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什麽是說明文?

什麽是說明文?

說明文是對壹個解釋對象進行說明,使人認識和理解的文章。

說明文的基本特征是文章的說明文,即無論是對實體性的東西的說明,還是對抽象性的東西的說明,都要講清楚,讓讀者得到清晰的理解。就其思維類型而言,主要回答“如何”的問題。

說明文和議論文的區別在於,說明文的目的主要是解釋,而議論文的目的主要是推理;說明文要求把實際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物本身說清楚,議論文則要求對討論的對象提出個人的觀點或看法。

解釋性文字也被廣泛使用。機器和電器的使用說明,報紙和雜誌的解釋,字典,字典註釋,旅遊介紹,電影戲劇等。都需要說明文字。另外,我們在寫記敘文的時候,往往要對人、景、事進行必要的說明,這也需要說明性文字的寫作方法。

說明文寫作的基本要求

說明文的基本要求有兩個:壹是準確把握說明對象的特點;壹種是把對象的特征解釋清楚。

1.準確把握解釋對象的特征

為了科學客觀地解釋對象,首先要準確把握對象的特征。如果對解釋的對象了解不夠,把握不準,寫出來的解釋就不能讓讀者有壹個清晰的認識,文章就沒有任何價值。那麽,如何才能準確把握解釋對象的特征呢?壹般來說,壹個解釋對象會有幾個方面可以解釋。這樣,我們就需要對解釋的對象進行仔細的分析,看看哪個方面需要我們解釋,應該從哪些點來解釋這個方面。從寫作的實際情況來看,壹般從哪個方面來確定比較容易,從哪個點來說明這個大的方面就不那麽容易確定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仔細觀察和研究解釋的對象,找出“方面”所依據的壹些“點”。只有這樣,才能全面準確地把握事物的特征,才能解釋得清楚透徹。

2.要解釋清楚物體的特征。

妳對對象的特征有了準確的把握之後,也要用語言表達清楚。怎樣才能表達清楚?總的來說,要註意兩點:壹是要把材料整理好;第二,要使用恰當的解釋方法。

把材料整理好,也就是說文章壹定要按照材料的內在聯系來安排,做到連貫有序。壹般來說,我們在整理組織材料的時候,應該按照人們習慣的順序,或者是容易理解的順序,或者是事情本身的順序來整理組織。解釋的時候要根據事物的不同方面,循序漸進。

安排好文章的結構後,還要選擇合適的解釋方法,這是解釋清楚的關鍵,必須認真對待。解釋的方法有很多,這裏主要只有四種:

引言是對事物的概括和簡要介紹,使讀者對介紹的對象有壹個大致的、全面的了解。這種方法是表明寫作起著更重要作用的壹種方式。可以介紹壹個地方的人和風景的概況,壹個地方的地理和歷史,科技的發展,生活常識。例如:

屈原,生於公元前340年,卒於公元前278年,是戰國時期壹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他的作品有《離騷》、《田文》等25篇,反映了他的愛國思想和感情。

定義是用簡潔的文字揭示事物的本質特征或確定事物的範圍和邊界的壹種解釋方法。運用這種方法,不僅可以使人對事物有壹個清晰的、本質的認識,還可以使人把這個事物與其他事物區分開來。但由於定義壹般比較抽象,不能給人詳細的理解,在實際寫作中人們往往將其與其他方法結合起來。例如:

主題是通過對現實生活和人物的描寫來表達作品的中心思想。它是從材料中提煉出來的,也是作者通過材料表達的主要思想。就像糖漿裏的糖和蔬菜裏的胡椒。

這種對“主題”的解釋使用了定義的方法以及分解和比較的方法。這樣,人們的認識就更加具體和細致了。

分解是指在解釋壹個復雜的事物時,把它分成幾個部分或幾個方面,逐壹解釋,從而達到對整個事物的清晰認識。用這種方法,要經歷這樣壹個過程:從整體到部分,再從部分到整體。從整體到局部,是指在解釋壹個比較復雜的事物時,要根據表達的需要,分成幾個小單元進行解釋;從局部到整體,是指通過每個小單元的講解,最終達到對整體的清晰認識。例如:

遊記壹般包括兩個方面:壹是客觀描寫,即景點、遊覽過的景點等自然景物的描寫,以及與這些自然景物相關的社會風貌、風土人情的描寫;另壹種是主觀描寫,即在進行客觀描寫的同時,也要寫出這些客觀事物所產生的思想感情。

比較法是為了說明事物的特征,而對兩個相同或不同的事物進行比較的壹種方法。主要是通過事物的差異來說明問題。這是壹個很有說服力的解釋方法。便於從本質上解釋事物的特征,使解釋更加清晰。需要註意的是,無論是成正比還是成反比,被比較的事物都應該有壹些相似或相同之處,而且還應該是人們熟悉的,這樣才容易理解。否則不僅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反而會越來越迷茫,越來越無法理解。下面對“千手萬眼佛”的解釋,用的就是這種方法:

