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審查問題
高考作文和自由作文最大的區別就是有統壹的命題,有命題就要求作文符合題意。所以,應試作文的第壹步往往是審題。壹次高考作文考試可以分為三個部分:題目、材料、要求(註意事項)。當然,不是每個問題都有這三個部分。其中“命題作文”可能沒有材料,“材料作文”也可能需要我們自己做題。“題目作文”雖然給了題目,但也提倡考自己的題目。作文要符合題意,就要準確、全面地閱讀和理解測試中顯示的所有成分,不偏不漏地寫好作文。如果妳錯過了壹次閱讀或理解錯誤,妳可能會錯過壹英裏或壹千英裏。然而,近年來高考作文命題的趨勢是,“限制”越來越少,“自主”越來越多。近幾年的話題作文試題只給材料和話題作為內容範圍,我們自己選擇角度、思路、風格和話題。這樣做比較容易符合題意。
作文考試的題目大致可以分為三類:壹是命題作文,二是材料作文,三是話題作文。下面分別說壹下他們的要點。
壹、命題作文考試要點:
(1)把握要素,確定內容。壹般來說,我們可以圍繞這個詞提出壹些問題,然後具體落實這個詞所涉及的人、事、物、景等元素,確定作文的具體內容;還可以采取補充和修改模糊限制語的方法,縮小寫作範圍,將話題納入自己熟悉的寫作範圍。
(2)分析題目的符號詞,確定文章的體裁。以“我”為題的可以寫成記敘文,以“說”、“評”、“駁”、“析”、“辯”為題的可以寫成議論文。
(3)抓住重點。題目偏向短語,寫作的重點往往落在附加元素上;題目是動賓短語,所以寫作時要抓住動詞做文章;題目用短語捆綁,寫作時不要忘記它們之間的關系;題目是句子,寫的時候要註意謂語。
(4)把握背景與題目的聯系,確定構思角度。背景材料本質上與主題相關。要知道,無論選擇哪個角度,結合背景去思考才是最靠譜的。
此外,還要註意考試目的的現實性、辯證性和獨特性。
比如:1994全國高考題
以“嘗試”為題,寫壹篇記敘文,不少於700字。
首先要明確“努力”的含義。“嘗試”就是實踐、體驗、體會。
然後我們思考選材,不難想到題目是要求我們寫出自己新的人生經歷和體驗。在這種情況下,材料的範圍可以是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我們可以寫自己在壹定的生活範圍內,在道德、智力、身體方面(或者壹方面)的新的經歷和體驗。從立意的角度,可以寫壹次嘗試的成功和經歷,壹次嘗試的失敗和教訓,從失敗到成功的實踐和感受;當然,無論從哪個角度切入題目,都要寫出它對青少年成長的積極意義。
另外,從體裁上看,試題已經明確要求寫成記敘文,需要進壹步指出:是為了記憶的記敘文。
從寫作上看,應以敘事為主,議論和抒情為輔。就這個題目來說,不適宜簡單的描述事情的過程,沒有討論和抒情,沒有經歷和感受。既要把握敘事的要素,又要融合議論和抒情。
從語言的角度,要註意語言在準確生動的前提下,充滿生活情趣,耐人尋味。
再比如:1994上海高考題
介紹壹家街道(或鄉村)商店,寫壹篇200字以內的說明性短文。
就題目而言,是以偏旁短語結構的形式,中心詞“商店”為解釋對象,定語“街道(或國家)”和“小”限定範圍:
不管什麽店,規模壹定要“小”,“小”是講解的壹個重點;
②除了“方位”、“位置”和周邊環境的介紹,還應該有“小店”的風格和特色,這是本文的中心。
1996上海高考題
標題:我的財富
