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詞匯主要收集如下:1成語、2術語、3格言、4疊字、5詩詞曲、6人名、7地名、8官名、9年號、10稱謂、165438動植物名稱、12命名系統。並參考名著和字典,如《初學筆記》、《太平毓蘭》、《古今圖書集成》、《袁劍韓磊》、《裴賦》、《偏編》、《永樂大典》、《大漢和字典》、《辭源》、《辭海》、《辭通》。1.單字的解釋主要是解釋其結構和原意,各種訓義的來源,形、音、義的關系,以及歧義。
1.字形:追溯甲骨文和甲骨銘文,以及篆隸曹凱的各種形式的變化,根據它們的時代,以看到文字結構的起源和明代字形的演變歷史。其資料主要來源於甲骨文匯編、續甲骨文匯編、殷墟文字匯編、鐘鼎字源、崇典文編、說文註疏部、說文註疏部、說文註疏部、說文註疏部、說文三部、說文及石刻。每個字符都服從於通用的正字法形式,這解釋了字符的統壹性。其或形、古文字、俗字、簡化字、後世字,只說明該字與正字的關系。
2.發音:(1)。在每個字下面,先註上該字本義的反序,以該字所見最早的韻書為準;其他韻中所含的反切按時代列在它們下面,所有韻中不含其音的省略。(2)該詞列在《平水韻》韻部。平水韻未列者,略之。(3)國語、羅馬字註音以臺灣省教育部頒布的《國語大辭典》註音為準;如果本詞典沒有註音,則推定《廣韻》同切字在《國語詞典》中有。《廣韻》漏字是根據《廣韻》之後的韻書。(4)壹個詞有幾個音的地方,除了原音以外,音後有引申義和借義的音,線用A、B、C等符號標出..反序、普通話註音、羅馬字註音按前條原則標註。
3.詞義:詞義的解釋取自《爾雅》、《說文》、《方言》、《史明》等字書,以及漢代以來的各種傳記筆記。在每個單詞下面先列出本義,其次是引申義,再其次是借義,分句用壹、二、三等符號標註,列在其讀音下面。引申義和借義後面是名詞、動詞、形容詞和助詞,並附例子證明義的用法。如果壹個意思需要在多篇文章中詳細說明,則用1.2.3等符號標註。壹是詞匯講解,說明詞匯的來源和意義,讓讀者徹底耳目壹新。
二是詞匯的解釋,以直接解釋為首,其次是轉義和應用,以同義類舉例說明,各有其刊次和引用實例,這在以前的詞典中仍有使用。
三、每個詞匯的例子,按照子集的歷史及其所處時代的前後順序,先用適當的句子來解釋,然後舉出例子。
四、人名、官名、年號、地名、頭銜,只提其要點,並註明出處。
典型圖表:
壹是出版引用實例時,應註明書名、文章名、項目、書名或卷數,順序為先字書、經,其余按書或作者時間確定。
二、圖表附名詞、文物、古跡、地圖、動植物等圖表,取三裏圖、禮記、名物、金石所、西清古鏡、三顧圖、古今圖書集成集、清代正典、謝方書、漢晉印圖冊、三才圖會、故宮銅器。主要著作有《鄭續編》、《兩周詞系目錄》、《追壹齋彜器考釋》、《追壹齋考釋》、《樂書規範》、《文史圖片會》等。並參考書籍的其他圖表和圖片。第壹,文字的排列原則上按照《康熙字典》的偏旁部首分類,部分錯誤已被糾正。每個部首中的字先分成較少的筆畫,然後按照字形的起點、橫、直、左的筆畫順序排列。多於三個單詞的單詞,等等。
二、每個字都有編號,數字加粗;屬於每個詞的詞在每個詞中按順序編號,用細號表示,包含在畫眉中。
3.字的偏旁設置在盤的上半部,並列出了圖數。如果壹頁上有壹個以上的單詞,請列出來。這本畫冊的頁數列在版塊的下半部,直接用中文數字書寫。書的十卷總頁數用阿拉伯數字列在右下角。
四、本書最新版十卷,每卷都附有部首詞典。第10冊附有檢索用的筆畫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