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龜峰家族年表

龜峰家族年表

786年(唐貞元二年),7歲。

宗密是在10年開始研究儒學的。宗密在《大書》的序言中,自詡為壹個專心致誌的學者,卷下1,七歲甚至十六歲為儒。對儒家經典的廣泛研讀,使他對儒家思想有了更全面的了解。裴秀的《圭峰碑》和贊寧的《宋高僧傳》都稱他是壹個對儒家書籍知之甚少的學者。其間,他可能參加科舉不成功,受阻的原因可能與計官有關,於是贊寧稱他為負才,按計而行。科舉的命運掌握在官員手中。宗密有壹種“善道而不善藝”(《遠涼之書》)的哲學情懷,對重藝輕道的儒家思想感到失望,覺得在儒家思想中,靈魂沒有利益,每壹種感覺都沒有回報。

797年(唐貞元十三年),18歲。

當宗密對儒學不感興趣時,他自發地轉向了佛教。四年後,《大書》的序言就叫做朱墓。《遠方的清涼》壹書上說以歸邊求釋佛。《大鈔》卷1下,稱十八九歲,二十壹歲至二十二歲之間,蝸居,聽經論。接觸過小乘、大乘佛法教等佛教思想,在大乘、大乘佛法教之前學了幾年。(《大鈔》卷13下)指的就是這件事。但是,我們並沒有從佛教中找到問題的答案。就像學儒家的階段,我們都是淹腳,只嘗到了糟粕。毫無疑問,妳永遠也得不到。(同上)但是,妳從中學習,妳就會從中吸取教訓,認識到它不是圓宗,不要創造心源,不要迷茫。(《遠程酷本》)

800年(唐貞元十六年),21歲。

據《韓昌黎詩》編年註釋,卷二為韓愈《送僧入程官詩》中的長詩,其中說程官雖為僧,今不用公職。程觀與儒家傑出代表韓愈交往甚深,而宗密是程觀的弟子。因為程觀和韓愈的這種關聯,宗密對韓愈的思想應該有更深的接近和理解。

802年(唐貞元十八年),二十三歲。

在學佛難以解開心中疑惑的情況下,宗密回歸儒學,上了隨州正規的易書院,再次準備科舉。兩年後,他23歲做了所有的工作,專攻儒學。(在《大帳》卷1下)闡述儒學的隨州友誼書院入行。(同上)《敬德書》(13)明確記載宗密這次要去宮居學儒學。

804年(唐貞元二十年),二十五歲。

就是在密宗年,棄儒入佛,甚至二十五歲出家。基本原因(在《大鈔》第1卷下)是道元禪師來隨州時,近距離拜訪,覺得投緣。總之,他思想開明(《大疏》序)。我決定出家,重歸禪宗。道元法制被宗密認為是菏澤家族,隨州大雲寺是圓僧,即菏澤起源。宗密在道院會下做沙彌的時候有三個重要的經歷。第壹,宗密曾多次向道元詢問身心原因,以及他通常認為的色即是空。道元贈宗密壹書,《華嚴法·關捷門》,宗密與同道好友多方研究,四位同誌琢磨數年(同上)。這就是宗密和華嚴起源的開始。他從這本書裏學到的是融合的原理,就是清理汙垢,不要壞,不要成功,所有的佛教徒和眾生,如何起死回生?所以我懷念包三,同時又互相促進。塵與十方,皆相成。(同上)第二,由壹名政府官員編纂的《覺遠經》從此釋放了許多疑點。在壹軸上,義是輝煌的(《大書·徐賁》)。隨後幾年,我註意到了這部經的註釋,收藏了上渡寺魏大師的《書經》1卷,先天寺悟石禪師的《書經》2卷,建福寺鑒知大師的《書經》4卷,北渡藏海寺道全大師的《書經》3卷。第三,去過壹些報告廳聽講座,但是很不滿意。我把講座過了壹遍,沒有加上自己的理解。名字很復雜,很難認同自己。通過這些學習和思考,宗密解決了人生的根本問題,毫無疑問,他壹直是根本的,執著於道的。但隨著研究和思考範圍的擴大,仍有壹些問題難以理解。至於分歧,心境的背景和背景,修證的立場,大義無窮,教權問題,還是懸而未決。(同上)這些問題成為了宗米新的思考點。遇道元出家,裴秀記為元和二年(807),元和二年在元和發起出家。(《圭峰碑》)這壹年,宗密應該是28歲,各種資料都是以此為依據的,與宗密的自述有所不同。根據裴秀和後來贊寧的記載,宗密好像是從道源出家以後才出去旅遊的。事實上,這不是真的。所謂的四個同誌已經想了好幾年了。這些同誌也應該是同壹類人的朋友。宗密沒有和他們壹起旅行。所以裴秀記載的元和二年可能是接受的時間。拿到《覺遠經》後,宗密把自己的感受告訴了道元,道元建議他出去拜見高僧,這樣就可以不耽誤了。(《圭峰傳》)

