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中國民間藝術的本土代表

中國民間藝術的本土代表

首先,剪紙窗花

窗花剪紙是陜西最廣泛、最流行的民間藝術活動。這種傳統裝飾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漢代,民間農婦就用金銀箔和彩帛剪成花鳥,戴在太陽穴上,作為壹種美麗的裝飾時尚。後來逐漸發展起來。隋唐時期,人們在節日和慶典中用彩紙剪出花卉、植物、動物和人物的故事,在窗格上稱為“窗花”和“門”。到了宋代,對剪紙有了系統的重視,使“婚禮花”、“禮儀花”、“門花”應用於喪葬和日常生活,尤其是喪禮,出現了各種長管的“喪花”。明清時期,女子出嫁,都很講究“炕上剪刀”(即能剪各種窗花、衣料樣品等刀工),所謂“炕上剪刀,炕上鐮刀”。近代以來,陜西農村幾乎家家戶戶,從老年婦女到年輕婦女,都有剪窗花、貼窗花的習俗。大多數人會把“花鳥蟲魚”剪下來。很多家庭都保留著“窗花底樣”,逢年過節在前後窗格和墻壁上張貼各種人物、戲曲、山水、花鳥蟲魚、家禽、動物等。每逢紅(喜慶)、白(喪)事、節日、喜慶,都要剪貼各種“圖案”、“花邊”、單雙“喜”字、“吉祥圖”、“太極圖”,使房間、廳堂井然有序、美觀清新。這種代代相傳的風俗越來越盛行。在很多農民那裏,窗花剪紙已經成為選擇婚姻的條件之壹。比如壹個姑娘“會畫(畫)、會剪(窗花、衣服款式、款式)、會紮(繡)”壹直在和農民競爭擇偶。同時,這種剪紙技術也成為人們、家庭、住戶求美、比美、求勝的習俗之壹。這充分體現了陜西各族人民的* * *同理心。

陜西窗花剪紙在陜北、關中、陜南三個地區有其自身的特點和差異,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地域文化傳統的差異。至於個人風格的差異,就看民間藝人素質的差異了。除了先天因素,閱歷、文化素養、個人愛好也是民間藝人重要的後天因素。陜北窗花剪紙享譽全國,是延安革命根據地藝術家廣泛支持、指導和介紹的結果。當然,它窗花的豐富和質感是歷史形成的。陜北的窗花豐富、純凈、自然有趣,反映了陜北人民的淳樸、淳樸,其山水人物和各種山野風情躍然紙上;關中窗花的剪紙有點粗糙,有點巧妙。窗花很多剪紙有粗有細,巧妙精致,題材廣泛,形式復雜巧妙。而且,在不以“識字”為標準的情況下,許多不識字的老年婦女剪下窗花,令識字者“目瞪口呆”,驚嘆不已。陜南與關中相比窗花較少,但剪紙和工藝品種類繁多,商洛、安康、漢中的剪紙和工藝品也享譽省內外。

在眾多的窗花剪紙中,窗花剪紙的主要內容是戲劇人物、戲劇故事、花鳥蟲魚獸龍、各種風俗習慣等題材。其色調壹般為單色(黑色或單色),也有各種彩色窗花(彩紙或染色紙)。窗花剪紙構圖講究,壹般線和線是連在壹起的,不能斷筆、斷頭、斷線。所以構圖壹定要簡潔美觀,不能過於精細復雜,以免剪刀難以開合。

陜西窗花出名了!

