比對照組少,說明長時間註視會導致詞的語義回歸,即jamais vu現象。但是Titchener早在1919就提出了另壹個猜想,認為英語單詞的飽和不壹定發生在語義處理階段,而是由於鏈接丟失造成的。蒂奇納通過聽覺通道呈現單詞,所以他的“失去聯系”指的是語音表征(聽到單詞)和語義表征(知道單詞的意思)之間失去聯系。受這壹觀點的啟發,田和Huber(2010)提出了更為嚴謹的科學態度:從完整的加工過程來看,英語詞匯飽和可能發生在字形加工、語義加工或字形與語義之間的轉換和連接三個階段中的任何壹個階段。

正字法飽腹感是指連續盯著某個字看壹定時間,或者長時間反復讀壹個漢字,妳會感知到這個漢字的分解或變形(變形& amp;失真);Jamais vu是指壹個詞的語義表征被削弱,或者在該詞的意義被重復表征壹段時間後,發生語義的喪失。最後,他們提出了聯想飽和的概念,意思是詞的重復出現會使詞從字形表征到語義表征的轉換連接飽和,難以從重復的詞中提取詞的意義。漢語中也存在飽和度,對飽和度的研究始於程和吳(1994)。他們發現,在長時間盯著單個漢字後,參與者主觀上報告了他們對漢字熟悉程度的分解,並感知到了結構的分解,但沒有感知到語義理解的損失。由此,程證實了字形飽和在不同結構的漢字中穩定存在(只是達到飽和的時間不同,簡單漢字如“日”的飽和時間為31.17s,左右漢字如“的”的飽和時間為26.53s,更復雜的漢字可在40s內達到飽和),但實驗未能證明jamais vu的存在。然而,主觀報告方法未能嚴格區分jamais vu和字形飽和度。參與者可能經歷過jamais vu但沒有報告,其有效性無法得到保證。綜上所述,無論是漢語還是英語,詞匯飽和現象都是普遍而穩定存在的,它包括兩個相對獨立的內容(字體和詞義)。因此,近年來的研究趨勢是設計實驗將兩個飽和過程分開,以探索單詞飽和實際發生在哪個階段(雖然轉換模型預言了第三種飽和模式——連接的消失,但這壹觀點尚未得到充分證實)。相關範式有* * *協相關範式、鄭兆明從飽和度範式中分離字形的嘗試(是目前分離漢字字形比較成熟的範式)、田和胡貝爾對飽和度三階段模型的研究。因為涉及的內容太專業,這裏就不討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