財富可以是物質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它可以是具體的,也可以是抽象的。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書籍、郵票、繪畫、球類運動、長跑等等。妳也可以寫“貧窮是我的財富”。有個學生寫了“貧窮讓我明白了生活的艱辛和勞動的意義,讓我明白了做人要有骨氣和尊嚴”等等,讓我出類拔萃。
二、作文考試的要點:
(1)閱讀提供的文字材料或圖形材料,仔細辨析材料中的關鍵句子。抓住了重點,抓住了素材的精髓,寫作才會有的放矢。
(2)分析材料中的形象或哲理。比如寓言中的各種形象,往往反映了某種哲理,具有壹定的傾向性,需要仔細考察。
(3)註意材料中的對比。如果提供的材料有對比的話,寫的時候要特別註意。如果是多種材料,就要仔細分析,註意區分它們的異同。
(4)區分材料的種類。對於單壹材料,要註意所涉及概念的內涵和外延,註意材料的傾向性。對於很多材料,要註意求同存異,從差異中挖掘出有分量的觀點;註意求同存異,從同壹點提煉意見;註重“在分歧中辯異”,從分歧中提煉意見;註意材料之間的“互補疊加”關系,合理堆疊材料,從而提取正確的觀點。
(5)註意“要求”中的限制。比如字數,體裁等等。
材料作文示例:1999上海高考題
題目:閱讀下面的文字,以“回聲”為啟示,寫壹篇700 ~ 800字的文章
回聲:有壹個孩子不知道回聲是什麽。有壹次,他壹個人站在曠野裏喊:“餵!哎!”附近的小山立刻發出他的回聲:“餵!哎!”他又叫了壹聲,“妳是誰?”回聲回答:“妳是誰?”他又尖叫起來:“妳是個傻瓜!”立刻從山上傳來“傻逼”的回答。孩子很生氣,罵了小山壹頓。然而,希爾還是粗魯地回了他壹句。孩子回家後告訴媽媽,媽媽對他說:“孩子,那是妳做錯了。如果妳對它友好地說話,它也會友好地對待妳。其實世界上很多事情都是這樣的!”
這個題目包含兩個層面的內容:壹是要理解echo的含義——社會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因果的。妳懂得善待別人,別人也會善待妳,反之亦然。因此,促進社會、家庭和學校和諧人際關系的建立非常重要。學會善待他人是基本素質之壹。其次,註意材料中的最後壹句話:“其實世間萬物都是這樣的!”這句話的啟示是,不僅人與人之間存在呼應關系,人與自然之間也存在呼應關系。這樣我們就可以認為人要善待他人,同時也要善待世界和自然,否則自然環境也會做出自己相應的呼應。有了這個思路,文章就上了壹個臺階。那麽,回聲涵蓋的不僅僅是人與人之間的簡單關系。
再比如:閱讀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寫作。
枯葉蝴蝶沒有美麗的外表,只有兩只褐色的、沒有生命的翅膀,完全配不上它名字中的“蝴蝶”。它常常收起翅膀,靜靜地站在樹枝上,像枯葉壹樣在風中搖曳,默默忍受著其他蝴蝶的嘲笑。然而,當彩蝶被抓住做成標本後,它可以躺在樹枝上,靜靜地看著這壹切,為自己的幸運而高興。
請根據妳對這份材料的感悟,寫壹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自己構思,自己擬標題,除詩歌外,自己選擇文體。