壹張剪紙剪紙剪紙剪紙剪紙剪紙剪紙剪紙剪紙剪紙剪紙剪紙剪紙剪紙剪紙剪紙剪紙剪紙剪紙剪紙

二永壽剪紙永壽剪紙的構圖和風格稱得上巧妙蒼勁,在山區和平原地區人們的生活習俗中趣味橫生。60多歲的農村婦女安郁芳,被譽為專家型“園丁”,參加過省、地、縣三級藝術比賽;古屯鄉婦女夏,擅長剪各種鳥,其得意之作《百鳥朝鳳》享譽國內,並在法國展出。

三岐山、鳳翔剪紙鳳翔縣彪角鄉臥龍村,素有“剪紙村”之稱。李臘翠是這個村子裏最有名的人,能剪上千種圖案。窗花比其他縣的大壹倍,構圖飽滿,新穎獨特,屬於真正的傳統奇峰(山)鳳凰(香)窗花。祁、馮窗花在這壹帶的農民中多被視為家庭副業。每年秋後割,臘八(臘月初八)上市。十幾雙能賣幾毛錢,遠銷鳳翔縣、蔡家坡、太白縣等地。有些技術好的女人,賣普嬌窗花壹年能賺幾百塊。

大荔縣流行的皮影戲,以其高超的雕刻技藝,被民間所模仿,於是窗花剪紙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於是,窗花裏各種戲劇性的人物和故事在當地流行開來,家家戶戶的窗格和院墻上都貼著窗花的各種剪紙圖案,人物栩栩如生;除此之外,每壹個窗欞裏也都有各種花鳥蟲魚的剪紙。

武安塞剪紙安塞剪紙聞名中外。從技法上來說,可以分為男刻和女刻兩種方法。陽光下鐫刻,線條厚重有力,黑白分明;題寫,加粗,像畫像,木刻。在全省剪紙大展中,安塞婦女張獲二等獎,愛家的騎驢大媽獲壹等獎。他們還展出了許多傳統、故事和童話的剪紙系列,如老鼠嫁女和王翔睡在冰上,也受到了好評。安塞剪紙現已成為陜西風俗畫和風俗畫的重鎮。

六邊剪紙固定邊剪紙是“三邊”剪紙的主要部分。它的剪紙有很強的人情味,有很濃的生活氣息。外形看似黑白木刻,題材廣泛,風格獨特。

陜西是民間藝術大省,窗花剪紙在全國享有盛譽。新中國成立後,安塞、洛川、富縣、旬邑、定邊、靖邊等6個縣以及寶雞、鳳翔、千陽、澄城、滑縣、合陽、大理、延長、黃陵、佳縣被文化部命名為“剪紙之鄉”。比如為陜西、為中國爭得榮譽的高陵縣耿鎮剪紙藝人王順喜(男),剪紙從來不畫大樣、不畫底樣。他總是根據自己的想法剪出成千上萬的花、昆蟲、鳥、魚和人物。他八歲開始跟父母學剪紙,到40多歲的時候,已經剪紙30多年了。每年臘月他都賣幾斤到幾十斤。他所剪的人物、魚、鳥,栩栩如生,色彩自然靈動。1980年,美國朋友到鹹陽旅遊,邀請他現場剪紙。他沒有抄稿子,也沒有模仿人。他壹會兒用手剪出幾個戲劇性的人物,拍成電視紀錄片,廣為流傳。

