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微生物:自然界中存在的壹群肉眼看不到的微小生物。它們必須用光學顯微鏡或電子顯微鏡放大幾百倍、幾千倍甚至幾萬倍。
2.病原微生物:具有治療作用的微生物。
3.脂多糖:革蘭氏陰性菌的內毒素,與脂質雙分子層結合,僅在細菌溶解時釋放,由脂質A、核心多糖和特殊多糖組成。
4.細菌L型:細胞壁受損的細菌會因為在普通環境下無法忍受細菌體內的高滲透壓而爆裂死亡,但在高滲透壓環境下,由於細菌內外滲透壓處於平衡狀態,仍能存活,這種現象稱為細胞壁缺陷或L型。
5.質粒:細菌染色體外的遺傳物質,為閉合環狀雙鏈DNA,攜帶遺傳信息,能自我復制,並隨著細菌的分裂轉移給後代細菌。
6.內毒素:革蘭氏陰性菌細胞壁中的脂多糖在細菌死亡和解體時釋放出來。
7.外毒素:由革蘭氏陽性菌和少數革蘭氏陰性菌合成並分泌到細菌外的有毒蛋白質。
8.熱原:是由細菌合成,註入人體或動物體內引起發熱反應的物質,又稱熱原。
9.消毒:用化學方法去除或殺滅物體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也稱抗菌或消毒。
10、滅菌:用物理或化學方法殺滅物體上所有活微生物的方法,也稱滅菌。
11.無菌的:沒有活的微生物。
12.巴氏殺菌:壹種在較低溫度下殺滅液體中的致病菌或特定微生物,但仍保持物品中不耐熱成分不被破壞的消毒方法。
13、高壓蒸汽滅菌法:在103.4kPa的蒸汽壓力下,溫度達到121.3℃,30min可殺滅包括細菌芽孢在內的所有微生物,從而達到滅菌的目的。
14、卡介苗:卡介苗已在含有膽汁、甘油、馬鈴薯的培養基上接種了強毒牛分枝桿菌。13經過230代,最終獲得壹株毒力減弱但仍保持免疫原性的突變株。
15.噬菌體:感染細菌、真菌、放線菌或螺旋體等微生物的病毒。
16,毒性噬菌體:能在宿主菌的細胞內復制增殖,產生許多子代噬菌體,最終裂解細菌。
17,溫和噬菌體:噬菌體的基因組整合到宿主細菌的染色體中,不產生後代噬菌體或引起細菌裂解,但噬菌體DNA隨著細菌基因組的復制而復制,並隨著細菌的分裂而分布到後代細菌的基因組中。
18.轉化:供體菌裂解後,遊離的DNA片段直接被受體菌吸收,使受體菌獲得新的性狀。
19,接合:細菌通過性菌毛相互交流,將遺傳物質從供體細菌轉移到受體細菌。
20.轉導:以溫和噬菌體為載體,將供體細菌的壹段DNA轉入受體細菌,使受體細菌獲得新的性狀。
21,菌血癥:病原體從原發部位暫時性或間歇性侵入血流,但不在血液中繁殖或僅短暫通過,無明顯中毒癥狀,如傷寒沙門氏菌首次進入血流。
22、毒血癥:產生外毒素的病原菌只在侵襲部位生長繁殖,但其釋放的外毒素進入血液循環,損害易感組織和細胞,引起特殊的中毒癥狀,如破傷風、白喉等。
23.膿毒癥:病原菌侵入血流並在其中繁殖,釋放出包括外毒素和內毒素在內的有毒代謝產物,對機體造成嚴重損害,出現全身中毒癥狀,主要表現為高熱、皮膚黏膜瘀斑、肝腫大甚至腎功能衰竭。
24.細胞病變效應(CPE):體外培養的細胞感染病毒後,可觀察到圓形、聚集、開裂、脫落、融合等典型的病理變化。
25.潛伏性病毒感染:急性或隱性感染後,病毒與機體處於平衡狀態,病毒基因組潛伏在特定的組織和細胞內而不復制,從而不能產生感染性病毒體。此時病毒無法用常規方法分離,但在壹定條件下,病毒被激活並開始增殖,出現臨床癥狀,可檢測到病毒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