這份材料寫道,枯葉蝴蝶不具備普通蝴蝶所具備的美麗外表,被那些色彩斑斕的蝴蝶嘲笑,它掉以輕心。當那些蝴蝶被人抓住做成標本的時候,它們可以躺在樹枝上,靜靜地看著這壹切,為自己的幸運而高興。因為是諷喻作文,所以看完材料後要透徹理解材料的內涵,迅速跳出“蝴蝶經驗”,從事物和人想到類似“蝴蝶”的人的經歷,在草稿紙上列出類似枯葉蝴蝶、彩蝶的人的事例或名言;然後對列舉的例子和名言進行整理和琢磨;第三步,從不同的角度做壹個思路,選擇最容易把握的思路,擬壹個提綱,寫下來。
相比材料作文,話題作文最大的變化就是突破了材料的限制,讓學生寫得更加開放。
但是,開放並不意味著只要帶了題目就可以為所欲為。這壹點在前四年的高考作文中已經有所體現。題目作文只規定了壹個範圍,有人形象地比喻為壹個目標。子彈離中心越近,得到的環數就越高。如何在壹個小時左右的時間裏,讓自己想表達的想法更接近作文題目的“中心”?理解材料的內涵和傾向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先來看壹個很典型的作文題:
有壹個漁夫是個好漁夫。他有壹個習慣,每次釣魚前都要宣誓。有壹年春天,我聽說墨魚的價格是市場上最高的,於是我發了壹個誓:這次只釣墨魚,好好賺壹筆。但他抓到的都是螃蟹。只好空手而歸。上岸後才知道螃蟹比墨魚還貴。他後悔了,發誓以後只抓螃蟹。第二次出海,釣到的都是墨魚,空手而歸。這次墨魚比螃蟹貴。
他非常懊悔,發誓以後要抓螃蟹和墨魚。當他第三次出海時,看到的都是鯖魚,漁夫空手而歸...漁夫第四次出海前,因饑寒交迫而死。
我們壹直倡導壹個堅定的目標。那麽目標壹旦設定,真的不可更改嗎?這個寓言讓妳怎麽想?請以“既定目標與客觀現實”為題,寫壹篇議論文。
在上述材料中,漁夫第壹個設定的目標是烏賊,但他抓到的都是螃蟹,於是漁夫放棄了螃蟹,空手而歸。但是上岸後發現市場上的螃蟹價格更高。當然後悔了,於是第二次改變了目標。結果適得其反,第三次也是如此。如果材料只在這裏,漁夫似乎很執著,並沒有因為遇到的現實而改變自己設定的目標。當然,我們可以說,漁夫正在堅定不移地朝著目標努力。但在材料的最後,又出現了壹句話:“漁夫第四次出海前,因饑寒交迫而死。”壹個為了所謂的目標丟了性命的人,相信大多數人都不贊成。從“還沒有”和“已經”這兩個詞可以發現,提議者對漁夫的行為持否定態度。由此可知,提議者的真實意圖是人不能沒有目標,但當客觀現實與目標有距離時,也要學會改變目標。這樣才能有所收獲,而不是“饑寒交迫”。
可見,只有真正理解了材料,才能認識到命題者並不認同不可改變的目標,而更傾向於目標與現實之間不斷變化的關系。所以要根據材料設定作文主題為目標,並隨著客觀實際的變化而變化,這樣才符合命題意圖。
除了在材料中尋找命題意圖之外,我認為在題目作文中抓住材料和題目之間的幾個暗示性的句子來把握命題意圖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上述題目中,命題人在說明材料後說:“我們壹直主張堅定的目標。那麽,目標壹旦定下,真的就無法更改了嗎?這個寓言啟發了妳怎樣的思考?”這個寓言可能會讓妳思考很多,但並不是每壹種思考都是對的。其實前面的反問句已經包含了答案,就是命題者要求我們思考的方向:“目標壹旦定下,真的就不能改變了嗎?”很明顯。提議者認為,目標壹旦設定,有時是可以改變的,改變的基礎是客觀現實。根據給出的寓言,漁夫三次出海,都空手而歸。最後,他只能死於饑寒交迫。他的結局是因為他每次釣魚的目標都沒有隨著客觀現實的變化而變化,從反面印證了暗示性的話。