二、鳳翔木版年畫

據史料記載,鳳翔木版年畫已有476年的歷史。根據壹個經商家族的祖傳檔案,在明二年(1507),孝裏村的泰家有八戶人家從事年畫副業。早在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戴氏家族就設立了早期年畫的“畫局”,至今已延續六代190余年。鳳翔木版年畫從小到大,從粗到細。幾經沈浮,已成為西北地區首屈壹指的民間年畫勝地。在近兩個世紀的歷程中,泰始興畫局立足鳳翔,面向全國,對外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木版年畫從畫稿、雕版、印刷到彩繪,都是農民閑暇時手工操作。清代以前,年畫的題材主要是門神,而且是以筆畫為主。到清中葉嘉慶、道光時,年畫用墨線手工染制,逐漸改為全套印,如秦瓊、景德、方筆、方平等,但胡須、眉毛仍用鋼筆描畫。除了小李村,北小李村和陳村鎮還有30多個生產村和生產戶,有6個官方“畫局”。除十余幅門神、大墻畫外,其余均為中小型門神畫和福字,如《六神》、《福祿壽三星》、《二十四孝》、《春牛圖》等。清末民初,年畫制作發展到六七十家,有10多個圓局,制作40多種門畫,大中小門神;有文武式,有立、坐、騎,形象多為歷史人物,如商朝的、,唐代的、景德、、蓋,宋代的包等。也有童話人物,如天宮、傅、魯、壽三星、、鐘馗、沈儉等。、六神、槽馬、槽猴;竈神包括單竈神、雙竈神、單印架、雙印架、花瓶、燈籠爐等。僅《谷雨》畫就有50多種,《十二相》《四季佳音》也有40多種。年畫年產量400多萬張,銷往全國十多個省市。在陜西、甘肅、寧夏、青海、河南、四川等省的農村,到處張貼鳳翔的各種年畫和竈神,已成為壹種習俗。年畫商家從鳳翔批量進貨,運回各地好賣。抗日戰爭建國前,年畫產量壹度較低,但產量仍保持每年600多萬張。特別是在套印銀(也叫印銀)和描金之後,陜甘寧青壹帶的人民給這種年畫起了壹個好名字,叫“西豐始興畫局”。

建國後,1950至1963年,在南、北小李村組織百余人的“年畫節”,全部用白色辦公用紙和報紙制作六神,年產量300多萬張,至今仍銷往西北各地。後來由於各種運動,年畫的制作沒有回到建國前的數量。1978年十壹屆三中全會後,鳳翔木刻年畫脫胎換骨,在國家、省、市工藝美術界的關心和支持下,發展了近百種年畫,年產量恢復到300萬張以上。後來,他們又組織了“南小李民間工藝美術研究會”、“鳳儀木版年畫研究會”,加上57個個體戶。在全國產銷訂貨會上,全國18個省市下單,使年畫年產量超過10萬張,銷往西歐、東南亞、日本等十多個國家。

鳳翔木版年畫以其獨特大方的風格、極強的概括性、簡潔華麗、現實與空間的強烈反差、突出的主題、強烈的意境和健康的民族與人民的傳統美感,成為大眾欣賞、張貼和饋贈的佳品,享譽海內外。

第三,鳳翔泥塑

陜西鳳翔縣劉穎的彩塑已有400多年的歷史。

泥塑制作:首先制作泥塑,選細土,加膠,反復壓、踩、揉、舞。做泥塑的時候,先在捏好的原型上畫出原稿,把原稿做成模具,按照模具翻過來,粘上膠水使其成型,然後和泥土混合,用墨水勾出,再染色打點,晾幹後刷上壹層膠。彩繪泥塑有100多種戲劇人物、神話人物、鳥類和動物。這些泥塑色彩鮮艷、鮮艷、誇張、簡潔、樸素大方、趣味橫生。最受歡迎的是臥牛、站虎、吊虎、胖娃娃。這些彩繪泥塑多被視為西北各省農村過節的佳品,或作為孩子滿月的紀念品,家庭日常裝飾的裝飾品,饋贈親友的禮品。近年來,鳳翔彩塑已被列為陜西省旅遊紀念品,並廣泛對外供應。民間藝術概述

河北省位於黃河中下遊,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壹,也是中國唯壹擁有平原、草原、高原、山地、湖泊和海岸的省份。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和優越的自然條件孕育了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民間藝術,河北民間藝術的地方戲、民間曲藝、民間歌舞、鄉村古樂、曲藝、特色工藝、滄州武術、吳橋雜技等享譽海內外。這些藝術從不同的角度展示了中國的文化傳統,它們的* * *相似性來源於民間生活,有的是歷史傳承,有的是外地移植,有的是新形式的創新,最終逐漸形成濃郁的地方特色,深受群眾喜愛。它們不僅在歷史上有壹定的影響,而且仍然具有無窮的藝術生命力。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河北民間藝術在陶冶情操、娛樂身心、抒發情感、交流思想等方面發揮了無形的作用,為河北省的社會進步做出了貢獻。1949之後,河北民間藝術得到了全面系統的整理和挖掘,進入了全面復興時期。從1978開始,這些藝術就充滿了生命力,增添了新的時代特征。如今,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文化的進步,河北民間藝術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為凝聚人心、營造健康的精神氛圍、促進中外文化交流、服務經濟建設,發揮著促進政治、經濟、文化全面發展的社會功能。

