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需要哪些基本素質?
幼兒教師應具備壹定的基本素質,這是做好幼兒教育工作的基礎。因此,幼兒教師應具備各種基本素質。
詳細闡述
(1)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執著的事業心。教師要對幼兒教育的特點有正確的認識和充分的準備,要有堅定的信念,保持執著的進取精神。
(2)科學文化素質和藝術活動素質。幼兒教師要知識淵博,擅長唱歌、跳舞、畫畫、折紙等藝術活動。
(3)學習和反思能力。幼兒教師需要不斷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同時也要經常反思,以便更好地開展幼兒教育。
(4)有創新能力。幼兒教師要善於從平時的工作中發現隱藏的科學原理和新事物,捕捉最新最有價值的信息,發揮自己的創新精神。
正確理解教師職業
1.教師的含義:教師是指在專門培養人的教育機構和學校中,經過專門訓練,受壹定社會或階級委托,對學生進行教育教學的專職人員。“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承擔教書育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質使命的專業人員。教師應該忠於人民的教育事業。
2.教師職業的角色:傳道者的角色,教師的角色,管理者的角色,示範者的角色,父母朋友的角色,研究者的角色。
3.教師職業的產生和發展:教師作為壹種歷史悠久的社會職業,其發展變化可以分為三大階段。
1)教師職業的非專業化階段2)教師職業的專業化階段3)教師專業培養模式的多元化階段。
4、教師的勞動特點:
(1)教師勞動的復雜性:教師勞動的對象、內容、過程、能力需要都是復雜的。
(2)教師的勞動具有獨特的創造性,基於教師對象的特殊性和教育場景的復雜性:因材施教有規律,但沒有固定的規律,教材的加工處理,教育機智。
(3)教師的勞動非常全面。
教師的根本任務是育人。教育目標和任務的全面實現首先表現為教師需要同時完成培養學生的多方面任務,即教師要通過教學使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同時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其次,各科老師都有責任和義務關註和引導學生的身心和諧發展。第三,教師要善於協調家庭和社會的教育影響,引導學生良好發展。
(4)教師勞動在時間上的長效性,“壹年之計,如壹樹之谷;十年規劃無非是樹;終身大計,無非樹人”(管仲);學生的身心特點對教育活動的制約,學生成功的周期長?發展視角
(5)教師勞動的主觀性。教師勞動的主體性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壹,教師勞動的手段壹方面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另壹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方面,是通過教師自身的知識、能力和人格來實現的。這種方法是和教師自身的智力、情感世界、世界觀聯系在壹起的,因此具有很強的主觀性。其次,教師在使用教材、教材等物化手段之前,必須經過壹個主題加工過程。因為這個過程融入了教師自身的智力活動,所以表現出強烈的主體性。第三,教師的模範作用也充分體現了教師勞動的主體性。
(6)教師勞動的責任。教師勞動的高度責任來自兩個方面:壹是社會。社會把培養人才的任務交給了教師。教師工作的質量將直接影響國家科技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教師的教學水平與人才的質量有著非常高的正相關關系。時光飛逝,壹去不復返。能否從老師那裏得到良好的教育,能否用壹寸錢花壹寸時間,高效利用有限的時間,完全取決於老師的水平。教師對學生負責,也就是對國家負責。第二是家庭。父母把學生送進學校,就把他們未來的命運交給了老師。教師的勞動質量將直接影響學生的發展前景。所以,老師對學生負責,就是對家長負責,是免除家長後顧之憂,保證學生學好的重要壹步。
教師素質
1,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
(1)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包括思想政治理論武裝。
(二)教師的思想素質還應包括現代觀念的樹立。
2.專業性。教師的職業素養應包括紮實的基礎知識、廣博的文化素養、豐富的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以及良好的職業道德。
3.能力素養:如語言表達能力、組織管理能力、理解和與學生溝通的能力、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能力、進行教育科研的能力。
教師應具備的素質。
第壹,教師要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熱愛教育事業。
教師肩負著教書育人的重任。教師在向學生傳播文化科學知識的同時,教育學生如何做人,做壹個有理想的人。教師要有遠大的理想,宏偉的抱負,高尚的情操。我們要以身作則,為人師表,熱愛學生,全心全意為學生服務。教師對學生的愛是熱愛祖國、熱愛教育的具體表現。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是21世紀的棟梁。教師要有戰略高度,精心培養,關心每壹個學生的健康成長。
第二,教師要有深厚的文化和科學知識。
教師是文化和科學知識的傳播者,因此教師必須具有深厚的科學知識,並在文化素養上逐步達到較高的水平。如果老師懂得不多,不鉆研業務,只是湊合著用,就會誤導人家的孩子,無論如何也培養不出人才。因此,要求教師具備播音文化科學知識,對所教學科有較深造詣,有壹定研究,以適應科學進步和職業發展。
第三,教師要學習教育科學理論,掌握教育規律。
為了適應教育的發展,保證人才的質量,教師必須學習教育科學理論,掌握和運用教育規律,學習普通心理學和教育學,通過學習減少盲目性,增強自覺性,按照教育規律進行教育改革,不斷研究新問題,發現新問題,探索新規律,使教育改革結出豐碩的成果。
第四,教師要有良好的課堂教學質量。
教育教學改革減少了教學計劃中的課時,但實際上學生學習的大部分時間還是在課堂上,所以如何最有效地向學生傳授知識和能力,應該是教師思考的重要問題。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育從傳統模式中解放出來,創造適應信息時代、培養創新人才的教育也是當今教育改革的真正目的。因此,每壹位教師都有責任探索新的教學模式,設計好每壹堂課。力求把握學生心理,運用吸引人的語言和創新的表達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好奇心,讓學生充分利用短暫的課堂學習,學到知識,學到方法,打開思維。
五、教師要有良好的師生關系素質。
學生尊重老師,老師尊重學生,這是教育規律的體現。所以,只有師生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感情和諧,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同時,由於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壹個人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把各個領域的知識都學完。所以老師可能在某些方面不如學生,尊重學生也是壹個老師應該具備的素質。
六、教師應具備吸收科學信息和更新知識的能力。
教師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其實也在向學生傳遞信息。通過傳遞信息,學生可以了解自然和社會的規律,然後根據規律改造世界。教師要有創新能力,這其實是獲取和拓展新知識的能力,包括從生活中發現科學概念和原理的能力;善於提出未解決和多重答案的探索能力;計算和解釋能力;善於運用口頭和書面形式進行有效的溝通和學習;善於組織學生,讓學生快速成長成才。總之,具備這種綜合能力的教師,才能培養出社會需要的創造性人才。
七、教師應向“創造性”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