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二年(1122),天佐帝被遊牧民強行流放到嘉善。三月,耶律淳在燕京被耶樂氏、李楚文等人稱帝,這是北遼的開始。關白被尊為天璽皇帝,國號改為苻堅元年,天祚皇帝降為湘陰王,並派使者到晉國乞求封臣。但作品還沒完成,他就病死了,妻子德妃調用系統,將年號改為德興。
這時候,大臣李楚文父子覺得前景不妙。他們計劃在南方與宋朝的童貫搞曖昧,想在宋朝劫持德妃的土地。去北方和黃金男私通,做黃金的內線。後來她發現他和宋、金通奸,就把他抓起來處死。當年十壹月,德妃五次向統治者獻表。只要允許盧野當北遼皇帝,其他條件都同意。金人不肯,她只好出兵鎮守居庸關,卻沒能守住。遊牧民直奔燕京。德妃帶著隨從官員去天庭避難,天庭殺了他。
天佐帝被俘。
1120年(天慶十年),金攻陷遼,進京,蕭拓不降。到1121年(寶大元年),遼國已失半壁江山。但是遼朝因為皇位繼承問題爆發了內亂。左右皇帝殺死了他的長子盧野·奧盧沃。這讓更多的遼軍感到不安,投靠了金朝。1122年正月,金攻克遼中京。由於戰場信息不足,遼朝以為天佐帝已經戰死或被圍困在前線,於是在燕京立葉綠春為帝,進壹步擴大了遼朝內部的混亂。遼朝大臣不自保。有的與北宋大臣童貫溝通投降宋朝,有的則想投降金朝。11月居庸關失守,12月遼寧、南京被攻破。1123年(寶大三年)正月,在京的李(孝感)反叛金,八月平定。
1124年(寶大四年),天佐皇帝已經失去了遼朝的大部分土地。他自己退出了沙漠,他的大部分兒子和他們的家人被殺或被俘。雖然他計劃收復都城兗州和雲州,但實際上希望不大。1125年(寶大五年)二月,天佐帝在瀛州被俘,八月被發配北京(今黑龍江省阿城縣白城子),降為海濱王。1128年,左天帝駕崩,遺臣蕭舒向亡國主人進貢。契丹與遼* * *歷時210年,歷經九帝。
大遼朝的延續——西遼
此後,遼朝貴族耶律詩(德宗元)在西北集結殘余勢力,控制了蒙古高原和新疆東部地區。1130年,由於遊牧民族的壓迫,大石決定放棄蒙古高原,率軍西征。1132年,大石在葉迷(今新疆額敏)稱帝,國號延慶,國號居爾汗。西遼帝國的建立(即黑契丹的卡拉基臺),都城胡斯烏魯多,歷史上稱為西遼,壹度擴張到中亞,成為中亞強國。1143年,大石死後,經歷了小塔蔔言、耶律夷烈(仁宗)、耶律萬、耶律顧(景帝)、屈楚律的統治。1218被成吉思汗的蒙古軍隊所滅,87年建國。至此,遼國徹底結束。
政治體制
遼朝先後形成五都制。五都分別是上興黃林府(今內蒙古巴林左奇林動縣)、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昭烏達蒙寧城縣)、東京遼陽府(今遼寧省遼陽市)、南京西晉府(北京)、西京大同府(今山西省大同市)。北京五城,只有上京是首都,其他都是首都。到遼宋聯盟後的鼎盛時期,雖然中國和北京的政治作用有所加強,但仍然沒有改變北京作為首都的地位。
遼是北方遊牧民族所建。他的遊牧生活,換壹個不確定的地方生活,車馬為家,決定了皇帝的巡獵制度。其政治中心不在首都,但壹切重大政治問題都在博納隨時決定(契丹語“行於處”、“行於宮中”的音譯),是處理政務的行政中心。由於氣候和自然條件的限制,四點鐘有地方投訴。
遼建立了南官北官的雙軌官制,“以家制治契丹,以漢制治漢人”。在北方,官員管理宮廷、部落和國家的政府,而在南方,官員管理漢族國家、縣、租賃和軍隊的事務,這些事務由海關管理。官名官職大多沿襲唐制,參照五代兩宋官制。官員可分為實授和遠程授。職官與散官,等級、榮譽、頭銜、爵位、美食城戶數等。遼代的契丹語中有很多官名,比如林涯是翰林,緹音掌管皇室的政治和教育,李逸掌管刑獄,李逸免為禦妻,等等。