第壹,民間藝術

河北民間藝術包括民間繪畫、雕塑、手工藝品、歷代書法碑帖、寺廟墓室壁畫等。其中歷代書法碑刻是研究歷史文物和書法藝術的重要資料,寺廟墓壁畫是研究壁畫藝術和藝術史的重要資料。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具有很高的藝術和文化價值。民間繪畫立足於民間生活,在繼承傳統繪畫風格的基礎上發展創新,也是河北民間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河北省有大量的手工藝品,藝術成就豐富。這裏不僅有歷史悠久的傳統陶器,如定窯、磁窯、興窯和黑陶,還有精美的雕刻藝術,如泥塑玩具、剪紙、皮影、蠟染、石雕、骨雕、木雕和貝雕。不僅有生動的裝飾手法,如滕的布貼畫,花絲,花絲首飾和花絲飾品。

1,玉田泥塑玩具

河北玉田,是壹個與玉有關系的古代郡縣,受到壹些帝王和專家學者的高度重視。它位於北京、天津和唐山三個城市的中心。3000多年前,這裏是燕國早期都城所在地。春秋時屬烏東國,唐初設烏東郡。自武則天時代起,因晉代幹寶奇書《搜神記》中“楊伯鏞植玉於無盡山”的故事,故稱玉田縣。自從1993,中國人民命名玉田縣為“中國民間藝術(民間泥塑)之鄉”以來,於佳不用說他的名字就讓人眼花繚亂。

玉田泥人已有200多年的歷史,產地主要分布在戴家屯、西高丘等幾個村落。1981年,當地玩具專家、中國美術館研究員李先生來到玉田泥塑之鄉考證:玉田泥人早期動物作品與玉田出土的陶豬、陶馬、泥墩(哨子)等漢墓頗為孿生。可見民間泥塑歷史悠久。歷史的長河孕育並造就了玉田這片神奇的土地。清光緒年間,以劉凱(1870-1961)為代表的泥塑藝人,隨著《西遊記》、《西南廂記》、《寶劍記》等葛坤劇種的盛行,以及楊柳青年畫的流行,豐富了戲曲的內容。後來,玉田泥人的著名藝術家有劉俊祥、王西慶、劉廣田和吳玉成。□

第二,民間戲劇

河北有古老的傳統戲劇。金元雜劇在河北流行後,又向南傳播到江浙壹帶。明清以來,弋陽、昆山、梆子、黃兒等劇種壹直在河北流行。20世紀40年代末,河北影響最大、發展最快的地方劇種是河北梆子和評劇。河北流行的劇種有30多種,其中河北土生土長的就有26種,比較有代表性的有河北梆子、保定老調、安國老調、平調夏紫、小說調、橫七調、哈哈調、四腳戲、評劇、唐劇、唐山皮影戲、保定皮影戲、南辛莊木偶戲、古驛檀戲、絲弦戲等。

第三,民間曲藝

河北民間曲藝歷史悠久,歌曲種類繁多,節目豐富。各地流傳的主要歌曲有西河鼓、樂亭鼓、任丘鼓、錦州龍鼓、贊皇旗鼓、安國家鼓、高邑腰鼓、常山戰鼓、槁城金蚌鼓、滄州木鼓、木書、石步仙、丹仙、平書。這幾類歌曲,有的唱長書,有的唱短段,已經流傳了幾千年,成千上萬的專業演員和農村業余說唱歌手都在從事這些歌曲。

