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了壓力概念的內涵,認為壓力概念是壹個普遍概念而不是壹個單獨的概念。從縱向角度考察了壓力研究的三個方向,即自變量研究、因變量研究和中間變量研究。闡述和分析了應力研究的三種理論的特點和不足,並對應力研究的未來發展趨勢進行了初步探討。
[關鍵詞]壹般概念應激研究取向發展趨勢
第壹,壓力的概念。
當壓力作為壹個心理學術語被引入時,在中國的心理學詞典和教科書中對它有許多解釋,如壓力、緊張、緊張、挫折等。目前心理學研究還沒有給它壹個統壹的定義。從概念接受度來看,利用壓力的概念相對容易理解,容易被大眾接受。如果從心理學研究的角度來定義,可能會有很多概念,比如應激反應、應激事件、應激感受、應激應對等等。比如Seri (1936)從生物醫學研究的角度將其定義為人類或動物機體對環境刺激的非特異性生物反應現象。國內壹些心理學家認為壓力包括兩個概念:壓力事件和心理壓力。壓力是指壹種刺激的情況或事件,這種情況或事件必須使個人緊張並感到威脅。心理壓力是個體在生活實踐中對壓力事件的反思而形成的壹種具有特殊張力的綜合性心理狀態,即個體的心理真正意識到壓力的存在而無法擺脫時形成的具有張力的心理狀態,壓力是心理壓力的壹種特殊表現。從上面的觀點來看,不同的心理學家對壓力的定義是不同的,這說明壓力是壹個普遍的概念,而不是壹個單獨的概念。
第二,應力研究的方向
縱觀20世紀30年代以來的各種壓力研究,大致可以總結為三種類型:
1.以壓力為因變量,關註個體對有害刺激的反應。
以塞裏為代表的早期生物醫學觀點認為,應激是有害刺激作用於生物體的結果,註重應激下的生理反應過程,而不是引起這種反應的心理和社會原因,並在其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廣義應激綜合征(GAS模型)。其觀點和研究模式在醫學病理生理學研究領域仍占有壹席之地。
2.把壓力作為自變量,註意壓力源的性質和特點。
這類研究以壓力為自變量,研究各種有害刺激的性質和特征。歷史上,與Seri的研究相反,心理學家在壹段時間內將壓力和緊張性刺激作為同壹概念進行研究。而且心理學家指的壓力源範圍很廣,遠遠不是Seri強調的生理壓力源,包括心理、社會、文化壓力源。
3.研究應激過程中的中介變量,關註中介變量如何在個體的應激源和身心反應中發揮作用。
例如,認知因素首先被認為是壓力的決定性因素。拉紮勒斯提出,壓力不會隨著特定的刺激或特定的反應而發生,而是在個體感知或評估威脅情境時發生。也有人發現應對方式、社會支持、個人經歷、人格特征等多種因素在應激反應中起中介作用。
第三,壓力研究階段
根據壓力的研究取向,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壹階段是臨床導向(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這個階段主要從病理心理學的角度解釋危機事件或軀體疾病對個體身心的影響,對危機事件的研究是從應激源的角度。
主要研究:綁架、家庭成員殺人(Mayers & amp;皮特;1976;莫拉維茨;1982;佩蒂& amp威爾斯;1980);父母離異(斯坦伯格,1974;妳的,1980)和創傷事件(布爾曼& amp;沃特曼,1977)等。身體疾病是現階段研究較多的另壹個壓力源。研究者主要考慮壹些傳染性和致殘率較低的重大疾病。包括心臟病(Mehler,1978)、激素類疾病(Drotar,ousens,1980)、癌癥(Earle,1979)等等。這壹階段研究的明顯不足在於受試者年齡分布不均衡,青少年研究只有7%,成人研究高達42%。此外,它過於關註危機和重大壓力源,而忽視了日常壓力源研究工具的缺乏。
發展方向的第二個研究階段。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對壓力的研究突破了生理和心理模型,轉向了發展心理學模型。就壓力源而言,對日常壓力源的研究是第二階段的顯著標誌。日常壓力源主要指家庭、學校、同伴等日常壓力事件,如學校環境與學生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者從發展任務的角度關註個體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和應對的關系(oerter,1985)。該研究考察了年齡、性別、種族和人格特征對壓力的影響,並研究了壓力等社會支持的對象。此外,研究者開始從自我概念的新視角研究個體內部因素對壓力的影響。