遼朝的法律是由習俗支配的,不同的地方用不同的法律。早期有民族歧視,契丹法也被當時最神聖教派的漢法所破。這體現了漢人地位的提升。總的來說,遼朝刑罰較重,皇帝經常隨意殺人,無法無天,尤其是在穆宗。
軍事系統
在其兵制上,龔偉騎兵在沃盧多的士兵,教頭學完了,簡略挑選天下精銳,收攏於心,既擔任治安任務,又派兵打仗。還有部落兵,漢軍,渤海軍等等。契丹是遊牧民族,平時擅長騎射、放牧、漁獵,既是生產性的經濟活動,也是軍事演習。如果有戰爭,很快就會集結成軍隊。
遼朝的軍隊通常在20萬到30萬左右,而契丹部落全民皆兵。遼能動員的部隊占總人口的比例很高,為1.6428萬。因為有原始部落的痕跡,又處於奴隸制向封建制快速轉變的歷史階段,軍事制度在早期就與國家社會制度融為壹體。進入長城以南地區後,既保留了民族特色,又逐漸接受了漢族的影響,表現為民族融合。
遼朝皇帝親自掌管最高軍權。有兩個樞密院,北樞密院和南樞密院。北樞密院是最高軍事行政機構,壹般以契丹人為首;南樞密院又稱中國樞密院,負責中國軍事力量的行政管理,所以出現了朝廷兩種軍事制度並存的局面。
遼軍大致分為宮帳軍、部落軍、荊州軍和下屬國軍。宮帳軍,由皇帝直屬有戶口的男子組成,是契丹親軍,供蘇維河作戰。“以營為宮,從各部中選拔千夫所指之人,定本部之心。”部落軍,主要由契丹以外的部落壯丁組成,用於守衛四方。以上兩類部隊是遼軍的主力。荊州軍又稱五洲鄉軍,由五京道各郡的漢族、渤海族壯丁組成。隸屬於國軍,由諸侯國壯丁組成。後兩種力量是輔助力量。遼朝初期,所有世家子弟都服兵役,年齡在15到50歲之間的都登記在正規軍,自帶武器和馬匹。“正規軍壹人,馬三匹,割草谷和守營店各壹人”,“將士們不給糧草,就派割草谷天天騎來騎去,替他們劫掠”(遼史□兵衛)。後來“各站沿邊屯兵,易積糧以發軍餉。”(《遼史□食貨》)遼軍以騎兵為主,主要武器是弓箭和刀槍。後來從宋代開始引進投石機式火炮,由炮手部隊組成。
領域
早期契丹王國的疆域在現在的遼河流域上遊,在阿保機、德光時期繼續擴張。當阿保機征服了Xi(今河北北部)、古武、黑車石圍(今內蒙古東部呼倫湖東南)、韃靼、回紇、渤海國。德光收購十六郡,壹度占領中原。
遼朝全盛時期,疆域東北達日本海黑龍江入海口,北至蒙古中部的冷格河和石勒卡河,西至阿爾泰山,南至天津海河、河北省巴縣、山西省雁門關與北宋接壤,與當時統治中原南部的宋朝對峙。
行政區劃
遼國的體制壹般是道、府(州)、縣三級。* * *有5京,6州,156州、軍、市,309郡(據遼史地)。
遼分為五路,每路都有壹個政治中心叫北京,路以北京命名。
上京道治上京黃林府(今內蒙古巴林東南博羅市)管轄著以西拉木倫河流域為中心的契丹故土。
仲景道轄仲景大定府(今內蒙古寧城西大明城),轄原Xi民族。
東京道治東京遼陽府(今遼寧省遼陽市)轄原東單地區。
南京道治轄南京西晉府(今北京西南),轄海河、大清河以北、長城以南、河北、京津部分地區。
西京道治西京大同府(今山西省大同市)轄晉內蒙交界處。
1007年,遼聖宗在北京建立了大定府,並將都城從黃林遷至北京。1044年,遼興皇帝雲州在西京升任大同府。
設有府、州、軍、市四個行政區,同級。
賦(1)京賦:黃林賦、大定賦、遼陽賦、西晉賦、大同賦。(2)李賓府、定理府、鐵力府、安定府、長陵府、鎮海府、鐘惺府(巴州府成立於1041,今遼寧朝陽),這七府的地位略低於京府。
州是分級的,從高到低:節度使州、觀察州、防禦州、刺史州。
郡遼還有與郡同級的州、軍、市。
遼國名城
遼上京
