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種語言存在的時間太長了,所以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它的發音總會有很大的變化。如果把這些不同歷史時期的語言人放在壹起,可能會互相不理解。據某科學雜誌報道,早在9000年前,包括日本、韓國、土耳其在內的泛亞地區的人們,都在中國東北地區使用壹種語言。
換句話說,9000年前,中國、日本、韓國、土耳其等國的人可能也說過同樣的話。但至少直到近兩三千年前,或者更早,人們還無法相互理解。所以壹兩千年前的古漢語單詞發音和今天有很大不同是很自然的。這種類似的事情出現了很多。
網友們都在爭論唐詩中個別詞的讀音被教育部門“統壹”了。比如“紅塵騎公主,談笑風生”的“騎”,現在讀成了“qí”;《寒山石徑遠》的“斜”現在讀作“xié”。然後有專家學者搬出了壹個計量單位,就是“壹石”中的“石”字,告訴大家這個東西現在讀作“丹”,但在2000多年前就是“shí”。
教育部門要“統壹”唐詩中個別詞語的讀音,就是要讓古代漢語的讀音適合現代人。專家們想“糾正”“石頭”壹詞的發音,卻要現代人湊合著用古代詞典。好在這次只有幾個專家學者站出來說事,教育部門沒有就此發聲。那麽,作為壹個計量單位,“石頭”應該念哪個音呢?
第壹,“石頭”這個字是哪個讀音發音,誰說了算?
王立群教授在提到呂不韋壹位客人吃了600塊石頭時,讀到了“食”這個字。後來,另壹位北大教授在講司馬光的時候,也念出了“師”字。可見“石”字作為計量單位時,應讀作“shí”。這個問題,在壹些專家學者看來,已經開始出現“人傳人現象”
據說王立群曾在節目中主張,作為計量單位的“時”應該讀作“shí”而不是“dàn”。這個問題是咨詢了很多專家才確定的,把它讀成“熊”是不對的。那麽,按照今天的規定,這個計量單位“石”的“正確”讀音是什麽呢?“石”是秦朝官方確立的計量單位,“和石”在古籍中有所記載。
東漢《說文解字》中寫道:“沃實,壹百二十斤也...來自史聖的沃。”可見它最早的發音壹定是“shí”。直到清代《康熙字典》出版,這個“石”作為計量單位的讀音還是“shí”。但是,當“石”作為計量單位時,在民間很長壹段時間裏都被發音為“旦”。這個時間有多長?據說可以追溯到唐朝。
眾所周知,中國有五千年的歷史。同壹個漢字,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域,往往有不同的讀音。漢字讀音的變化,往往是民間“約定俗成”的結果。簡單來說,壹個詞的發音其實取決於社會上大多數人怎麽發音。“石頭”讀作“丹”是民間約定俗成的。如今,這個讀音已被正式收入《新華字典》。
這說明中國的教育部門也是認可的,也是作為壹個標準來推廣教育的。因此,不能說把計量單位中的“石”讀作“丹”是錯誤的。這就好比中國的壹些地名,比如安徽的“六安”,那裏的“六”字讀作“陸”,妳不能因為“六”字讀作“裏”,就說人家在古代字典裏把它讀錯了。
同理,比如浙江臺州的“太”字,在這裏讀作“tāi”。如果硬要說古書上沒有這個讀音,那壹定是別人念成“tái”,聽起來像是當地人的“扯皮”。以前沒有標準詞典的時候,大家想怎麽讀就怎麽讀是很自然的。現在國家出版了統壹規範的字典,上面的發音也很清晰。
於是,有人不得不去研究壹種2000多年前的“古音”。之後,他們說把它讀成“丹”是錯誤的。這難道不是壹種搗亂,成心的尷尬嗎?這些人只是把“石”看做壹個計量單位,現在已經不用了。不然大家還是會像上面說的那些地名的固定讀音壹樣用,看誰會聽這些“專家學者”胡說八道。
姚明出生在新中國,在紅旗下長大。他要把2000多年前的古漢語發音挖出來,然後他要讓普羅大眾認可他們的觀點。妳什麽意思?
第二,如果考證過度,會有點矯揉造作。
中國人的文化自信提高了,本來是好事。但是因為文化自信的提高,現在莫名其妙的出現了很多“考證癖”。這些“考證癖”往往不研究壹些真正有用的東西,而往往研究壹些古代的“旁枝末節”和不重要的東西。
比如我們現在在看電視劇。在壹些以漢朝為背景的古裝劇中,下屬回答上級的話時,不再說“是”,而是堅持說“答應”。似乎只有這樣才能說明編劇和導演是有文化的。其實《無極》之後,劇中的臺詞還是沒有白紙黑字寫出來,觀眾還是不知道該說什麽。
再比如之前很火的大戲《大福琴》。裏面的人高興了,他就不再叫它“好”,開始叫它“色”,因為“掌聲”!劇中國王率先喊出“蔡”,底層大臣紛紛效仿。但他們喝了彩票後,觀眾還是不買賬,認為劇情和臺詞都是廢話。
而有些專家學者總是在這些古老的雞犬碎片上埋頭苦幹,並沒有把自己的知識運用到重要的地方。俗話說“學以致用”,學知識不如學點有價值的東西。為什麽這麽說?因為中國語言學這個專業性很強的東西,如果妳自己研究出壹個結果,自己寫壹篇學術論文,然後找專業領域的人來討論,那就不錯了。
然而,這些人不這樣做。他們決心搬出壹些老古董,以便“告訴觀眾壹些妳不知道的東西”,並顯示他們在知識上的優越感,而不管它是否實用。如果妳對這些專家學者說:現在新華字典已經說了“石”是計量單位,古書讀“shí”,但民間壹直讀“dàn”,現在讀“dàn”不會錯。
估計他們的頭會搖得跟撥浪鼓壹樣,會告訴妳字典錯了。字典不都是我們專家編的嗎?我們稍後會向有關部門做壹個匯報,讓他們“統壹”壹下“石頭”這個字的讀音!
標簽
建議非語言學專業的同學不要被電視上的明星“專家”忽悠。特別是壹些專家,明明是學歷史的,可以跨專業解讀唐詩,現在卻跨專業普及古文字讀音,簡直令人費解。漢語是活的語言,它的發音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壹些所謂的專家,在計量單位“石頭”壹詞的讀音上,搞不必要的讀音“復古”,這完全是“開歷史倒車”。
如果開了這個例,恐怕後面要改的字會更多。是不是很亂?個人認為,研究漢字讀音的非專家,壹般都用這個字,讀音應該只以《新華字典》為準。至少在中國社科院語言研究所統壹字典中“石”字的讀音之前,雖然在個別“專家”中已經出現了“人傳”的現象,但當我們看到“石”作為計量單位時,還是要讀“dàn”,堅決不讀“sh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