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糖的生產歷史

糖的生產歷史

史前時代

人類已經知道從新鮮水果、蜂蜜和植物中攝取甜食。後來發展到用谷物制造麥芽糖,再發展到用甘蔗甜菜制糖。制糖歷史大致經歷了早期制糖、手工制糖和機械化制糖三個階段。

早期制糖階段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的國家之壹。早期以麥芽糖和蔗糖為主,麥芽糖的作用更大。

用谷物釀酒和制糖是人類的壹大進步。中國西周的《詩經》裏有壹句詩叫“好地方,堇菜盛開”,意思是周的土地非常肥沃,連堇菜、菊苣都像菊苣壹樣香甜。說明焦糖早在西周就有了。麥芽糖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制成的糖。麥芽糖屬於澱粉糖,所以也可以說澱粉糖的歷史最悠久。

麥芽糖是以大米(澱粉)和麥芽為原料,經糖化、煮沸制成的壹種糖,呈粘稠狀,俗稱麥芽糖。自西周創制以來,在民間廣為流傳,廣為食用。從西周到漢代的史書都記載了焦糖的食用和制作。其中,北魏寫的《齊·姚敏書》(第八十九篇《桓)記述最詳細。書中描述了制作麥芽糖的方法、步驟和要點,後人將長期使用。時至今日,這種澱粉糖甜味劑仍有生產,並有很好的市場,在制糖工業中仍有壹定的地位。但制糖通常是指以甘蔗、甜菜為原料的制糖。

甘蔗糖甘蔗糖甘蔗糖甘蔗糖甘蔗糖甘蔗糖甘蔗糖甘蔗糖甘蔗糖甘蔗糖甘蔗糖甘蔗糖甘蔗糖甘蔗糖甘蔗糖甘蔗糖甘蔗糖 甘蔗糖甘蔗糖甘蔗糖甘蔗糖甘蔗糖甘蔗糖甘蔗糖甘蔗糖甘蔗糖甘蔗糖甘蔗糖甘蔗糖甘蔗糖甘蔗糖甘蔗糖 甘蔗甘蔗甘蔗甘蔗甘蔗甘蔗甘蔗甘蔗這兩個國家是世界上最早的甘蔗種植國家,也是甘蔗制糖的兩個發源地。 在世界蔗糖生產的早期歷史中,中國和印度發揮了重要作用。

周朝至漢代

在中國,最早有記載的甘蔗種植是在東周時期。公元前4世紀戰國時期,就有甘蔗初加工的記載。屈原《楚辭·招魂》中有這樣壹句詩:“甲魚勝羊羔,多有漿。”這裏的“浙”是甘蔗,“浙漿”是從甘蔗中獲得的汁液。說明戰國時期,楚國已經可以對甘蔗進行原始加工了。

西晉陳壽所著《三國誌·兀術·孫良傳》中有壹段描寫,梁用銀做黃門蓋,漢藏官取膠州所獻甘蔗瓶。膠州,即現在的兩廣地區,與上述楚國同處中國南方,是最早用甘蔗制糖的地區。甘蔗糖漿是壹種液體糖,有粘性。甘蔗汁經過濃縮,加工成高濃度(粘稠狀),便於儲存和食用。這裏的加工技術已經大大提高了。

東漢張衡寫的《七辯》中,有壹句“沙與蜜”。這裏的“沙漿”壹詞,是指調制出來的糖有微小的晶體,可以看作是砂糖的雛形。

公元6世紀,陶弘景在《名醫錄》中寫道:“蔗出河東勝,廬陵亦有好人。壹種廣州好幾年了,大如竹,汁為沙糖,對人很有好處。”這裏描述的甘蔗種植面積更廣,甘蔗種植技術有所提高,產糖。這種糖將甘蔗汁濃縮,直到它自然結晶,並與蜂蜜壹起變成糖。相比以前甘蔗的加工工藝,高了壹個臺階。

