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中國的五千年是從什麽時候開始算的?

中國的五千年是從什麽時候開始算的?

距今5000-4000年之間,逐漸進入古文明時代。

壹、《中華文明的進化》年表:

大約在6000年到5000年前,是社會復雜化進程的開始,也是文明起源的開始,呈“星空”之勢。5000年至4000年間,逐漸進入古文明時代,生產、經濟、技術進壹步發展,地域文化融合明顯,出現大都市聚落或都城。到了4000年前的夏商周時期後,就進入了早期王朝文明時代。

二、中華文明溯源工程的成就:

2002年,中華文明溯源工程正式啟動。隨著探源工程的深入,浙江余杭良渚、遼寧牛河梁、山西襄汾陶寺、陜西神木石峁等重要考古發現,讓我們越來越清晰地看到史前文化中透露出的文明曙光,也越來越真切地觸摸到中國早期文明的節奏。

1.良渚社會的復雜性及其強大的動員能力表明,在距今5200年至4500年期間,中國長江下遊地區已經出現了早期國家,進入了早期文明社會。

2.5000多年前,祭壇、女神廟和石墓...紅山文化,以牛河梁大型祭壇、寺廟、墓葬遺址為中心,是中國五千年文明的範例,日益成為壹門學術學問。

3.陜西陶寺遺址的發掘在壹定程度上展示了田垚順日的禮樂文明。根據陶寺遺址的年代、位置和規模,許多古代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認為,它可能是文獻記載的堯的都城平陽。至少可以認為陶寺文化中期已經進入早期國家階段。

4.石膏像遺址位於陜西省神木縣。石膏像遺址發現了大量種類豐富的遺物,包括陶器、骨器、石器和玉器。這說明距今約4100年前,陜北也已進入文明社會,豐富了中華文明形成過程的細節。

5.此外,在安徽含山淩家灘、江蘇張家港東山村也有重要發現。這些都標誌著長江、黃河和西遼河流域的文明進程從大約5300年前開始進入加速發展時期。

在距今5300年至4300年期間,壹些文化和社會發展迅速的地區出現了早期國家。“根據歷史記憶,可以稱之為‘古國時代’。雖然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但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這個時期已經進入了文明社會的門檻。

擴展數據:

六處遺址——勾勒堯舜時代的社會圖景

中華文明溯源工程第壹階段成果豐碩,初步勾勒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500年,即堯舜時代至夏商時期的社會圖景。中原地區6個規模較大、檔次較高的中心城市被納入研究重點。

分別是:河南靈寶西坡遺址,可能與黃帝有關;山西襄汾陶寺遺址,與傳說中的堯朝時空重合;河南登封王成剛遺址,可能是夏柒的住所;以及考古學家公認的夏朝中晚期都城河南偃師二裏頭遺址、鄭州顧大師遺址等。

六處遺址的年代先後相連,大致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500年,為了解當時社會組織結構的變化、王權的發展程度和自然社會環境提供了詳實的資料。

這壹千多年的歷史,正處於中華文明起源的關鍵時期。其“社會圖景”可以概括如下:

1,農業生產有了很大的進步。

(1),作物多樣化,原本以為只有小米,小米等。是主要的食物,並且發現大米占了相當大的比例,小麥也在這個時候出現。

(2)耕作技術的改進。為了適應水稻、小麥等作物的種植,有了水田和旱田,耕作技術也相應發生了變化。二裏頭遺址發現了小麥,甚至發現了除了豬和狗以外養羊的證據[5]?。

2.青銅冶煉和鑄造技術的發展。到了以二裏頭文化為代表的夏朝中後期,已經有了鼎等青銅容器,青銅容器的制造比刀等小件物品的制造復雜得多。復雜的青銅器皿,如鼎,成為這個時代後期中國王權的象征。

3.社會發展和變化。

(1),層級加強,制度化。比如陶寺遺址的1000多座墓葬中,大墓約占1/10,每座墓能出土100件以上的隨葬品,而小墓占大多數,出土的隨葬品很少。

(2)大城市的出現。陶寺遺址發現了壹座公元前2100年左右建造的大型城址,非常宏偉,有280萬平方米,南北長1800米,東西長1500米。建造這樣規模的城址需要大量人力,說明當時組織人力搞工程的能力已經大大提高;

(3)有反映王權的宮殿和祠堂。?

二裏頭遺址發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宮城,發現了中軸線和多個院落的對稱布局。這壹傳統壹直影響著北京故宮的建設,開啟了中國千百年來宮城布局的先河。?

新華網-Text > & gt;特斯明:探索文明起源的工程——寫中華民族五千年的“家譜”

人民網-四川頻道> & gt考古證據!中國文明真有“五千年”的歷史。

百度百科——中華文明尋源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