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的壹次語文練習中,有這樣壹個題目:為多音字分組。壹個字“窮”給出兩個讀音:cha(壹個音)cha(四個音)。壹個34人的班級,第二個空格居然填了“差生”,占班級的94.1%。
誰創造了“差生”?是誰讓孩子把這樣的話記得這麽深?從各種小字典到《辭海》,我試圖找到這個詞的解釋,但是沒有。很明顯,這是壹個來源於學校的詞。
我邀請同學討論“差生”的問題,盡可能地發表自己的看法。以下是馬媛媛在討論中說的話:
“資優生和差生的距離可以說是越來越遠了。老師總是努力讓差生成績上去,但這壹切是誰造成的?是老師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剛進校園的時候,對學校的壹切都充滿了好奇。看著他們看不懂的書,聽著別人講的生動的故事,他們知道只要學習好就能寫出這樣的故事,所以他們非常渴望成為壹個學習好的孩子。
他們有壹天會因為背了乘法口訣而開心,會因為能背生母表而滿心歡喜。這樣,他們就覺得處處學習都是樂趣,漸漸地,積極心理學會讓他們成為老師心目中的優生。
當壹些天賦較差的學生覺得很難學習的時候,如果這個時候有壹個和藹可親的老師來到他們身邊,耐心地講解,多鼓勵他,幫助他提高自信心,他就會更加努力,從而迎頭趕上,成為壹名優秀的學生。多麽幸運啊!
但是,有些老師反其道而行之,結果會適得其反。在辦公室裏,老師們公開競爭,驗證他們班某某同學是最笨的,某某同學是智障,某某是朽木不可雕,某某無可救藥。雖然他們也可能會給這些學生補課,但在補課的同時也不會忘記幾句諷刺的話。沒有愛的補課,費時費力,不會有好結果。我經常想,為什麽老師這麽笨,不知道‘心攻’?只有妳這樣的學生,他才願意學妳教的科目!
在長期的壓抑下,那些學習不好的學生變得壹無是處。長此以往,原本對校園的好奇變成了對學校的厭惡,最後,變成了所謂的差生。哪個孩子不想聽到表揚,在表揚中成長的學生往往是樂觀的。雖然給予適當的批評,讓學生接受挫折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但我們更需要鼓勵!請老師再表揚我們壹次,哪怕是批評我們,也要讓我們感覺到妳充滿了深情!讓那些因為妳而導致的差生走出陰影,享受學習!"
這正是孩子所說的。我壹個字都沒修飾:在孩子眼裏,是老師成就了差生!他們從老師的眼神、語調、壹個小動作和各種評價中強烈地感受到了老師無聲的評判:孰優孰劣?
根據同學們的討論,我對班上78名同學進行了問卷調查,提出了以下問題:
1.誰教妳“差生”這個詞的?為什麽這個詞會給妳留下深刻的印象?
2.妳認為自己是壹個差學生嗎?
3.妳願意被當成差生嗎?
4.妳喜歡把學習不好或者在學科上自律有困難的學生稱為差生嗎?
5.妳認為老師應該如何看待他們的同學?
同學們的回答也讓我震驚。87.2%的學生從老師的口中和眼裏提到了“差生”這個詞,因為老師經常說:“妳怎麽這麽窮!”“這麽簡單的題目妳還是做錯了!”剩下的12.8%是通過父母的嘴知道自己是差生,因為父母經常用惡毒的語言粗暴對待孩子,後悔生了這麽個蠢孩子。79%的學生對刺耳的話語印象深刻,而17.4%的孩子被老師或家長記為“差生”、“傻逼”。94.7%的學生認為自己不是差生,87%的學生不願意稱學習差的學生或管教差的學生。在“妳如何看待同學”這個問題中,100%的同學提到了“尊重”。
這個問題當然不是某個階層的問題。據統計,中國約有3億學生,被學校和家長歸為“差生”的多達5000萬。這麽多“差生”是怎麽產生的?他們真的那麽差嗎?
其實所謂的差生只是學生中的弱勢群體。雖然,他們有這樣或那樣的壹些問題,有的道德行為不好,沒有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讓學校家長感到頭疼;有的不遵守紀律,影響正常課堂教學;有些學生學習成績很差,拖了班級總分的後腿,讓家長很沒面子...但這都是孩子的錯嗎?
沒有天生的差生,只有天生差異的學生。孩子在無知中來到這個世界,他所有的社會性都是成人世界給他的。在這裏我只想請大人記住這段被教育書刊反復引用的話:
如果壹個孩子生活在批評中,他學會了譴責。
如果壹個孩子生活在敵意中,他學會了戰鬥。
如果壹個孩子生活在恐懼中,他就學會了擔憂。
如果壹個孩子生活在憐憫中,他學會了責備自己。
如果壹個孩子生活在諷刺中,他學會了害羞。
如果壹個孩子生活在屈辱中,他學會了內疚。
如果壹個孩子生活在鼓勵中,他學會了自信。
如果壹個孩子生活在耐心中,他學會了耐心。
如果壹個孩子生活在贊揚中,他就學會了感恩。
如果壹個孩子生活在接納中,他就學會了愛。
如果壹個孩子生活在認可之中,他就學會了愛自己。
如果壹個孩子生活在分享中,他學會了慷慨。
如果壹個孩子真誠地生活,他學會了平靜地生活。
如果壹個孩子生活在認可中,他就學會了有目標。
如果壹個孩子生活在誠實和正直之中,他就學會了真理和正義。
如果壹個孩子生活在安全之中,他就學會了信任自己和周圍的人。
如果壹個孩子生活在愛中,他就會知道這個世界是壹個生活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