可能有人會覺得,既然提示說的是“是什麽讓妳想到這個寓言故事”,題目又是“既定目標與客觀現實”,不符合“目標不應隨著客觀現實的變化而變化,而應堅定不移地努力”的命題意圖嗎?此外,在海明威的代表作《老人與海》中,聖地亞哥尋找鰻魚,八十四天不可動搖地回到了家。他最後不是成功了嗎?乍壹看有壹定道理,但我覺得還是不符合提議者的本意。首先,在提示的第壹句話“我們壹直倡導堅定的目標,那麽目標壹旦設定,真的就不能改變了嗎?”很明顯,提議者是有針對性的,傾向明顯。第三,再次接觸材料。漁夫沒變。他在釣魚的時候不知道如何根據現狀改變。他必須在釣魚前堅持既定的目標,這和聖地亞哥的堅持不同。所以用老人與海的例子來設定這個漁夫的故事顯然是不合適的,堅持到底也不是這個寓言要闡述的主要原因。所以,請註意題目作文的幾個關鍵點。
(1)綜合閱讀題目。題目作文命題壹般由材料、引言、題目、要求四部分組成。審題時要通讀,逐項審題,不能疏忽。要考察題目的範圍,明確寫什麽,怎麽寫。
(2)用材料和線索打開思路。話題作文的材料可以幫助我們積極地理解作文的內容。兩者結合可以快速打開寫作思路。思考時,要善於“以小見大”,如果題目合適,要善於“化小為大”。
(3)運用提問法或詞匯添加法處理題目,確定主題,確定寫作內容。話題作文中的話題由於適應性廣,壹般都是擴展的。要根據自己的積累和特長去思考,化小為大。我們可以圍繞話題問幾個問題(每個問題包含壹個話題)。如“買鏡子”——買什麽樣的鏡子?怎麽買鏡子?誰買鏡子?為什麽要買鏡子?為什麽很多人願意買眩暈鏡片?等等;還可以在題目前、中、後加詞,如“買鏡子”——唐太宗買了鏡子,買了歷史的鏡子,買了失敗的鏡子,買了鏡子風波等等。這樣既縮小了寫作範圍,又保住了題目。
下面結合實例談談幾種實用的審題方法:
1.透徹理解內涵,根據題目來寫。
寫題目作文的關鍵是審題,而審題的關鍵是透徹理解題目內涵。那麽如何才能徹底理解題目內涵呢?
①根據詞典識別或社會習慣形成的意義來解讀題目。
以“寬容”為題,寫壹篇800字左右的作文。
我們先來理解壹下“寬容”的含義,而“寬容”這個詞,《現代漢語詞典》解釋了兩個意思:寬容和忍讓。“忍”就是寬宏大量,對有損自己利益、名譽、地位等的事情。不會被追究。據此,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構思:寬容是理解和體諒他人的大度;寬容是以德報怨,而不是斤斤計較;寬容能贏得別人的愛和尊重;包容不應該失去原則,應該包容;只有寬容他人,嚴厲批判他人,才能前車之鑒,挽救生命。“容納”就是在固定的空間和範圍內接受(人或物)。據此,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構思:(1)寬容是偉大的;天地所不能容,心所能容;包容他人,發展自己;容納先進文化,弘揚民族傳統等等。
②註意話題修飾語。
例題以“共贏的智慧”為題,寫壹篇800字以上的作文。題目是正式短語,“智慧”是題目的核心,“雙贏”是對題目頭詞的具體限制。其實考生應該從兩個層面來理解這個題目:內層的題目是“智慧”,外層的題目是“雙贏”。妳可以寫出雙贏是什麽樣的“智慧”,妳可以寫出什麽樣的“智慧”來換取“雙贏”。寫記敘文,可以通過故事的安排,詮釋“雙贏”中的“智慧”。
2.閱讀材料,理解隱喻。
對於壹個寓言化、比喻化的題目,對題目內涵的把握必須結合對材料的理解,那麽這個題目作文如何理解材料呢?
(1)尋找話題材料的關鍵詞和短語,即揭示話題材料中心、包含命題人設定的作文範圍的詞和短語。
閱讀下面的短詩,然後按要求寫作。
蚌殼裏的夜有多長?
