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諫太宗十思》關鍵句【論《諫太宗十思》的主題】

《諫太宗十思》關鍵句【論《諫太宗十思》的主題】

關於《諫太宗十思》的主旨,人教社的《師教書》雖然沒有明說,但在全文的“內容分析”部分明確承認“居安思危,戒奢儉用”。對於這種說法,張廣福先生寫了《關於諫太宗十念的兩個問題》(中國語文參考2006年第5期)和《關於諫太宗十念的板書討論》(鮑文?教師版(97)等文章提出了不同的觀點,後者是對我在中報上發表的黑板書的回應。張先生認為:“居安思危,戒奢省錢”只是文章中的壹個句子成分。“姑且承認它是文章中的壹句話,而且不是這篇文章的主句,而是它文章中的壹句‘秀句’,就像《王騰亭序》中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主題應該是‘積德仁義’,因為它是‘文章的思想判斷,思想的閃現,文章的靈魂和統帥’。

作者從中讀出兩層意思:(1)主旨壹般要通過完整的句子來傳達。“居安思危,避免鋪張浪費,節省開支”是句子成分,不宜稱為主旨;(2)“居安思危,戒奢儉用”是“言簡意賅的句子”,是“秀句”,但不是全文的統帥和靈魂,沒有資格稱為主旨。

張先生的懷疑態度確實值得稱道,但筆者不同意他的上述兩點理由以及由此得出的結論。

筆者認為,句子成分不適合被稱為主旨的說法,壹開始並不是很成立。所謂“文無定法”,主題的表達形式本來就是多樣化的,所以對於散文小說來說是自然的,議論文也是如此。《勸學》借君子之口闡述作者自己的觀點,又有誰否認“學不可為”作為論據的正當性?有時候,即使沒有特殊的詞語,主題也能被讀者理解。比如《師說》全文討論了當老師學習的必要性和作者選擇老師的標準。後者是通過“無貴無賤,無長無短,道之有,師之有”這幾個字直接提出來的,而學而優則仕的必要性全在,卻沒有直接的說法;但有誰否認《師說》在闡述選師標準之前,先討論了向師學習的必要性?

作者也認為,把“積道義”作為文章的統帥和靈魂是可以的;把“居安思危,戒奢省錢”僅僅當成“作秀句”,是非常不恰當的。

因為“積德仁義”和“居安思危,戒奢省錢”都出現在文章的第壹段,都是在“固本深源”的比喻中提出的,只是比喻推理有正反兩種形式。“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欲流遠者,必掘其泉;考慮國家安全的人必須積累他們的道德正義”是“積累道德正義”的積極建議;“不要想著居安思危,戒奢儉用,為了枝繁葉茂而斬草除根,堵塞源頭而欲長流”是對“居安思危,戒奢儉用”的否定強調。利弊之間,張先生為何厚此薄彼,將前者視為文章的統帥和靈魂,將後者視為“作秀句”?

這段朗誦中的“積德仁義”和“居安思危,戒奢節用”是什麽關系?筆者認為“仁義”壹詞本來就有豐富的內涵,而魏徵所謂的“積仁義”,其實就是“居安思危,戒奢節用”。張先生的文章中有這樣壹段話:《諫唐太宗十思》是貞觀十壹年寫給唐太宗的壹篇散文。唐太宗開創了壹個被稱為“貞觀之治”的和平繁榮時期。這壹時期,社會經濟迅速恢復發展,他逐漸變得自滿、腐敗、奢侈。魏巍很擔心,勸了他幾次。本文就是其中之壹。”這段話介紹,寫作的背景是唐太宗沒有“居安思危”。難道不是說“居安思危,戒奢儉”才是文章的本意,而魏所謂的“積德仁義”就是“居安思危,戒奢儉”嗎?

作者認為,盡管兩者有關系,但把“居安思危,戒奢節用”作為文章的主題似乎更為恰當。因為“積德積義”可以因人而異,因時而異,無論是作為給皇帝的建議,還是文章的主題,都顯得過於籠統;但是“居安思危,戒奢省錢”就完全不壹樣了。

此外,即使按照張先生的標準,“主題是文章的思想判斷,是思想的閃現,是文章的靈魂和統帥”,“居安思危,戒奢節用”比“積德積義”更有理由被稱為文章的主題。

眾所周知,第二段探究了“百位元首承天地之命,始善者復,止於終寡”這壹歷史事實的原因。“當妳擔心尹的時候,妳會全心全意地等待它。如果妳成功了,妳會沈迷於驕傲;全心全意,五嶽為壹體,豪情萬丈”明確告訴我們,處境往往決定態度,態度必然決定結果。“憂國憂民,須壹心壹意待之”不妨稱之為“居安思危”,“沈湎於驕傲”自然是“居安思危”或“居安思危”,分別造成了民眾“載舟不進”。魏徵從正反兩個方面明確論述了“居安思危”的必要性。

在第三段,作者明確提出了“十點思考”。無論是“心滿意足地思考自律”、“三驅思考”,還是“正直思考、拒絕邪惡”,其核心精神其實都是“居安思危、戒奢節用”,而“有所為”、“盈則滿”、“遊刃有余”、“懈怠”、“包庇”。因此,與其像張先生那樣把“十思”作為“積德積義的具體措施”,不如把它作為“居安思危,戒奢節用”的明確要求。

筆者認為魏徵《諫太宗十條》的主旨是“居安思危,戒奢儉用”。是“厚德載物”的真諦,是“十思”的核心精神。全文除了提出這八個字並具體化為“十條思想”之外,還闡述了踐行這八個字的理由。但第壹段以“固源”為喻,取其生動形象;第二段探究歷史事實的根源,並以此提醒人們;第三段假設實踐的結果是有吸引力的。

(作者單位:舟山普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