807年(唐元和二年),二十八歲。

那壹年,宗密收到了救命律師的充分警告,外出旅遊。就在這壹年,他加入了壹個救命的律師。(《宋高僧傳》卷六)第壹個拜訪的僧人是宜州南音(京南衛忠,俗姓張),住在四川。南音對宗密評價很高,鼓勵他去京城發展,讓他去帝都當傳教士。(《圭峰碑》)宗密接受建議,走出四川,遊歷百城(《大蜀徐賁》)。並繼續研究《覺遠經》,收集相關研究成果,繼續思考尚未解答的問題。

810年(唐元和五年),31歲。

那壹年,宗密遊歷湖北襄陽,跋涉全國。至於項漢。(圭峰碑)項即襄陽,漢指漢水,襄陽以下地區稱襄河。因此,項漢指的是襄陽。在襄陽慧覺寺,華嚴宗的靈峰和尚重病在床數月。經過三天的觀察和對宗密的了解,他把自己的80卷《華嚴經》、60卷《華嚴》和90卷《華嚴鈔》都交給了宗密。示法前,死於此寺,相見三日,方知其情。他願意同時分享經典和稀稀拉拉的筆記。宗密立即研究這些作品,抨擊大部分華嚴,冷卻廣舒,刨根問底。(《大鈔》卷1)心中所有的疑惑都已釋放,壹生疑神疑鬼,蕩如瑕,學而優則仕,身在國心,忽無別離。(《遙涼書》)具體來說,宗密開始形成宗教和平會的概念,五月四日,壹部網絡書在提綱中;六相十玄,三倍之流會滄海。義同中道,教是真正的力入元宗,理是身用之寂,智是聖人無壞因果之惑。很明顯是同命,弘景對蕓香屬有意思;指幻知真,修觀即禪心。九次揮經,無壹例外,可以說是功德圓滿!誠心做壹個,無壹例外的封經,可謂是心印!是懂得持有三種藏語的人,他是真誠的;有正義感的人還是不靈活。(同上)由此可見,其余經典雖談禪宗、天臺等門派,但不知和合,不講究法,不直接指明真精神。他們每次看古今著述,都是有理有據或恰如其分,卻又討厭其中的和諧。禪宗,天臺,更多的是駐足觀之,美是美好的,義是生長的,不是直接展現自心,雖然明明在處,卻還是循序漸進,是不是像《問明》解釋文殊,印魂識心?(同上)至此,我們可以總結出對宗密思想影響最大的三個因素,即《荷澤南宗法》、《覺遠經》和《華嚴大法》(華嚴經和《程觀疏鈔》)。我在禪宗裏遇見了南宗,並教了覺遠。壹句話,我開了眼界;壹軸中,義明。今天很幸運的拿回了這個解決方案!(《圭峰傳》)是華嚴靜姝的1次,2000年襄陽成關講,元和五年襄州初講。(在《大鈔》卷1下)很成功。於是,宗密也萌生了向程觀學習,皈依華嚴的想法。