唐宋時期

手工業制糖階段,戰國時期從甘蔗中獲取蔗髓,甘蔗種植日益興盛,甘蔗制糖技術也逐漸完善。經過近千年的發展,唐宋時期形成了大規模的作坊式制糖工業。

公元647年,唐太宗派人去印度學習煮糖的方法。歐陽修和宋祁寫的《新唐書》裏有這樣的記載:“...貞觀二十壹年,我遣使至帝,獻波洛樹、白楊。太宗遣使取煮糖之法,即令揚州所有甘蔗,柞如其藥,色、味皆遠於西域。”說明在中印頻繁的文化科技交流中,也有制糖技術的經驗交流。

唐宋時期手工業制糖工業形成以來,制糖技術逐漸發展,壹些新技術、新工藝相繼出現。用土法制作的白糖、冰糖等新品種也相繼出現,也產生了壹些制糖理論著作。

公元674年,中國發明了滴水漏借白糖的方法。在這種方法中,使用了壹套漏鬥形的陶器,以及陶罐和其他小工具。甘蔗汁煮到壹定濃度後,倒入瓦溜(漏鬥形陶),從上面倒黃泥。借助黃泥的吸附和脫色作用,得到白糖。白糖的出現,標誌著制糖技術達到了壹個新的高度。這種土生土長的制糖方法在中國已經使用了壹千多年。

唐朝時期(766 ~ 779),四川遂寧用甘蔗制作冰糖。冰糖的生產為制糖業增添了獨特的產品。

唐宋時期制糖手工業繁榮,生產的糖的品種和質量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糖制品不僅銷往中國各地,還遠銷波斯、羅馬等地,促進了國際貿易。廣泛興起的制糖手工業,遍及廣東、廣西、福建、四川等全國多個地區。宋元時期,福建、廣東大量移民臺灣省,同時也帶來了種植甘蔗制糖的技術。由於臺灣省氣候適宜種植甘蔗,糖業發展迅速,已成為中國主要的蔗糖生產基地之壹。

8世紀中葉,中國的制糖技術傳到了日本。13世紀左右傳入爪哇島,成為島上制糖工業的起源地。15 ~ 16世紀期間,中國的僑民還在菲律賓、夏威夷等地傳播了制糖法。

在長期的制糖實踐中,逐漸總結出許多制糖方法。北宋時,王拙撰寫了中國第壹部制糖專著——糖霜譜65438至065438至030。全書* * *共分七篇,內容豐富,分別敘述了我國制糖歷史、甘蔗的種植方法、制糖設備(包括壓榨和熬煮設備)、工藝流程、糖霜口感、用途以及制糖工業經濟。第壹期1637,明代宋寫的《天工開物》卷六(《甘艾》),記述了種植甘蔗、制糖的各種方法,比《糖霜譜》這本書更系統、更詳細。這些方法壹直被中國人使用到20世紀。書中描述的方法(壓榨法)類似於現代甘蔗多次壓榨的原理。在甘蔗汁的澄清中,該書首次總結了石灰澄清工藝,其原理至今仍在現代制糖工業中使用。《感艾》中總結的系統的手工制糖工藝,如榨汁、石灰澄清、濃縮煮糖等,成為現代機械化制糖的技術基礎。

蔗糖生產在印度的傳播

當中國的甘蔗技術傳播到國外時,世界上另壹個甘蔗發源地印度也將甘蔗技術傳播到其他國家。7世紀,阿拉伯人將甘蔗種植技術從印度傳入西班牙和意大利。此後,在地中海沿岸種植甘蔗,隨後甘蔗的種植技術被傳入北美的壹些國家。15年底,哥倫布將甘蔗技術引入西印度群島,並很快傳播到古巴和波多黎各。在20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甘蔗技術首先傳播到墨西哥、巴西、秘魯等國。很快,甘蔗業在南北美洲發展起來。

甜菜與機械化制糖

從18年底到19年初,甜菜的成功極大地促進了制糖工業的發展,直接導致了制糖工業的機械化。

甜菜制糖工業的興起很長壹段時間,用來制糖的主要原料是甘蔗,甘蔗只能生長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寒冷地區不能種植甘蔗制糖。18世紀末,終於發現了壹種新的制糖原料——甜菜,給制糖工業的發展帶來了重大突破。

