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印歐語系假說

印歐語系假說

主要項目:下頜噝音諧音線

顎噝音同音異義詞是劃分印歐語系的主要標準之壹。根據原始印歐語中的三組軟腭音在後續語言中的轉化,印歐語系分為腭音和噝音兩大類。大多數學者至少認同古印歐詞匯中的動植物是溫帶的(樺樹、水獺、海貍、猞猁、熊、馬),而不是地中海的(沒有柏樹、橄欖、月桂)或赤道的(沒有猴子、大象、棕櫚、紙莎草)。其中,馬的根和蜜蜂的根最有用。

Bee和honey是可信的重構詞,基於大多數印歐語中的同源詞。蜂蜜的派生物*medhu-也用來指蜂蜜酒,壹種酒精飲料,可能在古代印歐人的宗教儀式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蜜蜂不是出生在烏拉爾山脈以東的西伯利亞,因為由於蜜蜂喜歡築巢,烏拉爾山脈以東的硬木樹(尤其是酸橙樹和橡樹)很少甚至沒有。如果西伯利亞沒有蜜蜂和蜂蜜,古印歐語系的故鄉就不可能在那裏。這不包括整個西伯利亞和東北亞其他地區,包括哈薩克斯坦的中亞草原。“馬”的詞根*ek*wo-,也被可信地構造出來了,這也是壹個神奇而令人信服的證明。雖然在公元前4500年至公元前2500年,馬生活在遍布史前歐洲、高加索和安納托利亞(小亞細亞半島)的許多與世隔絕的地區,但在中東、伊朗和南亞次大陸極為罕見,它們只在歐亞草原上數量眾多,價值巨大。馬的詞源可以把中東、伊朗、南亞次大陸排除在激烈的爭論之外,把目光鎖定在歐亞草原。所以只剩下溫帶的歐洲,包括烏拉爾西部的草原,以及安納托利亞和高加索山的溫帶部分。

(另外,“蜜”字在古漢語中的發音是mjit,也有人認為它和原始印歐*medhu有某種同源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