811年(唐元和六年),32歲。

宗密年,去東都洛陽祭奠菏澤神方正塔,後又去襄陽留東都祭奠方正塔。(《遙涼書》)元和六年,李祖塔東去,住在西永木寺。(龜峰傳)得知宗密在洛陽的消息後,壹些在襄陽聽宗密講學的信眾又追到洛陽,要求再講壹遍。宗密答應六年內在杜東再講壹遍。(在《大鈔》卷1下)其中壹個叫太公的聽眾,聽完後摔斷了胳膊,表示要學習華嚴大法。那壹年,宗密在洛陽拜訪東京真宗,真宗稱贊他說:菩薩也是人,誰能知道呢?(圭峰碑)13年9月,宗密在東都洛陽給長安都城程觀寫了壹封信,描述了自己的學術生涯和思想變化,表達了想回到華嚴,向程觀學習的願望,並寄給弟子,於10+02年6月寄給程觀(《遠涼之書》)。10年6月的某壹天,程觀給宗密回信,認可了他的方法(清涼佛教的回答)的地位。10年10月23日,宗密回信表達喜憂參半的心情(《送別書》)。年底,宗密去長安拜訪程觀。程觀贊宗密:毗盧花(中國)(西藏,誰能和我壹起遊泳,就是妳!(《圭峰碑》)前兩年的門徒生涯,宗密陪著程觀左右搖擺。

813(唐元和八年),34歲。

那壹年,宗密開始在北京各個寺廟講學,但有疑問的時候,總會找程官請教。初二的時候,他沒日沒夜的待在身邊,後來雖然在各個寺廟講經,但是壹個月聽兩次菩薩戒律,甚至還有無量的修行。當有疑問時,他不停地問問題。與此同時,我閱讀了大量的藏文書籍,繼續我對覺遠經的研究,並從頭開始閱讀藏文書籍。每當我聆聽、咨詢、討論和閱讀時,我都會為此詳細閱讀覺遠的作品。與此同時,我開始擴大自己的社會交往。

815(唐元和十年),36歲。

那壹年,宗密離開長安,到北京南郊的鐘南山寫作,整理思想,因為他寫的第壹批作品是在次年正月完成的,至元十壹年正月,作為節目在鐘南山知居寺講學。至少在正月之前,我就到了這座山,所以可以推斷元和離開北京已經十年了。

816(唐元和十壹年),37歲。

兩卷《覺遠經》、《覺遠經編要》都是在智居寺寫成,流傳於禪宗世界。元和十壹年春,四位學者在南山知居寺審集,收為兩卷,私錄評經,為壹代禪學所接受。與此同時,我在知居寺閱讀了大量的書籍,並探索了群書(《大書徐賁》)。宗密弼遇佛門古書皆有,不可不探,終至南知居寺,誓不下山,轉身藏了三年。我希望在下山前完成。(在《大鈔》卷1下)知居寺藏經豐富。宗密發誓不讀完這些經文,絕不下山。這壹讀就是三年,他讀的名著包羅萬象。這次閱讀為他接下來的寫作打下了更加堅實的基礎。

819(唐元和十四年),40歲。

這壹年,宗密回到長安,在光福寺寫了1卷,在。元和十四年,余興福寺收藏了左霧、秦天二論、大雲、召公等筆記。,並整理了精彩的註釋,從而詮釋了《金剛經》,使之成為壹卷疏本。(《大鈔》卷1)這年冬天,宗密在長安的興福、保壽兩寺。根據程誌翻譯的純正義和窺基對程誌學說的描述,他解釋了《知識頌》三十首,並開始撰寫舒誌的《意識論》。

820年(唐元和十五年),41歲。

我繼續寫這篇隨筆,於是在2008年春天完成了兩卷《只知》的隨筆。元和十四年冬至十五年春,先後到上渡興福、保壽等寺廟,搜集整理了《大隨筆·疏凈正義》,將30篇頌文演繹成兩卷,明顯表現出只知教派的趣味。很明顯所有的法律都只是自以為是。(同上)

