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如何閱讀德裏達

如何閱讀德裏達

德裏達以《論語文學》、《聲音與現象》、《寫作與差異》三本書的出版宣告了解構主義的建立,形成了以德裏達、羅蘭·巴特、福柯、保羅·德曼為核心、相互呼應的解構主義思潮。

65438年10月9日,法國哲學家、“解構主義”之父雅克·德裏達因胰腺癌在巴黎壹家醫院去世,享年74歲。德裏達的去世被法國媒體視為自1980年讓·保羅·薩特去世以來法國學術界最大的損失。

世人都在談論德裏達的朋友,但他們很多人都看不懂他的書,所以他們只是淺嘗輒止,四處兜售。暫且把玄理放在壹邊,只通過刻寫容易獲得的中國材料來討論德國學習的懸崖。土匪敢誇天津梁的厲害,說他們的道。

壹個

如果妳除了最近剛從十幾篇訃告中搜羅到的零星信息,對德裏達的思想壹無所知,那麽妳可以先找復旦大學張汝倫先生的《現代西方哲學十五講》(北京大學出版社,第壹版,2003年6月5438+10月)。在書的最後,作者用十多頁的篇幅清晰簡明地總結了德裏達的思想觀點,這在國內是不多見的總結,雖然篇幅不長,但基本沒有常識性錯誤。如果還想知道英語世界的人對德裏達有什麽總體印象,可以參考《敲智者的頭》之壹——《當代西方50位著名思想家的智慧人生》(約翰·雷、吳瓊等譯。,新華出版社2002年2月第壹版)。如果妳對德語世界的觀點感興趣,可以參考法國和意大利哲學家圓桌會議,這是壹些德國業余哲學家粗制濫造的。要知道,德語世界對德裏達的重視程度不亞於英語世界。

現在,我們假設妳已經具備了基礎知識,那麽目前的當務之急就是對德裏達的說話方式有壹個初步的了解。由三次面試組成的多個職位可以滿足這壹需求。德裏達壹生接受過上百次采訪,這三次采訪很少。提問者也不算太幼稚,采訪內容簡潔緊湊。當時德裏達剛剛成名,謹慎地回答GAI,不像他後期的“題外話萬裏”。另壹個采訪,德裏達的采訪,壹種瘋癲守護思想,有點亂,翻譯的也比較遜色。

國內出版的評論類書籍有三種:克裏斯托弗·諾裏斯(Christopher Norris)的《德裏達》(吳壹譯,昆侖出版社,第1版,1999)、斯蒂芬·哈恩的《德裏達》和高橋小川哲也的《德裏達:解構》。克裏斯托弗·諾裏斯影響很大。他的理解也是相當深入的,但是發表的時間比較早,所以不可能對德裏達有特別全面的了解。斯蒂芬·哈恩的是壹本薄薄的小冊子。作者不詳,但這本書很有特色。尤其是從他的評論來看,哈恩似乎和德裏達的思想興趣相投,這是非常難得的。初學者不要因為篇幅短而忽略了它。至於日本的,我想我還是算了吧。不是我看不起日本學術界——人家對西方哲學的研究比中國全面得多,雖然不壹定深入得多——因為翻譯的實在是太擡舉了。

德裏達的著作總共有70多種,別說通讀了,挑選和閱讀其中重要的是極其困難的。所以在學習之前,壹定要心中有數,了解他的哲學的廣闊前景。在我看來,德裏達的思想發展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時期:早、中、晚。

目前中國的翻譯工作主要集中在他的早期作品上。《胡塞爾幾何起源導論》(方向洪譯,第壹版,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5月)是德裏達的第壹部著作。過去學者們很少關註它,但現在它已被學術界公認為壹部傑作。雖然德裏達本人壹直想解構“原點”,但這本書就是他思想的“原點”,甚至可以說他壹生的哲學探索都沒有遠離過這個原點。讀這本書,可以參考中國社會科學院葉秀山先生的壹部舊作《埋葬意義世界——評《晦澀的哲學家德裏達》(原載《中國社會科學》第3期,1989,後收入《當代學者文庫:葉秀山卷》,安徽教育出版社第壹版,1999)。

