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蔣南翔認為,在學生年輕時做壹些思想政治工作將使他們受益終生。(《胡錦濤接班與中美關系》,社論/備註/2002年10月27日《聯合Zaobao.com的世界是怎麽回事》)
(2)這種閱讀習慣將使中國人終身受益,並鼓勵他們不斷獲取知識,提高自己。(《讀萬卷書做小狀元》,社論/備註/2002年2月2日《聯合Zaobao.com的世界是怎麽回事》)
例(1)說“終身受益”,例(2)說“終身受益”。有什麽區別?臺灣省《遠東官話詞典》說“壹生”就是“壹生”的意思,“壹生”就是“壹生”。這種解釋不能解決問題。《國語日報》字典只收“終身”,不收“終身”。“終身”的解釋是:壹個人的壹生。也叫“終身”。這個待遇好像是用“終身”代替了“終身”。那麽“終身”和“終身”沒有區別嗎?
從字面上來說,“壹生”應該是指壹個人從出生到死亡的壹生。按照這種理解,如果壹個人從小就不愛吃肉,甚至根本不吃肉,那應該說是壹輩子吃素;壹個人受到某種影響。他從小受戒,壹生信佛。可以說他壹生都是佛教徒。也可以說“這個人壹輩子住在山裏,沒見過世面。”他壹生膽小,壹事無成。這些都與職業無關。
“終身”的“身”可以理解為某種身份。“終身”是指擁有某種身份後直到死亡的生活。比如“壹日為師,終身為父”,就是從有人“成為老師”的那壹天開始的。“終身總統”從當選總統之日起算。“終身大事”是指男女結婚,自然是從達到婚齡開始。“不娶”或“不嫁”不是從出生之日起。為某個信仰奮鬥終身,從這個信仰確立的那壹天開始。“剝奪政治權利終身”從判決生效之日起算,這個刑涉及到死後。例如,我國《著作權法》規定,公民作品的發表權、使用權和獲得報酬的保護期限為作者生前及死後50年。可見,“終身”只是到生命終結,“死後五十年”才是著作權的終身。如果壹個作家活到80歲,他的“壹生”就是這80年,“壹生”指的是他擁有公民權利之後的時間,包括他死後享受政治權利的時間,無疑超過了80年。
下面兩個例子可以反映出它們之間的區別:
(3)家裏的某個角落,總會有壹段珍藏的記憶。而在家裏壹個很少打開的櫃子裏,會有讓人懷念終生的東西。(《溫暖我生命的兩張紙》,新加坡《聯合Zaobao.com》2002年2月3日增刊)
(4)重新拾起課本筆記將是工作生活的重要套件,終身學習將是下壹碗飯的賬單。(《放下自尊找工作》,社論/備註/2002年2月6日《聯合Zaobao.com的世界是怎麽回事》)
壹個人的記憶和思想是從童年開始產生的,壹直到去世,所以例(3)用的是“終身”。“重新拾起課本筆記”是從生命的某個階段開始,直到死亡,所以例(4)中用了“終身”。最後壹個例子(1)說,吳錦濤的政治思想工作是從大學開始的,是在他人生的某個階段開始的,所以用“終身”來代替似乎是恰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