1747年,德國化學家a·馬格拉夫發現甜菜根中含有糖分,但被忽略了。1786年,馬格拉夫學生F.K. A Hald在柏林郊區成功種植甜菜,實現了從甜菜中提取蔗糖,開始了甜菜的選育。哈爾德在1799發表了壹篇論文,宣布可以用甜菜制糖。1802年,哈爾德在東歐西裏西亞附近的庫內內建立了世界上第壹家甜菜糖廠。同年,俄羅斯也建了壹個甜菜廠。1811年,法國又建了壹個甜菜廠。此後,歐洲各國紛紛建廠,甜菜產業迅速崛起。1810年,俄羅斯共有65438家甜菜廠。1824年,烏克蘭開始建立甜菜工廠,從15到20年後,已經發展到67家,烏克蘭成為俄羅斯的主要產糖區。

歐洲甜菜制糖業的迅速興起和發展有著重要的政治和經濟原因。19世紀初,拿破侖對不列顛島實施封鎖,而英國從海上對歐洲大陸實施經濟封鎖,阻礙了歐洲的海上運輸,蔗糖等壹些急需的物資和食物無法從海上運往歐洲大陸。這種狀況客觀上促進了歐洲甜菜制糖業的快速發展。很快,甜菜技術跨越大西洋,傳到美洲,然後傳到亞洲和全世界。

機械化制糖業的發展甜菜糖的起源和生產主要在歐洲,19世紀是歐洲資本主義發展的時代。先進的工業和先進的科學技術為制糖工業的機械化提供了許多有利條件。現代機械化制糖工藝和設備大多始於歐洲的甜菜產業。19世紀初至19世紀60年代是機械化制糖工業的主要形成時期,許多新的制糖工藝和設備不斷湧現。在此期間,甜菜制糖工業完成了壹些基本技術,如滲濾取汁、糖汁加灰、充碳酸清洗、多效蒸發、真空煮沸結晶、離心分離蜂蜜成糖等。

19世紀初,壹種良好的吸附劑——骨炭已應用於甜菜糖汁脫色,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821年,東巴勒將甜菜根切片,用熱水浸泡提取糖分,改變了早期甜菜壓榨取汁的做法,成為滲出法的先行者。到1830,東巴勒發明了滲出法。但由於缺乏理想的澄清方法,所得糖汁不易澄清。1840年,卡爾曼發明了二氧化碳飽和法,在澄清糖汁方面取得了突破。1843發明多效蒸發鍋,使糖汁得以濃縮。同時,糖膏中的糖粒和糖蜜通過高效離心分蜜工藝完全分離,得到的不再是帶蜜的糖,而是幹凈的糖。1849年,盧梭發明了碳酸制糖工藝。1849用二氧化硫漂白糖汁代替價格昂貴的骨炭,進壹步完善了糖汁的凈化技術。1859中,Peirier和Posets將碳酸法改進為碳酸氫鹽法,顯著提高了澄清效果,但糖汁中的沈澱顆粒仍難以去除。在1864中,Denek發明了壹種過濾器來分離糖汁的沈澱顆粒。同年,奧地利J. Robert公司制造了間歇式滲水箱組,配合雙碳酸凈化工藝後得到廣泛應用。在20世紀,連續滲濾器被開發出來,逐漸取代了羅伯特滲濾器。至此,壹套較為完善的碳酸糖生產工藝已基本成型,成為現代制糖技術的先導。

由於大部分甜菜加工工藝也適用於甘蔗,因此很快被甘蔗制糖工業采用,但甘蔗糖和甜菜糖的澄清工藝有很大差異。在取汁方面,甘蔗糖廠基本上仍采用壓榨取汁的方法,18年底甘蔗制糖采用三輥壓榨。

19世紀初,真空結晶(煮糖)罐制造成功。中期已經用蒸汽機帶動壓榨,用離心式分蜜機。此後,隨著制糖技術的逐漸成熟和適合工業化生產的設備不斷出現,制糖工業進入了大規模工業化生產階段。