1967年,德裏達壹舉出版了三本書,分別是《寫作與差異》(第壹卷)(張寧譯,生活·閱讀·知識三聯書店2004年5月第壹版,2001第壹版)和《文獻學》(王堂佳譯,上海譯文出版社,65438+)。這三本書使得1967幾乎是德裏達的年份,也是德裏達目前最受傳統學者推崇的著作,因為它們的寫作基本遵循了原有的學術規範,邏輯清晰可辨,主題僅限於形而上學和現象學。從某種角度來說,這三本書是最值得精讀的,尤其是對於那些不習慣德裏達發散迂回文風的讀者。北京大學張祥龍教授的《走向事物本身——現象學導論七講》有壹章專門講“聲音與現象”,值得壹讀。《哲學翻譯叢書》2001第三期有壹篇德裏達論現象學的短文,是德裏達的《自教》。

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在我看來,屬於德裏達思想發展的中期。這壹時期的特點是更大膽的文體實驗和跳躍和晦澀的表達。這段話的代表作有《廣播》、《哲學的邊緣》、《明信片》、《死亡之鐘》、《耳朵簡介》等。中期作品中,中國的翻譯是最弱的,這也和原著的難度有關。但我們還是能讀到壹些簡短的翻譯,比如《哲學翻譯叢書》2001第三期發表的《邏各斯之父》,選自《廣播》;後現代性的哲學話語(王敏安等主編。,2000年6月第壹版11)載有《宜顏》壹文,選自《哲學的邊緣》。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德裏達的思想越來越明顯,他熱衷於政治、社會和宗教問題。同時,他的文風也變得非常松散,越來越多的文字屬於學術會議上提交的演講稿,往往夾雜著客套話和題外話。當然,德裏達的思想力量並沒有減弱,甚至在某些人看來,他更深刻、更偉大,如果不是更復雜的話。但在此期間,他發表的作品過於頻繁,難免給人以冗余感。目前,中國已翻譯了兩部後期作品:《馬克思的幽靈——債國》、《悼念活動與新國際》和《多義的回憶——給保羅·德曼》(江·譯,中央編譯出版社,第壹版,8月1999)。他們都談論政治。前者思考馬克思在當下的意義,後者與納粹主義有關。另外,德裏達在2001訪問過中國,之後他的演講被收入《德裏達中國講座》。從這本非常淩亂的集子中,我們大概可以窺見德裏達晚年思想的龐雜與復雜。

德裏達對哲學思想史有很多創造性的闡釋,也有很多遊戲式的解構。他對近代壹些著名思想家的解讀同樣引人註目。關於德裏達與尼采、海德格爾的關系,請參考恩斯特·貝勒的著作《尼采、海德格爾與德裏達》。這本書不厚,但很有見地。西方的尼采除了貝勒書中的壹章(但譯者不同),還有德裏達自己的風格問題。德裏達對簽名的解讀(尼采/海德格爾)中包含了尼采的幽靈:兩個問題。

德裏達壹直有“好戰”之惡,他和很多同時代的哲學家都有過爭論。最近在中國出版的《德法之爭:伽達默爾與德裏達的對話》(孫周興等主編,同濟大學出版社,2004年5月第壹版)就是壹個例子。此外,他與福柯的爭論可以參考福柯文集裏的兩篇文本;新實用主義哲學家理查德·羅蒂在去年出版的《偶然性、反諷與統壹》中對德裏達進行了批評。

文學是德裏達的最愛。他多次表示自己是壹個不知疲倦的文學作品讀者。他關於文學的著作都收錄在《文學行動》這本書裏,但是讀者要註意,這本書是美國人編的,中文版是從英文翻譯過來的,幾乎可以說是壹塌糊塗。在歐美學術界廣為流傳的喬納森·卡勒的《論解構》也是以文學為中心的。迦勒是個有智慧的人,所以這本書不深刻,但值得壹讀。特別是大陸最近重印了它的英文版,可以作為中文翻譯的參考。

從文學角度評論德裏達的著作很多,如《文學對抗哲學:從柏拉圖到德裏達》等。說實話,妳看不看這種書都會這樣。關於德裏達思想對翻譯理論的影響,見英文版的壹本書。如果妳想知道德裏達自己對翻譯的看法,妳可以閱讀《沃爾特·本雅明:現代性的種子,寓言和語言》。

好了,現在妳應該明白,雖然中國對德裏達思想的翻譯和介紹還遠遠不夠,但妳有很多可以讀的。我們幾乎可以預見,未來壹兩年將會掀起壹股翻譯德裏達的熱潮。結果可能是:德裏達的書太多了,妳這輩子都讀不完,所以妳放棄了,最後忘記了妳從訃告上得到的所有零碎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