821年(唐長青元年),42歲。

寫作的同時,化緣太費功夫了。1920年,宗密回到鐘南山,住在草堂寺.之後自覺化緣,長慶元年正月,隱退至南山草堂寺,在此銷聲匿跡,調理煉智。宗密的很多名作都是在這座廟裏完成的。草堂寺也是壹座建於程觀的寺廟,程觀在此書寫華嚴靜姝10(《宋高僧傳》卷五)。選擇這座寺廟也是為了紀念程觀。在回到草堂寺之前,宗密曾到過五臺山,遊歷過北方的梁青,又回到薊縣的草堂寺。(《景德錄》卷13)如果這個記載有據可查的話,大概就是這個時候。大歷十壹年(776),程觀遊峨眉五臺山,後返五臺,居大華嚴寺(《宋高僧傳》卷五)。程觀卒於元和十二年左右(唐用彤考證依據宋人《高僧傳》程觀傳,見其《隋唐佛教史稿》)。宗密這樣做,是有思念老師之意的,也說明唐的考證是有根據的。宗密也多次做過同樣的事,比如祭奠荷澤塔,祭奠父母墓。

822年(唐長慶二年),四十三歲。

那壹年,宗密進壹步研究了以前的《覺遠經柯文》、《覺遠經編要》和鐘南山草堂寺《覺遠經》各種集註,開始撰寫《覺遠經大疏》。第二年春天,他拿走了以前的柯文和兩卷覺遠·景堯。儒家經典(在“大帳”1之下)指的範圍很廣,包括信仰、知識、寶貴性、佛性、中觀(大乘論有好幾本)、智慧、瑜伽(同上)。那壹年,在鐘南山的豐德寺,華嚴經結合了《覺遠經大蜀經》的思想,寫成了五卷。長慶二年,蜀中關節在南山豐德寺結集成經,以供講經者熟記。此經在此釋讀,編為五卷,題名《華嚴倫觀》。(同上)這種交流是華嚴禪學的集中體現,可惜這本書已經不存在了。

八二三年(唐長慶三年),四十四歲。

繼續寫《覺遠經大書》,這是在冬天完成的。長慶二年,重修於草堂寺,開數十章。直到三年秋冬,才寫下最後壹筆。(同上)據《圭峰傳》分析,《覺遠經典》卷13也完成於同年。至於《覺遠經典》第二冊和《覺遠經典》第六冊,可能會在今年或以後完成。宋代高僧觀復在《覺遠經註疑誤》中說,《微註註註》非宗密本人所撰,系其弟子所編,故多有錯誤。當年,宗密在豐德寺寫了三卷四法。因為他討論大皮尼所收的五律,又聽四律新章,發現法條繁多,或東西重疊,或天竺風俗與此岸無關,以致修行者不知所用,於是在長慶豐德寺聽了三年。(同上)這是壹次試圖將佛教的法律中國化的嘗試,這是極有價值的,但它已經不存在了。今年有人對宗米的經歷表示懷疑。觀復在他的《覺遠錢景的疑惑與錯誤》中說:妳是不是在草堂寺作疏,同時在豐德寺聽《四分》,假裝提及?兩三年都在豐德寺,為了疏通,又兩三年都在草堂寺,那麽不審判得到了什麽?關於這壹點,元代高僧清源在他的《覺遠經解鈔註》中對此解釋得非常簡潔。現在叫草堂和豐德,都在壹座山上。為什麽不呢?所以,研究佛教,也要了解佛教地理。

八二四年(唐長慶四年),四十五歲。

根據昌黎先生的詩歌年表,韓愈寫《原始人》是在2000年。這壹理論對於斷定宗密的原始人說是在《大書》之後寫成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因為宗密的原始人說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針對以韓愈《原始人》為代表的唐代儒學的。當年五月,石向宗密作十問,宗密當日答之(《祖堂集》卷六)。

827年(唐太和元年),四十八歲。

當年9月,宗密開始撰寫《龜峰覺遠經道場修證儀》卷18,同年冬完成。這是五門告白、勸勉、幸福、回歸、誓願,是宗密、大和元年。從9月底開始,他先是壹個人進了龜峰,嫁到了方丈的小屋,從頭到尾講了自己的故事。(證書修訂文書第八冊)這是四點法所做工作的深化和系統化。