普寧寺的千手千眼佛高22米,有六層樓那麽高。他的腰也很粗,腰圍幾乎和壹個普通居民家的周長壹樣長。

在寫作實踐中,說明文的解釋方法多種多樣,而且經常組合使用。掌握了這裏介紹的四種主要方法後,同學們要多讀範文,多分析別人的講解方法,多吸收營養。

結合範文談說明文寫作

說明文歷史悠久,不僅近代有,古代也有。接下來,我們結合之前學過的內容來學習壹篇古文。

這是唐代柳宗元寫的《捕蛇者論》:

永州野外產不同的蛇,有黑的,也有白的;觸草而死;要咬人,沒有防禦。但若以蠟為餌,可有強風、痙攣、瘺管、癤子,殺肌、殺三蟲...

這些話的大意是:永州,壹個地方,出了壹條黑底白點的怪蛇。這種蛇很毒。如果它接觸到植被,它就會死亡。咬壹口,沒人能抗拒。但殺之曬幹,可入藥,治風病;雙胞胎,瘺管,瘡,殺肉,殺三蟲...

在這篇文章中,先是壹個捕蛇者被生活所迫,每年都要冒著生命危險去捕蛇,然後他寫出了他冒著生命危險去捕蛇的原因,那就是為了逃避更可怕的稅收,從而揭露了統治階級對勞動人民的殘酷剝削。開頭幾句關於“異蛇”的說明詞,在整篇文章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寫蛇很毒,捕蛇者的苦難生活更可悲;寫蛇可以治很多病,這讓捕蛇者可以避稅,以捕蛇為生。同時也表現了勞動人民的悲慘生活和統治階級對他們的殘酷剝削。這些解釋性的文字為內容的發展和主題的表達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寫說明文容易出現的問題

說明文寫作主要存在兩個問題:壹是沒有準確把握說明對象的特點,主要是沒有明確說明目的,沒有認真考慮需要說明的方面。其具體表現是,文章在闡述事物的某壹方面時,沒有緊緊圍繞這壹方面的特點,使得這壹方面不清楚,不突出。就像寫記敘文壹樣,有偏離“主題”的地方。

我家附近的立交橋是水泥做的。橋面很寬,可以並排跑七八輛車。橋洞也比其他橋大,所以路面很寬,至少可以並排走四五輛車。這座橋是造橋工人在高溫下建造的。他們從項目開始就夜以繼日的工作,從來沒見他們放假休息過。

這段話沒有準確把握對象的特征。本文對“橋的形狀”和“橋的建造者”都進行了解釋,以至於人們不知道該解釋哪壹個。從全文可以看出,小作者無疑是想說明“橋的形狀”。在這種情況下,他應該緊緊圍繞這壹點,從“形式”的不同方面來寫,而不是寫壹些與“形式”無關,涉及“造橋人”的東西。

以下是小作者修改的文章。我們來看看他是怎麽修改的:

我家附近的立交橋就建在原來的路面上。橋身全是水泥做的,有200多米長。橫路從橋頂穿過,豎路從橋底穿過。橋面很寬,可以並排走七八輛車。橋下的路雖然窄了壹點,但至少可以並排走四五輛車。在橋洞的兩側,有壹個藍色球場大小的空間,像半個扇形,從路邊向壹端逐漸下降...

從遠處看,這座橋非常壯觀。

小作者舍棄了壹個方面,把筆墨集中在壹個點上,讓讀者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對事物的特征解釋不清楚,主要是文章不清楚,解釋方法不恰當。它的具體表現是,在解釋事物的特征時,不註意解釋方法,或者把事物的幾個方面放在壹起,或者在事物的壹個方面還沒有說清楚之前就談另壹個方面,導致兩者都沒有說清楚。

我們再來看壹個例子:

所謂“裝腔作勢”,就是動筆之前要想好主題提煉和素材安排。寫文章時,要根據材料提煉主題,合理安排材料。確定主題後,就看材料能不能很好的說明主題;材料的安排要符合主題的需要。

這是在構思過程中對形象說“裝腔作勢”的壹種解釋。從作者對“裝腔作勢”的定義來看,他對描寫對象的特征把握得比較準確。但下面的解釋,卻把“主題提取”和“素材整理”混為壹談,有些模糊混亂,不能給人壹個清晰的認識。

既然“裝腔作勢”是對“主題提煉”和“材料安排”的反思,那麽在解釋的時候就要把兩個方面分解開來,先說清楚壹個再講另壹個。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連貫壹致。而且要集中精力把問題搞清楚。

下面,我們來看看按照這個思路修改後的文章:

所謂“裝腔作勢”,就是動筆之前要想好主題提煉和素材安排。提煉主題,首先要從所有材料入手,從中提煉出壹個總的主題。然後,要轉頭看看現有的素材是否符合主題,是否需要增刪。材料的排列,即文章的結構,主要是根據表達主題的需要,按照壹定的順序,將材料進行有機的排列組合,以達到表達主題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