遼上京上京是遼朝初期的都城。上京城遺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左奇林動鎮南部。上京建成前,名為“西樓”,是遼太祖的創始人鮑基創業的地方。建成後稱為帝都,後改稱上京耶律大石引入,府邸稱為黃林。上城地域遼闊,氣勢磅礴。有南北兩個城市,分別是北方的帝都和南方的首爾,兩個城市是相連的。全城周長12.5km,與遼史記載基本壹致。
皇城是契丹貴族居住的地方。城呈方形,分為外城和皇城(又稱大內)兩部分。皇城城墻采用夯(hāng)土,夯層清晰,高5-6米。墻的橫截面是梯形的。城墻外壁有馬臉(半圓形土障)。經過近幾年的考古發掘,現存城門4座,宮殿建築遺跡65,438+000余處,其中露出地表的建築橋臺50座。城西的山上有寺廟和窯址。
首爾位於皇城南部,勞動人民居住的地方。它的北墻是皇城的南墻。帝都和首爾已經被江隔開了。城池不規則,城墻為土制,殘存三段,高4米,周長57公裏。城墻比皇城低也沒有馬臉和甕城。除了西門留下的遺址,其他都不存在了。西門缺口10米寬,殘存柱基應為金鳳門或燕二門。由於白音郭勒河的河床逐漸北移至皇城附近,城內遺跡被洪水沖走,僅首爾北部的中部得以保存。
廖仲景
遼中京遼中京遺址位於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天壹鎮以西約15公裏鐵匠瑛子鄉與大明鎮之間的老哈河北岸。仲景是遼國最大的都城,地理位置接近故地。仲景自古以來就是遼河上遊和燕山山脈以北的少數民族雜居區,是遼國的咽喉,在遼代後期的軍事、戰略和經濟上都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遼中京仿北宋汴京制度而建,包括外城、內城、宮城三重城。城墻全部用板材修築,殘垣高達4米,是遼代保存完好的城池。
外城遺址。平面呈長方形,東西寬4200米,南北長3500米。南城中間有門,四角有甕城和角樓,但沒有發現馬臉。從南門朱夏門到內城南門楊德門,全長1,400米。中間有壹條64米寬的大道,道路兩側有用木板覆蓋的排水溝,直通朱夏門和兩側城墻下的石涵洞。在外城南面東北角,靠近內城南墻處,有壹座殘塔,現稱“大明寶塔”。在大塔的西南面,還有壹座與大明塔形狀相同的矮塔,現在叫“小塔”。這是北京著名的南北塔。
市內地址。位於外城中心北部,平面呈長方形,東西寬200米,南北長1500米。城南的中央大門被稱為“楊德門”。陽德門和皇城南之間有壹條40米寬的大道。
宮城地址。宮城,又名“Oi”,位於內城北部。中心平面為正方形,每邊長1000米。北墻是利用內城的北墻修建另外三堵墻,分別是東墻、南墻和西墻。今天,妳仍然可以在東墻和西墻的南端看到角樓遺址。皇城南門北中軸線上有壹座大型宮殿遺址。根據歷史記載,它應該被稱為武館和文化館,分別是聖宗和他的母親蕭太後的住所。
遼寧南京
遼寧南京遺址位於北京西南郊廣安門外,馬立安路盧溝橋鄉。遼寧省南京市是遼朝的重要都城,又稱燕京,周長27華裏。據考古調查,南京城的東、西、南、北城墻上都有壹些遺跡,所以南京城的周長與歷史記載是壹致的。皇城位於城市的西南角,四面墻上都有門。宮殿遺址在西城墻南端,東北角有壹座角樓。跟* * *應該就在這南線亭胡同。
遼寧和南京的布局包括皇城的外城、內城和三重城。城市裏有縱橫交錯的街道、城樓、廣場、寺廟等建築。這些大多是對唐朝建築模式的模仿。
慶州市
城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右旗索布裏加蘇木(鄉鎮),距該旗所在地達阪鎮南98公裏。12.5公裏城北是青雲山。遼代的神教、道教、興宗及其皇陵都葬於此。
慶州市由內城和外城組成,平面呈鋸齒形。內城保存完好,城墻高4-4.5米。每100-110米提供馬面。馬面比城址高1-2米。東西長1090,南北寬930米,近乎正方形。城東、西、南、北四個城門,都有瓦罐。
