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初期,滿語名義上是國語,後來普通話成為國語。由於明朝和清朝定都北京的關系,南京官話的聲調逐漸受到北京話和北方話聲調的感染,久而久之就產生了“北方官話”,主要為北京及周邊地區的民眾所使用,地位較低。所以清初仍以“南京官話”的聲調作為標準讀音。
從清朝開始,北京官話逐漸分化,作為漢語的標準發音,逐漸分為南京官話和北京官話。清初,南京官話仍是漢語的主流標準語。雍正八年,設立尹正館,推廣以北京口音為標準的北京官話。北京話是在元代(明都北遷,壹半以上南京人移民北京)舊北平話與南京官話融合的基礎上,加入少量音譯滿語詞而形成的。
到清代中後期,北京官話逐漸取代南京官話獲得國語地位。1909年,“官話編輯委員會”正式成立,這是晚清官話。
擴展數據:
除了語言上“華夷壹家”的實現,通過《大義滅親錄》和《大清聖旨》,可以看到清朝實現政治認同和文化認同統壹的艱辛和努力。
這壹過程不僅使清人完成了從“夷”到“夏”的身份轉換,而且使以“華夷壹族”為核心的“中華正義感”進壹步演變為蒙古、新疆、西藏、西南等非漢族民族認同“大中華”價值的* * *同壹基礎,以最大限度地實現文化和疆域意義上的“中華”。
中國在近代西方“民族國家”觀念的沖擊下沒有被肢解,引發了“中華民族”的整合性回應,既凸顯了清朝內部的凝聚力,也凸顯了清朝聖旨所發揮的歷史作用。這兩份前後呼應的歷史文件,構成了後來中國政府表達國家主權和領土要求的主要法律依據。
參考1:百度百科-普通話
參考2:百度百科-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