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十三經是什麽

十三經是什麽

十三經的概念起源於南宋中後期(1127-1279),起源於明初(1368-1644),成熟於五宗鄭德(1544)。萬歷十二年,宗申上諭註釋十三經,並命京師國子監校勘出版。十三經同時受到朝廷的尊崇,十三經的概念和地位徹底確立。

3十三經入門

3.1周易

3.2《尚書》

3.3《詩經》

3.4李周

3.5禮儀

3.6《禮記》

3.7《左傳》

3.8公羊傳

3.9谷亮傳

3.10孝順

3.11論語

3.12爾雅

3.13孟子

十三經入門[編輯]

周易

《易經》又稱《易經》和《易經》,是壹部古老的占蔔書,包括《易經》和《易傳》。《經》正文敘述了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六卦。傳是解釋卦名、卦義、卦言、卦辭的七種十篇,稱為十翼、易傳、易達傳。八卦六十四卦出現在西周以前的古代。有學者認為,這部經典是商代末年、周初編纂的,傳記是春秋戰國時期寫的,並非壹人所作。[4]古人認為它是由伏羲、周文王、周公、孔子等古代聖賢編撰而成。內容廣泛記錄了西周社會的方方面面,包括歷史價值、思想價值和文學價值。它的外層神秘莫測,但其內在的哲理卻博大精深。

部長

古代把《尚書》稱為“書”,是記錄文字和事件的總稱,主要記錄帝王的言論和活動。到了孔子的時候,只剩下壹百本左右,被百家引用,被孔子整理。秦朝時期,民間收藏的書籍基本都被燒毀了,國家收藏的書籍也毀於戰亂。漢文帝時期,秦福生教授了28部保存下來的《尚書》,這些書是用當時流行的隸書寫成的,被稱為《金文尚書》。在《尚書》的書名中,“商”指的是“古代”。它是現存最早的堯舜至東周時期的歷史文獻匯編,其基本內容是記錄古代皇帝的詔書和君臣間的談話。

漢武帝末年。魯公王拆毀了孔子的舊居,從墻的夾層中取出了秦以前的大篆《尚書》。它被稱為古代文學《尚書》,除了與《金文尚書》相同的28篇外,還有16篇和***45篇。西晉以後,《尚書》徹底失傳。東晉時,羅梅編著了《孔子古史》,其中有28篇(但分析為33篇)和25篇流傳至今。目前認為《孔子古史》是偽書。[5]

詩經

《詩經》在先秦時期被稱為“詩”或“詩三百”,是中國第壹部詩歌總集。收集了春秋中期以前的305首詩。《史記》被認為是孔子編纂的。但學者們認為,它是由陸編的關。[6]《詩經》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是民歌,雅是西周王績的雅樂,賦是上層社會祭祀祠堂的舞曲。這本書廣泛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被譽為古代社會的生活百科全書,對後世影響深遠。漢代有陸、齊、韓三家,後有毛詩。只有石矛幸存至今。

李周

李周古稱周官,描述了壹整套古代官制。先秦典籍中沒有對周官的引用。漢初河間獻王於民,這是古代經典。王莽被劉鑫改名為“李周”,成了壹名醫生。由於這壹背景,《李周》的作者及其成書日期自古以來就有爭議。以劉欣為代表的文言派認為是周公所作,描述的是周朝的官制。今天的作家,如何修,指其為後世偽作。現在大多數學者都認同該書可能成書於戰國時期,但它結合了古代材料和作者的想法。李周的官制分為天官、地方官、春官、夏官、秋官官、冬官(其中冬官失傳,由考公基補充)。所描述的政治制度宏大細致,蘊含著儒家、法家、陰陽元素的思想印記,對中國乃至海外(如日本)的政治實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伊利

《禮記》原名《禮記》,漢代又稱《禮記》。與《禮記》相對應,《禮記》也可以稱為《禮記》,《禮記》是它的傳記。直到晉代才稱之為“伊犁”。它的17篇都是各種禮儀的記錄,沒有談到各種禮儀的意義。《史記》、《漢書》、《禮記》都稱之為出自孔子[7]。到了唐代,《禮記》在五經中的地位被通順易讀、廣為流傳的《禮記》所取代。本版《儀禮》17篇的順序是鄭玄采用了劉翔《別錄》中的順序。

《禮記》

《禮記》又名《戴孝禮記》,共四十九篇,是先秦至秦漢時期禮記文獻的總集。最初是西漢戴勝編的,不是壹個人編的。[8]戴勝原本是《儀禮》壹書的博士,《儀禮》壹書只有17篇,大部分都是文人所寫,所以漢代儒生把當時能看到的各種文獻都拿來為己用。其內容相當復雜,包括描述禮儀、描述政令、解釋《禮記》、記錄孔子言論、記錄孔子適時人事、研究禮儀、討論禮儀或學問、記錄制度、記錄軼事和雜記。[9]東漢鄭玄為其作註,其字通順易讀,流傳甚廣。到了唐代,它取代了《禮記》,成為五經之壹。

《左傳》是壹部編年體歷史著作,共35卷。相傳為春秋末期魯史家左丘明所作[10]。現在普遍認為這本書不是壹個人壹時寫的,應該是戰國中期自左丘明[11]開始寫的。按照魯十二公的順序,全書共254年,從魯寅年到二十七年,記錄了當時戰國的歷史。全書約654.38+0.8萬字,是十三經中字數最多的壹部。《左傳》作為《春秋經》的補充,註重對史實的敘述,文筆生動流暢,是先秦時期傑出的文史著作。

拉姆傳記

《公羊傳》是春秋經典的傳記。據說公羊在夏天受到高度贊揚,是春秋三大列傳中最早的文獻。與《左傳》不同,《公羊傳》忽略了敘事,而是以問答的形式闡述了春秋正義。公羊學作為《春秋》之氣的研究,側重於《春秋》的政治和宗教意義。經過胡木生、董仲舒、何修等大儒的闡釋,逐漸發展成為包括統壹全國、尊王抗洋、三科九旨在內的天人政治顯學,為漢代儒家治國提供了豐富的理論資源。後來因為蔔筮理論的興盛,東漢以後受到廣泛的批判而衰落。

谷亮川

它是《春秋》的註釋,是與《左傳》、《公羊傳》並列的三部解釋《春秋》的傳記之壹。相傳孔子的弟子將此書內容口頭傳授給春秋時期魯國人顧良池(具體名稱不壹),顧良池將其記為書。

孝經

《孝經》共18章,約1800字,是十三經中最少的。

論語

是壹部主要記錄春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再弟子言行的匯編。又稱為論、語、傳、記,是儒家的重要經典之壹。

優雅的

中國最早的字典。

孟子

南宋時,朱與並稱《孟子》、《中庸》、《大學》和《論語》為四書。他是最新加入十三經的。本來孟子就是壹本童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