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浸信會強調信徒與上帝的直接聯系,不需要神職人員和教會的中介;它只承認基督和《聖經》在信仰和實踐上的權威,《浸禮會宣言》不是強迫信徒的信條,不具有權威性和約束力。
(2)堅持信仰自由和自願的原則,因此只招募有判斷力的誌願者加入教會。為了維護信仰自由的原則,我們反對政府幹預宗教信仰和教會事務。
(3)不承認禮儀為聖禮,而稱之為“禮儀”。在它看來,這個節日沒有神聖的價值和意義;信徒的福氣只在於他們的信仰,而不在於節日本身。在這種情況下,有兩個儀式:洗禮和聖餐。洗禮象征著耶穌的埋葬和復活,也標誌著信徒罪惡的埋葬和重生。
(4)教會實行公理體系,所有信徒在教會中地位和權利平等。信徒自願組合而成的地方教會是最重要的教學和行政單位,有充分的自主權,可以決定自己的儀式和規則、與其他教會的關系以及接納和罷免其成員。牧師由會眾任命,沒有執事。全國各地的地方教會自願組成聯盟來處理同樣的問題和任務,但他們的決定對地方教會來說並不具有權威性。這說明浸信會在教義和禮儀上具有個性化和自由化的特點;它在教會體系中具有民主色彩,因此常被視為典型的自由教會。版本1
浸信會教義可以用七個簡短的英語句子來表達,每個句子開頭的字母是BAPTIST。
聖經權威:承認並肯定聖經的權威。即浸信會教徒將聖經視為信仰和實踐的最高權威(壹些教派在聖經中加入了教會或信條)。總的來說,浸信會對某壹特定神學立場的堅持性相對較弱。浸信會裏可能有加爾文主義者和阿明主義者。可能有時代的支持者。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浸信會的神學是豐富多樣的。
當地教會的自治:自治的當地教會
信徒的祭司身份:所有信徒都是祭司(所有信徒都是平等的)。
兩個教儀-信徒的洗禮和。象征性共融:兩種教會禮儀——信徒的洗禮和紀念性質的主餐
個人靈魂自由:人類擁有上帝賦予的選擇信仰的自由意誌,但他也要對自由意誌的行使負責。
政教分離:政教分離。
教會的兩個職位-牧師和執事:牧師和執事作為教會仆人的職責。
版本2
貝利弗的洗禮:信徒的洗禮
聯合框架內的地方教會自治:自治和相互支持的地方教會。
聖經的首要性:聖經的首要性和卓越性
真正的信徒只存在於教會:壹個真正信徒的教會。
個人能力與信徒的祭司:在聖靈的引導下,每個人都有認識神的能力,每個人都是祭司。
政教分離:政教分離。
兩種常規:兩種教會禮儀——洗禮和紀念性主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