四、壓力研究的主要理論背景
1.反應理論——生理醫學的應激觀
該理論認為,應激是人類或動物有機體對環境刺激的壹種生物反應現象,可由強加於有機體的多種不同需求引起,具有非特異性。該理論提出壹般的適應應激(簡稱GAS)模型包括三個階段:警覺反應階段、抵抗階段和力竭階段,並提出生理參數(肌肉張力、皮膚電等。)作為應激反應的客觀指標,在應激評價和測量中比心理變量或其他身體狀況更可靠、更有效。此外,氣論的提出促進了從生理系統的變化揭示應激與心理健康的關系,這是壹個新的突破,也是闡明各種社會心理因素對人體作用機制的關鍵。
GAS模型的不足之處在於沒有包含理解人的應激的重要心理因素,將人視為被動應對不良環境的生命體。在強調生理指標的同時,忽略了人的心理和行為的反應。另外,對壓力的評價也有偏頗的壹面。
2.應激刺激理論——生物物理學的應激觀
理論模型將壓力定義為能夠導致個體產生神經反應的外界環境刺激,如失業、失戀、自然災害、貧困等。其關註的核心是什麽樣的環境會讓人緊張。
該模式的主要貢獻在於通過促進應激源(生活事件)的量化研究,促進了人們對社會心理刺激與疾病關系的認識,從而加速了心身醫學的發展。基於該模型的壹系列研究對於揭示生活事件與軀體疾病和精神癥狀的關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這種模式的不足也是顯而易見的:把活生生的人物物化了,忽視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心理行為的復雜性。
3.CPT模型——壓力的心理學觀點
壓力的CPT模型,即認知現象學交易(CPT)模型,以lazarus和Folkman為代表。這個模型的核心觀點是,壓力“既不是環境刺激,也不是人的性格,更不是反應,而是需求與對這些需求的理性反應之間的聯系”。
理論模型包含以下三個基本點:
(1)認知觀點,即思維和認知是決定應激反應的主要中介和直接用途。換句話說,壓力感能否產生,以何種形式產生,取決於個體對其與環境關系的評價。
(2)現象學觀點不僅強調時間、地點、事件、環境以及與壓力有關的人物的具體性。
(3)交互作用的觀點包括兩個要點:壹是應激過程中存在許多中介因素,應激源與中介因素的交互作用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個體的最終反應模式和結果。其次,壓力與個人和環境之間存在特定的關系。如果個體認為自己無法應對環境需求,他就會有壓力體驗。中國文學聯盟
該模型包含壓力研究的四個基本要素:壓力源、中介變量和生理或心理反應結果。拉紮羅(lazarus and Launier,1978)認為,任何事件,只要環境或內在要求超過了個體的適應資源,就會產生壓力。
與刺激模型理論和氣體模型相比,CPT具有以下特點:(1)與前兩種理論不同,CPT只關註應激過程的兩端,而更註重中間過程的研究,尤其強調個體心理和行為的作用,這對全面理解應激想象具有重要意義;(2)它克服了前兩種理論對人的機械生物學的看法,不再把人看作是只受壓力情境支配的消極生物,而是承認和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的重要作用;(3)該模型的應用可以促進應激幹預方式的研究,如改變中介機制可以有效控制應激反應。
五、應力研究的主要方法
縱觀近壹個世紀的壓力研究,可以發現最常用的研究方法是問卷調查和心理測量,最常用的工具是量表或問卷。主要出現在80後,如下表1:
從上述研究工具分析,在壓力研究理論基礎上因觀點不同而有不同的壓力問卷和量表,但總體來看,大多是通過考察個體所承受的壓力源來評價壓力,而壓力源的研究主要是總結日常事件中對個體有較大影響並產生壓力的事件。事件越多,影響越大,說明個人壓力越大。
六、應力研究的發展趨勢
回顧過去壓力研究的歷史,可以發現壓力的研究領域主要集中在三個領域:壓力源、壓力反應和壓力介質。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內外關於壓力的研究出現了壹個新的發展趨勢:
1.壓力轉換的研究
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環境和發展任務對處於不同發展階段的個體提出了不同的挑戰(green field & amp;擊發,1994).Markus,Kitayama (1991)和chan(1994)指出,文化的力量可能對壓力的評價產生顯著影響,壓力和心理適應的研究結果明顯不同。不同的文化背景,包括不同國家、地區、種族、社會群體的個體事件,對同壹應激事件有不同的感受和態度,這無疑取決於文化的規則、習俗和觀念。
有研究者對比了中美大學生“學生生活壓力量表”的測試結果。結果表明,中國大學生對量表某些因子的反應及其總分與美國大學生有顯著差異,表明中國大學生對壓力的認知和應對反應與美國大學生不同。
Jose和Anna等人(1998)最近進行了壹項關於俄羅斯和美國青少年壓力的跨文化研究。結果表明,俄美青少年在重大生活事件的壓力水平上沒有顯著差異,但俄羅斯青少年的日常壓力明顯大於美國同齡人,這與俄羅斯社會動蕩和經濟衰退有直接關系。
2.壓力與心理健康關系的研究。
在壓力研究的早期,研究者往往關註危機或重大性生活事件與人的心理適應之間的關系,如失業、配偶或朋友死亡等危險壓力事件的影響(B.S .,Dohrenwon,1981)。後來,研究人員發現,日常生活和社會角色帶來的持續壓力是影響人們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比如,婚姻、育兒、家庭經濟帶來的壓力與人的抑郁密切相關(Schnefer & amp;拉紮勒斯,1981)。同時發現,時間壓力、缺乏獨立決策、工作角色模糊、工作中的績效評估等也與人的抑郁情緒密切相關(Billings &: Moos,1982;卡斯,1978).40多項橫斷面研究發現,壓力和抑郁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性(Compas,oros an & amp;格蘭特,1993).然而,這種相關性並不僅限於抑郁癥。Compas和Howell(1989)發現,壓力與內在心理問題(能解釋11%的變異)的相關性大於外在心理問題(能解釋5%的變異)。這可能表明,應激事件和抑郁與其他癥狀的關系更密切,但應激與各種心理和癥狀之間存在普遍關系。進壹步的研究表明,兩者是相互影響的。
七。壓力研究述評
1.研究對象的範圍過於集中。
被試選擇“重兩端輕中間”,即重視18之前的兒童、青少年和成年人,而忽視了對18到成熟期中間階段應激特征的考察。對青少年尤其是青少年中後期日常壓力特點的研究是壹個相對薄弱的領域,對青少年中期壓力的研究遠遠落後於成人和兒童。美國心理學家W. Kleiwer (1991)指出,對成年人的壓力和應對的研究處於“成熟階段”,而對青少年的研究還處於不成熟的“嬰兒期”。這種情況與發展心理學的整體生命觀並不協調。
2.重視靜態特征的研究,而不是動態發展的考察。
現有研究缺乏對壓力隨個體成熟度發展變化特點的考察,尤其是18後大學生壓力和應對的發展特點。
3.理論研究多,幹預研究少。
從研究取向來看,壓力研究更多地關註壓力的來源、反應和中介變量,而較少關註壓力的應對和幹預。即使有,也是相關研究,比如壓力和應對方式的相關研究,實證研究很少。
參考資料:
菲利普·萊斯。胡培成。健康心理學[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0+0538+0-43。
[2]古麗娜。大學生壓力及其相關因素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北京師範大學,1999。
[3]李虹,梅金榮。大學生壓力量表的編制。應用心理學,2002,(1):27-32。
〔4〕比林斯公司。Moos.R.H .成人單相抑郁癥患者的應對、壓力和社會資源,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誌,1984,46(4):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