八二八年(唐太和二年),四十九歲。

宗密的《大樹》、《大錢波》等作品給他帶來了巨大的聲譽。當年,唐文宗召見宗密入宮,詢問佛法,賜紫袍壹件,賜大德壹個。大和二年慶節,招入內殿求法,賜紫袍壹件,大德。(《圭峰碑》)這讓宗密名聲大噪。宗密在京三年,中間被追,在城裏住了三年,卻要求歸山。這期間,宗密結交了壹大批達官貴人和文人墨客。和宗密關系最密切的是裴秀。應佩修的要求,宗密回答了壹些關於禪宗的問題,後人整理成書,就是《中國禪宗師承圖》。宗密和文藻也有過很深的交集。文藻太和初年(827)任大臣,太和四年(830)任禮部尚書。宗密曾經回答過他提出的壹些問題,成了《答文尚書》壹書,明確了頓悟漸修的原則。

831年(唐太和五年),52歲。

那壹年,宗密上表,要求歸山。在歸山之前,他可能會回老家掃墓,送別父母。他撰寫了兩卷本的《玉蘭盆地概論》,闡述了中國佛教的孝道理論,比較了儒家孝道和佛家孝道的異同。作者被貼上了沙門的標簽。宗密外出旅遊前可能會回家掃墓,但不可能寫素描,因為沒有對三教的系統思考和比較。只有當這項研究完成後,才能寫這個草圖。10年,劉禹錫被任命為蘇州刺史時,寫了壹首詩《送壹個人從宗密到南山草堂寺,為了河南的白胤侍郎》。他從習慣性的練習中學到了很多,但是他忘了先說。自封七祖,不取三進。東臨滄江尋古跡,西臨紫閣閣滿塵。河南白銀譚躍,使真正的經文可以相對轉動。(《劉禹錫集》卷二十九)這首詩展現了宗密與劉禹錫的深厚交往,也從壹個側面展示了宗密對唐代儒學的深刻理解。宗密晚年在鐘南山寫了許多作品,總結了他壹生的思考。這些著作包括華嚴的《原始人論》、《禪源釋文集》(禪藏)等。

833年(唐太和七年),五十四歲。

那壹年,白居易寫了壹首《草堂贈祖師》的詩,我從佛陀的教誨中,思考無為與佛法。口中十二個宣傳片,心中百盞明燈。遠離文字是小乘。很少有人知道菩薩,世人只是和尚。(《全唐詩》卷四五四)這首詩表現了宗密與白居易的深厚交往。

834年(唐太和八年),五十五歲。

禪宗來源的所有解釋的序言可能在今年或以後寫。據《壹切禪源序》卷1,諸人隱入深山,學得至慧,十年相憂(那些‘前後雲’被追在中間,卻被請回深山)。社稷長慶元年(821)入山,追入內太和二年(828),歷時七年。在北京生活了3年,5年(831年)回不了山。如果我加上3年,應該是8年(834年),前7年,後3年,總共是10年。這個太和八年是寫杜旭最早的時間。以這壹年為依據,可以推斷出《禪源釋文集》的大致成書時間,當然也要區分序言是在這部集之前還是之後的情況。

835年(唐太和九年),五十六歲。

宗密密友李遜於2000年啟動甘露門之變,清除宦官。失敗後,他逃到鐘南山投宗密。宗密想給他剃度為僧,被手下攔住。之後李遜逃到鳳翔,被太監仇士良追殺。敵人以藏奸罪逮捕宗密,打算處死他。宗密表現出了很大的骨氣,為宗密贏得了聲譽。經過余的斡旋,宗密才得以幸免(見《宋高僧傳》卷六)。

841年(唐會昌元年),62歲。

那是公元65438年+10月6日,他秘密死去,遺囑裏沒有留下墓和塔(圭峰碑)。22日供奉在圭峰,23日火化。唐玄宗謚號丁慧,玄宗重新闡述了真教,並追封丁慧禪師,塔號青蓮。(敬德錄(卷13))碑文為裴秀所寫。同年,詩人賈島寫了壹首詩《哭求秘禪師》:鳥在雪地誰去禪?幾粒灰塵之後,樹的顏色在它死之前就變了。層塔時松吹,殘跡傍泉。只有聽虎的話,才能去壞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