第四,民間歌舞

河北民間歌舞包括民歌、吹歌、歌舞等多種形式和內容。其中,河北民歌多為人民口頭創作,內容豐富,風格多樣,反映了歷史生活的廣闊畫卷,表達了人民的心聲。河北吹歌是壹種獨特的民間樂器,以嗩吶為主要樂器,配以管、笙、笛、板胡伴奏樂器和鑼、鼓、釵等打擊樂器,在節日、婚喪或喜慶日子演奏。秧歌是河北的主要歌舞,有146種燈,鼓和舞獅,竹馬,旱船,花船,汽車,道具表演的大頭舞。

動詞 (verb的縮寫)民間古樂

河北古代鄉村音樂活躍在河北農村,保存完整的主要有邢臺市光宗太平道音樂、巨鹿道樂班音樂、廊坊市固安縣屈家營音樂會、魯村義和團音樂等。這四種音樂的共同特點是披著宗教的外衣,卻充分體現了民族文化傳統,都可以稱得上是集佛、儒、道於壹身的莊重典雅的音樂。這些珍貴的古代文化遺產是我國民族音樂的瑰寶,它們在民族音樂的大花園中以其質樸、典雅、獨特而相互競爭。

六、民間武術

中國民間武術有129種,其中52種起源於河北省。這52種拳主要分布在滄州、邯鄲、保定、唐山、廊坊、衡水、邢臺等地。

現存的八極拳、滄州的拳、延慶拳,邯鄲永年的楊式、吳式太極拳,廊坊的八卦掌,邢臺的梅花拳,深州的形意拳,規模和影響都很大。

七、民間雜技

河北雜技歷史悠久,流傳至今已有2000多年。中國有很多雜技之鄉,無論從歷史、民間基礎還是在國內外的影響力來說,吳橋都是最有名的。河北省的發源地吳橋是雜技的搖籃,享有很高的聲譽,是聞名中外的雜技之鄉。

據調查,民國初年吳橋雜技可分為13種:壹是武術;第二,頂尖技術;第三,口語技能;第四,腳踏技巧;第五,手技;第六,駕駛技術;7.馬戲團;八、高空節目;九、踩線;十、鉆探技術;十壹、嘴擰;十二、魔法;十三。其他(如踢毽子、抖空竹)。總結起來就是包括武術,雜耍,馴獸,幻術。

如今,吳橋雜技在原有的基礎上創造和改進了許多新的節目,如舞獅、舞龍、箍圈舞、彩綢舞、條幅、飛板、飛人、雙層秋千、腦負擔、飛人、飛車翻墻、大型魔術等。

歷史上,吳橋縣出過許多著名的雜技演員。僅在清代,吳橋就造就了許多享譽海內外的雜技名人和世家。如五代戲熊世家的程家熊、人稱“壹王”的魔術大師穆、曾獲埃塞俄比亞皇帝垂青並獲金牌的姚振魁、多次進宮表演的中國民間雜技老前輩蔣德成、創辦中國第壹大戲、享譽東南亞的雜技大師等,都是吳橋民族的雜技藝人。

全國各地的雜技團和世界28個國家的雜技團中都有吳橋族的雜技藝人,那麽國內雜技界是否有吳橋人不是雜技班的說法?吳橋縣目前有29個雜技團,900多名演員。

基於吳橋雜技在國內外的深遠影響和廣泛的群眾基礎,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於1987年在河北省舉辦,至今已舉辦八屆(1987、1989、191、1993、664)。雜技節每年舉行壹次,通常在六月的最後壹周或六月的第壹周。比賽地點在省會石家莊。節日以滄州鐵獅子真好為背景,以象征和平與友誼的綠色為底色。制作節日會徽,設置金獅、銀獅、銅獅獎。此舉不僅促進了中外雜技交流,也促進了河北對外文化和社會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