不再想,不再想,
我已經擺脫了我的沮喪和悲傷,
如果妳被過去的淚水淹沒,
我的生命不會閃現。
請根據這首詩的意思,以“珍珠”為題,寫壹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讀了這首詩的前三行,我們知道珍珠在蚌殼裏熬過了無數個夜晚,遭受了無數的磨難,擺脫了無數的苦悶和悲傷。這是理解詩歌的基礎,而下面的兩句“如果我被過去的淚水淹沒//我的生命就不會發光”是關鍵,因為讀完這兩句話,我們就會深刻地認識到,生活離不開艱辛,只有經歷艱辛,戰勝艱辛,才能贏得生命的輝煌。
參考題目:a .成功與磨難b .人生與挫折c .讓人生在磨難中發光
②確認題目的隱喻意義。基於材料的話題作文的比喻意義壹般隱含在話題材料中,這種話題比喻意義的確認不應基於想象,而應基於材料;壹個沒有材料的題目,或者壹篇命題作文,要著眼於題目本身,探究其比喻意義。
例:以“今年花比去年紅”為題,寫壹篇文章。(2005年高考遼寧題)
遼寧卷這個作文題目很難考。作者引用了北宋詩人歐陽修《浪淘沙》中的名句:“今年的花比去年的好...(可惜明年的花會更好。妳認識誰?)"。這是壹首很悲傷的詩,但人們在引用它的時候,往往表達了壹種哲學的人生態度,或者人、事、物都是朝著積極的方向發展變化的。“花”是人、事、物的象征,可以是物質的花,也可以是精神的花。
所以寫這篇文章,不能只寫花,要在把握其比喻意義後,確定立意方向。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來構思:①人的成長過程;(2)思維的進化;③家鄉人和事的變化;④性質的變化;⑤社會生活的變化。
(3)理清關系,辯證推理。
寫關系型題目,要理清概念之間的關系,辯證地分析推理,那麽怎樣才能達到這些要求呢?
(1)提高理解事物之間關系的能力。
正確把握事物之間的關系是辯證分析的前提。討論壹件事或兩件事的兩個方面,必須明確它們的關系方向。這種事物之間的關系主要包括:
(1)依賴性。比如“學而時習之”,學而知之,問而廣之,勤奮與好奇總是聯系在壹起的。不能問,就不能學,就不能學,就不能懷疑。討論時,只有深刻闡述兩者的相互依存關系,才能把話題討論透徹。
②主次關系。比如“成績與不足”、“奉獻與需求”、“個人與集體”,要分清主次、主流與支流,避免平均用筆用墨。
③權衡關系。比如“自卑自強”,自卑會讓精神萎靡,壹個人的才華和聰明都會被埋沒在哀嘆中。自強是事業的“催化劑”,是壹種持之以恒的精神。只有自強不息,才能讓我們的人生熠熠生輝。兩件事壹正壹負,感情色彩壹正壹負。我們應該能夠分析他們的本質區別,在分析中肯定壹個方面。
④條件關系。比如《繼承與發展》《樹木、森林與氣候》,很多樹木形成森林,森林改變氣候,說明森林是改變氣候的根本條件。
(2)提高辯證分析能力。
關系型題目的兩個概念之間總有壹定的聯系,命題人也要求考生對此進行辯證思考。只說壹面,忘了另壹面,就會犯片面的錯誤,這是寫議論文最忌諱的。所以,壹定要培養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也就是學會用全面的、發展的、聯系的眼光看問題。閱讀下面的材料,然後按要求寫壹篇作文(2003年高考浙江卷作文題目)
唐詩說:“壹葉落知人間秋。”宋詩雲:“春來關不住園,壹顆杏仁出墻。”
壹葉落知秋,壹枝花開見春。平凡細微的事物往往是世界的縮影,無限往往收藏在有限之中。
請以“壹枝壹葉壹世界”為題寫壹篇文章。詩歌除外,體裁不限,要求在800字以內。
浙江高考作文題充滿人文氣息和哲學內涵。命題人在題目的設計上煞費苦心,沒有采用全國卷中二元概念關系的題目形式,而是在“壹枝壹葉壹世界”的比喻短語中蘊含哲理,這是壹種創新,審題難度相對增加。審題時,至少要明確兩點:①壹枝壹葉,比喻生活中的細節和細微的生活現象;世界是指事物的整體圖景和精神本質。②“壹枝壹葉”與“世界”是整體與局部的關系,“壹枝壹葉”是個性與矛盾的特殊性;“世界”是普遍的,也是矛盾的。* * *性在於個性,個性彰顯* * *。寫作時警惕以下錯誤:①抓住壹點,不及其余。寫出了“壹枝壹葉”的美,卻體現不出“天下”的特色。空談,沒有具體的“枝葉”。(2)平分秋色,沒有重點。文章寫了“壹枝壹葉”,也寫了“天下”,但兩者平分秋色,沒有主次之分;有的“枝葉”如水,“世界”如“油”,兩者並不融為壹體。(3)理解偏執,強詞奪理。缺乏發展眼光,割裂了“枝葉”與“世界”的關系