城北是遼代皇宮遺址。內城西北角有壹座檐密的白塔,就是著名的青州白塔。近年來,在白塔寺發現了大量重要的佛教文物,如瓷器、銀器、水晶、漆器、絲綢等。白塔北側有壹組建築群,應該是正殿,兩側有回廊。北側有後堂,附近也有石井樓。
父親可以
城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左奇哈達鸚哥鄉石坊子村的山谷中。遼代的城址中,除了北京、仲景、南京、西京、東京,祖州城是遼代非常重要的城市。遼太祖的祖先盧野阿保機的四代祖先都出生在這裏。阿保機的秋獵活動多在此舉行,建城後命名為祖州。遼太祖的祖先鮑基的祖墳就葬在這裏。
祖州城略呈長方形,殘墻周長約1785米。四個城墻都有壹個3米高的門。墻是夯土板,沒有馬面骨灰盒。城市的每個角落都有壹座塔樓。蘇州市分為東城區和西城區。位於西部,內城呈長方形,有四座宮殿遺址。皇城門位於東墻中間,朝東,保留了契丹人崇尚東方的習俗。
祠堂-石屋
石屋祖州城有壹座由七塊巨型花崗巖石板砌成的平頂石屋。應該是當時的寺廟遺址。現在蒙古人稱之為“朝魯蘇木”(石廟),漢族人稱之為石屋。石屋坐北朝南,東西長7米,南北寬5.3米,高3.5米。正面中間有壹扇門,門上有窗戶,石屋四壁四角用鐵鍬連接。石屋中間靠近北墻的地方放著壹張橫長4.3米,豎寬2.5米的石床。有學者認為這座石屋的用途是祭祀。
隨時遷徙,妳的車馬就是妳的家。
“博納”在中文裏被翻譯成“行營”、“行在”、“營盤”。遼朝雖先後以上京、中都為政治中心,但也是每年“四時巡”,且“各得其所,謂之“捧碗”。皇帝在狩獵區設立銀行賬戶,以區別於帝都的宮廷賬戶。遼太宗取十六州時,其疆域包括長城以南的廣大地區。契丹人為了維持傳統的經濟生活,仍然過著“隨時遷徙,以車馬為家”的生活。《遼史》中記載,“遼國全是沙漠,四周有長城環繞,適宜治理,秋冬寒冷,春夏避暑很正常。“在這種特殊的經濟、政治、文化背景下,契丹縣逐漸形成了壹套具有鮮明遊牧特色的四季勢利制度。契丹皇帝巡視四時的宮帳(也叫牙帳),即春季博納、夏季博納、秋季博納、冬季博納。
博納皇帝的春季狩獵活動主要是鑿冰捕魚和縱鷹鸛捕鵝。時間是從正月初十到四月。有四個場地:鴨子江(今松花江);長春河(今洮兒河);魚塘(長春河附近);元陽龍(今河北省張北縣)。鉤魚後有“頭魚宴”,用壹只名為“海東青”的小而有力兇猛的獵鷹捕鵝。捉鵝之後還有壹個莊嚴的“頭雁宴”,相當於中原皇帝的親農儀式。
夏季博納時間為5月底至7月中旬,地點多在吐爾山和黑山。皇帝和南北朝臣商議國事,夏天去打獵。黑山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右旗西北部的東寒山、白塔子寺,東北為吐爾山。
秋天是從七月中旬到九月。主要在山上打獵,獵虎、獵鹿,故又稱“秋山”。秋山活動像泉水壹樣,有著非常濃厚的政治儀式色彩。狩獵中有宴飲等活動,也有練武、教戰的功能。
冬天在十月。主要是皇帝與南北大臣討論國事,射談武藝,接待宋朝等國使節的問候。它位於永州東南30裏的廣平店,這裏冬天氣候比較溫暖。
遼代陵墓
祖靈
祖陵祖陵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左旗,這裏埋葬著耶律保吉、遼太祖、法王後的陵墓。這裏有壹個巨大的袋狀山谷,森林茂密,泉水流淌,山峰美麗,群山環繞。在山峰之間的縫隙處,用石頭築起了屏障,沒有辦法通過山谷。谷口有兩座巍峨的巖峰,如龍昂首,東西對稱,形成天然山門。這就是遼史記載的“黑龍門”。龍門兩邊的建築遺跡應該都是地板。龍門至谷北約1.5km處有壹大殿,地面有殘琉璃瓦。奴廟的規模和格局與祖州內城的正殿大致相似,應該是遼史記載的“太祖皇帝廟”。山谷深處有兩座墓,名為寶鼎(墓上部的圓丘,陵名寶鼎)。壹個比較大,想必是遼太祖的陵墓,壹個比較小,應該也是陵墓。遼代祖陵黑龍門外山坡上有壹只石龜。近年來,該地區共收集到70余塊契丹大字文殘碑,其中契丹大字文殘碑30余塊。