中國機械化制糖的歷史

中國機械化制糖19年末到20世紀初是中國機械化制糖的醞釀和探索期。20世紀30年代,我國出現了機械化制糖的熱潮,但機械化制糖的工業體系並未形成,制糖工業仍處於手工業階段。1949之後,不斷發展成為完整的現代糖業體系。

1878年,英國商人怡和在香港成立中國精制糖公司。機器購自英國,精制糖由土糖生產,每天可處理4000噸土糖。1880,怡和在廣東汕頭屍佼開設分店。此外,英國商人還在香港的太古洋行設立了太古糖煉公司。繼英國之後,美國、日本的商人也來華興辦機械糖廠,制糖技術、工藝和設備都是從國外引進的。由於社會動蕩、管理不善等原因,這些糖廠沒能長期生存下去。

1905年,我國東北地區種植甜菜。1908建設日處理能力350噸的甜菜廠(阿城糖廠)。

1915年建成日加工能力350噸的甜菜廠(呼蘭糖廠)。

1916年,日本人在中國東北建立“南滿糖業株式會社”,在沈陽郊區建立日加工甜菜500噸的豐田糖廠,於1917年投產。鐵嶺糖廠建於1922鐵嶺,兩糖廠均於1926停產。

1920年北京普益公司在山東濟南建成普益糖廠,1921投產,1929停產。

1938年,日本在吉林省範家屯建立“新井糖廠”,後改為吉林糖廠。

20世紀30年代以前,甜菜、甘蔗和精制糖廠;無論外資還是民族資本建立的糖廠,都失敗了。我國機械化制糖工業尚未形成,仍處於手工制糖階段。古老的用甘蔗從奶牛身上拉石頭制糖的方法至今仍在流行,當地的糖房、土糖屋、小作坊遍布城鄉。糖的產量和質量不如先進國家。我們仍然需要進口大量的糖。65438年至0929年,食糖進口達到頂峰(7.4億公斤),價值1.2萬兩白銀,居全國第二位。

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中國為保護國內糖業的發展,隨意限制外國食糖的進口。從1929到1933,資本主義世界爆發了嚴重的經濟危機,許多公司和商人急於推銷滯銷商品和積壓設備。中國已經成為他們資本輸出的壹個大市場。比如美國的檀香山鐵廠和捷克的斯柯達工廠,就在這個時候來到廣東推銷他們積壓的制糖設備。廣東軍閥試圖通過建立糖業來充實自己的經濟實力,鞏固和擴大自己的政治地位,並大力扶持和建立機械化糖業。廣東糖業歷史悠久,原料(甘蔗)豐富,客觀上也有利於糖業的發展。1933年8月至1936,1年6月,在檀香山鐵廠和捷克斯柯達廠的承包下,在廣東建成了石頭、順德、東關、趙信、惠陽、揭陽六個機械化糖廠。其設計總生產能力為每天7000噸甘蔗和700噸糖。機器設備全部從國外引進,技術設備規模空前。廣東已成為中國糖業機械化的重要基地。

廣東建立機械化糖業的熱潮也波及到了其他可以利用甘蔗制糖的省份,隨後機械化糖廠紛紛建立。但由於時局動蕩,工業基礎薄弱,這些新的機械化糖廠未能發展繁榮,許多糖廠被迫倒閉停業。

20世紀以來,臺灣省糖業機械化發展迅速。最早的機制糖廠建立於1901,到1945,全省已有42個機械化糖廠。1934 ~ 1943期間,臺灣省制糖工業發展迅速,食糖產量劇增,大量出口。1938 ~ 1939制糖期間,機制糖產量達到137萬噸。

1949之後,中國大陸糖業持續發展。甘蔗制糖業主要分布在廣東、廣西、雲南、福建、海南、四川等地。甜菜產業集中在黑龍江、內蒙古、吉林、新疆等地。甘蔗糖與甜菜糖的產量比約為4:1。到20世紀80年代,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產糖國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