如果這些方法還是讓妳無所適從,不妨參考以下審題技巧——合理審題,打破命題順序。
第壹,註重話題語言。
我們往往是先看材料,再看題目,最後看要求。其實這種做法不壹定是最適合題目作文的。我們知道第壹印象非常重要。正是因為我們先看了材料,才被材料裏的幾個字鎖定,於是開始感受,寫特寫,忘記了把題目考慮進去。比如說。2002年高考的題目是“心靈的選擇”。有些人看了材料後,馬上把文章的中心定位為“助人為樂”、“助人等於自助”。其實這個題目是“心靈的選擇”,寫作重點應該是“心靈如何選擇”。所以,審題的第壹步,首先要看題目語言,明確寫作的對象、範圍和重點。為了在寫之前加深印象,為了在寫之前做到“心中有數”。
其次,用材料語言理解題目的意思。
在明確了題目的內容之後,我們還要考慮這個題目是什麽意思,如何正確理解。這就需要進行審題的第二步:通過材料語言理解題目的意思。材料語言在作文中有很大的作用,可以揭示題目的內涵,使之具體化、形象化。借助它,我們可以準確地理解提議者的意圖。以2003年的高考題為例。乍壹看,“情感的親近”和“對事物的認知”似乎“毫不相幹”。壹個是關於人與人、人與物的情感關系,壹個是關於人對事物的認知。兩者如何統壹?如何在此基礎上確立文章的中心點?如果只孤立地看題目語言,可能要費些腦筋,但仔細閱讀材料語言,稍加思考,就能“對號入座”。“感情親近”指的是寓言中的三個人物:“財主”親近“兒子”,疏遠“鄰家老人”。正因為如此,面對大雨,雖然“兒子”和“鄰居家的老人”有著相同的忠告:“不修好,就有人偷。”看,有錢人晚上丟東西,有錢人不能正確處理問題。他不認為“兒子”和“鄰居家老頭”都聰明,也不懷疑“兒子”和“鄰居家老頭”是小偷。而是根據感情分別對待:感情親近的兒子,他認為“聰明”,感情疏遠的老人,他懷疑他是小偷。這樣,借助於材料語言,我們可以初步理解話題語言:人對事物的認知不壹定是客觀的,現實生活中,感情的親疏往往決定了對事物認知的對錯深淺。由此,題目的意義就會豁然開朗。
第三,依靠暗示打開寫作思路。
雖然能正確理解題目的意思,但寫作時可能會因為情緒緊張而無所適從,不知道如何打開思路。沒關系,這個時候妳可以查壹下我們的“作文電腦裏的快捷鍵”——提示。題目中的暗示是命題者精心構思的,可以激發我們的寫作靈感,使我們更快更好地切入寫作範圍,確定寫作角度。看看2003年高考作文的提示:“直到今天,我們在現實生活中仍能聽到類似的故事;然而,許多不同甚至相反的情況也很常見。我們在認識事物和處理問題的時候,感情的親密程度和對事物的對錯認知的深度有關系嗎?是什麽樣的關系?“這個提示可以給我們以下啟示:1。我們可以在今天的現實生活中寫故事;2.可以寫感情對事物認知有負面束縛作用的事物;3.和上面的想法相反,妳也可以寫感情對認知有積極促進作用的事情;4.可以深入分析兩者的關系,或者分析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寫成議論文等等。在此基礎上,也可以快速判斷出哪些內容有話要說,哪些內容最符合題意,哪些是創新主題。
第四,按要求語言把握課程。
當然,在妳動筆之前,請不要忘記看最後的要求,題目、文體、字數都不能馬虎。只有這樣,才能寫出符合要求的優秀作文。
總之,不能孤立地看待題目作文的四大部分,簡單地截取某壹部分再寫下來。只有合理地閱讀所有的題目,既能保證文章的主題、觀點、情感與命題人的本意相壹致,又能張揚自己的個性和才華,才能寫出讓作者和讀者都滿意的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