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生皆有佛性,是指眾生對自己的本性有最簡單最純粹的覺知,是指自己的本來本性。因為有這樣壹顆心,所以說他們有覺悟和反思的能力。最初的覺知,有著最簡單最純粹的種子,沒有任何外物的幹擾和誘惑。而且久而久之,各種外界生活的影響。
我們自己思維中的妄想逐漸掩蓋了對事物的直接認識,反而用各種“抓”來區分,導致了我們的各種煩惱。對佛性的覺知來自於自我控制,時刻提醒自己用正確的思維和認識去分析和處理壹切外在的事物,保持內心意識的穩定、平和、寧靜。
從積極意義上說,是內心的尋找和保護;從被動意義上說,是對正確思維的遵守和追求。如果從正見出發,就沒有順從欲望和順從欲望的可能。而是要清楚的知道身邊的事情,知道什麽不該做,什麽該做,怎麽做。知道什麽是有意義的,什麽是無意義的。
所以我不是帶著自己的欲望隨意去做。看只是看,聽只是聽,聞只是聞,嘗只是感覺,摸只是感覺,開始思考只是註意而沒有執著的尋找。六根都不願意做任何單獨的判斷或選擇,也就是說,他們不創造“自我”。所以不會有麻煩。
無論什麽時候,頭腦的思維都局限在需要的時候,該停下來的時候,需要提醒自己停下來,該行動的時候,需要提醒自己行動。即它不像水壹樣靜止,也不像波浪壹樣運動,就像水的流動壹樣,自然流暢,不刻意控制,不執著於任何觀念。該來的時候就來,該走的時候就走,這樣妳才是自己的主人。
相關記錄:
1.佛教詞典
梵文buddha-dha^tu或佛祖。又名如來,覺知。也就是佛的本性,或者成佛的可能性,佛的本性,種子,菩提的本來本性。是如來藏的別稱。北本涅槃經七年說,眾生皆知有佛性,凡夫遮煩惱不顯。若斷其煩惱,即顯佛性。
2.丁佛教辭典。
(術語)佛教徒是有意識的,壹切眾生都有意識的本性,這叫佛性。性人不變意,因果不變己,如麥之因,麥之果,麥之性不變,是雲性。華嚴經三十九曰:‘佛性甚深真,寂無同空。’涅槃經27說:‘眾生皆知其有佛性,若住於如來,則無變。’
3.陳佛教常用詞匯。
佛性意識的意義,性不變的意義,佛性是壹切眾生永不改變的意識。涅槃經上說:‘壹切眾生皆覺佛性,如來永生無變易。’
擴展數據:
佛性就是佛的性德,人的佛性,也就是人的特性中轉佛的可能性。說人有佛性,就像說木有火,木卻沒有火和散發出來的熱量。按人說,人性當然不是佛性,但有可能發展成佛性德。修行菩薩成佛,如開花結果。
但是眾生和人性是混亂的,不純的,束縛的,是建立在執念的感情上的。所以菩薩佛性雖有可能,但仍不完全。比如人的“智力”和“知識”提高了,社會制度建立得很好,但不好的也隨之而來。人性中,善與惡往往同時發展,這是人擺脫不了情感和知識的本質。
佛教,從染到凈,從識到智,要從智的立場去提升。人類學佛只是基於人的立場和善用人的特性,不妨礙人間的正行,傾向於完成佛性。大師的“人的成就就是佛的成就”,就是從“人成佛”中學習佛法的方法。
百度百科-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