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白蛇鎮馮夢龍的雷峰塔是現在能看到的最早的白蛇傳。此時的法海和尚是壹個道士,而不是後世所理解的“惡僧”形象。
在後人解讀的地方戲《白蛇傳》版本中,魯迅先生在《雷峰塔倒》壹文中猛烈抨擊禪師法海,嘲諷他是蜷縮在蟹殼裏的螻蟻,以此揭露“封建虛偽”。
對於當代人來說,“封建虛偽”隨著雷峰塔的倒塌早已成為歷史。藝術法海的歷史使命是否應該繼續,值得探討。但毫無疑問,人們應該了解歷史人物的本來面目,尊重他們。也許人們沒有能力去塗抹壹個民間故事幾百年來留下的印記,但他們可以選擇尊重歷史和事實,書寫更美好的未來。
擴展數據
白蛇傳在中國廣為流傳。起初是口頭傳播。後來以評點故事、講故事、彈詞等多種形式出現,逐漸演變為戲劇表演。後來有了小說,民國以後有了戲曲、歌仔戲、漫畫。
現代也有根據白蛇傳拍的電影,編導的現代舞,新小說等等。這個故事以《白蛇傳》的名義出現,大概是在清末,之前沒有固定的名字。
《白蛇傳》不僅在中國流傳,在日本也被拍成了電影。法國漢學家斯塔尼斯拉斯·於連也將《白蛇傳》翻譯成了法文。
因為《白蛇傳》的故事早期主要是口耳相傳,所以衍生出不同的版本和細節。有的原著故事以白娘子被壓制在雷峰塔下而告終,有的版本有白蛇產子的情節,有的版本有白蛇之子中頭獎,犧牲寶塔救母的大團圓結局。但這個故事的基本要素,壹般認為在南宋時期就已經具備。
目前發現白蛇傳說最早的塑造故事記載在馮夢龍《警世故事》卷二十八《永鎮白蛇雷峰塔》。清朝初年,黃圖爵的《雷峰塔》(望山亭)是中國最早的戲曲。他只寫白蛇被鎮壓在雷峰塔下,沒有祭祀寶塔。
後來的《梨園舊稿》(大概是陳父女所作,現存譜子不全)是壹本廣為流傳的書,有白蛇生孩子的情節。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白蛇傳
百度百科-法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