墓中葬有陳公主徐。
陳駙馬墓是壹座磚墓。主室呈圓形,有東、西耳室和壹座帶金字塔的多室墓,總長16.4米。陵墓由六部分組成:入口、庭院、前室、東、西耳室和主室。墓道呈階梯狀傾斜。墓室兩側及墓室和耳室頂部均有彩畫。繪畫以契丹傳統的寫實風格為基礎,生動地再現了公主和馬旭的壹些日常生活場景。前室呈長方形,頂部有優惠券;東、西耳房和主房的平面呈圓形,有穹頂。墓室模仿墓主生前的設施,有大門檻、門框、門扇、過梁。主室靠近墻壁,有壹個和墓頂壹樣高的木柵欄。木材加工成弧形方木(***22層),材質為上等紅松。遼代大貴族墓的壹個特點是室內主墻用木材保護。墓門用磚封住了。天井也用磚堵住,然後接縫處用石灰漿填實,非常結實。正房的穹頂是穹頂狀的,類似契丹人的氈帳。墓門的檐與慶陵等貴族墓的檐相似,是典型的中國格式。墓室的兩扇門上都有門鼻,用銅鎖鎖住。墓主室有壹張長方形的屍床,緊靠弧形木擋土墻。屍床前有壹個長方形的平臺。屍床由五層磚砌成。床上鋪著柏板,公主和徐的屍骨並列在床上,頭東腳西,脊背挺直。下面有棕色角的絲綢床墊。屍床上有木框、窗簾和壹些零散的窗簾飾品。推測應該是“屍床上有小簾子”。公主和徐都戴著銀絲網。頭戴金冠金面具,腳穿鍍金銀靴,腰系腰帶,頭枕銀枕。按照契丹的習俗,公主和徐每人都佩戴許多華麗而珍貴的日常用品,如金玉飾物。展現墓主人的高貴地位和奢華生活。
內蒙古興安盟突泉縣西山廖墓
墓葬位於突泉縣西山村西南3公裏處。* * *塊11。7號墓是壹個小石室墓。平面方形,帶傾斜墓道,長10米。封土高0.5m,底徑15m。地表距離墓頂4米。墻壁用碎石堆砌,墓頂壹層層,頂部用大石板壓著。墓底用松木板覆蓋,沒有屍床。墓室後面放著兩具人骨,四肢挺直,有木制的陪葬用具。他們葬在壹起,男左女右。隨葬品放在身體兩側,有鐵刀、瓷壺、碗、杯等。在妳的手臂上戴壹個銅手鐲。
遼文化
三樂圖
聖樂途河北宣化下八裏張士卿遼墓東墻壁畫。長225,高175 cm。舞蹈演員和演員都戴著符頭,穿著長袍和高腰黑靴。至於三樂,《遼史》有記載,其樂器有:壹(b √)子(l √)、簫、笛、笙、琵琶、五弦琴、儒(kóng)韻(hóu)、箏、和直鼓。三樂深受唐五代和後金的影響。在此基礎上與契丹族民間藝術相結合,建立了類似宮廷音樂的形式。這種零散的音樂畫面常見於遼墓壁畫,如貴族出行、狩獵、行軍等。三樂由12人組成,是壹個完整的表演團隊。樂隊分兩排,第三個人在前排,壹個低舞者跟著節拍跳舞。樂隊前排共5人,從左至右依次為2名打鼓手(1號和3號),1號打笙手,1號打鼓手,1號打鼓手。後排6人,1拍板,1琵琶,2長笛,1鼓手,1長笛。
中國式歌舞侍女圖
內蒙古哲裏木盟庫倫六號墓額部中式歌舞侍女圖(局部)壁畫在門額部,繪有詞樂五人。兩邊四個人放音樂,中間1個人跳舞。左1是舞蹈演員,小腿殘缺。雙髻,飾以發簪,但身材豐滿,單領粉色直領,右邊壹件黃色長衫,肩上有碎花裝飾。粉紅色的腰帶和紅色的裙子。作為舞蹈的潮流。第二個人的發型和服裝同上。雖然衣服和皮帶顏色不同。雙手握著1的樂器,它在演奏。第三個人的發飾和頭飾絲帶和第二個人的壹樣。五顏六色的裙子拖地,腳趾半露。懷抱琵琶,雙手彈撥,神情寧靜祥和。
3/3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