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麽,“對聯”這個詞是從什麽時候、什麽人那裏來的呢?聽說清代李煜有《李翁對聯》,馬上查《李煜全集》和對聯卷,能看到的都是“聯”字,很難看到“對”字,更別說找到“聯”字了。我只能在《李煜簡介》裏看到日本京家堂圖書館中文分類目錄裏的《李翁對聯》這本書,肯定是後世的書名,不壹定是李煜本人的實用性。李玉是1611—1680的人。再往前,我發現了任(1593—1673)的弟子所編的《王厝齋對聯》,上面有任的題詞。這應該是真正的“對聯”。從《李騰月根源》的序言中,我們可以知道這本書是在* * *和壬子年十月寫成的。也就是說,最遲在公元1672年,書名已經被冠上了“對聯”二字。再往前,李開先(1502-1568)的《中廬山人不對》《中廬山人續》。翻閱20余篇序跋,可見“對”72,“連”10,“對”9,“對”。說明在李開鮮的時代,也就是公元1568年之前,還沒有“聯”字的用法。
其實“妳找不到地方去拿,也不用費什麽力氣就能拿到”。當妳翻閱中國楹聯大師喬穎嘉的對聯專著《半九亭集》時,除了“思壹聯”、“吟幾聯”、“句聯”、“春聯”外,在第壹卷“心”的第三頁,妳可以清楚地提到。
“我模仿趙卿焚香告天之意。我天天看書,晚上想對聯,第二天早上在格子裏寫書,念三遍月亮。”
很明顯,在明天《半九亭集》這本書出版之前,也就是公元1626年之前,喬英甲至少已經用了6年的“對聯”這個詞了!
作者孤陋寡聞,手頭資料有限。我只能說,在沒有其他充分證據之前,似乎中國楹聯大師喬英甲才是最早使用“聯”字的開創者和創造者!到了明末,“對聯”這個名詞早就有了!
正如陳教授所說:“對聯是壹種獨立的文學作品,它已經脫離了詩歌的駢文。”這再次印證了作者在《楹聯創作中的藝術思維——明代喬穎嘉《半九亭集》賞析》壹文中的論斷:“喬閣首創作為文藝的全方位楹聯創作,第壹次把楹聯的文藝創作推向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高峰。”對於中國楹聯的發展史來說,“楹聯”壹詞的起源確實應該被重重地記錄下來。
編輯: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