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具體內容查閱佛教戒律250條

具體內容查閱佛教戒律250條

佛教戒律因人而異,有出家、出家的,也有在家出家的佛教弟子。剛成立的時候,僧團是沒有紀律的。後來隨著問題的不斷出現,為了有效管理僧團,佛教逐漸開始隨意制定戒律。沒有第250條。

佛教戒律主要分為五戒、十戒、足戒三個層次,其中戒律層次也有所不同。他們是僧侶和尼姑,受戒律的約束。

足環又叫近環和大環,簡稱足環。和尚只有受了足戒,才能出家為尼。關於有足戒的物品,釋迦牟尼佛圓寂前,僧人的戒律有200多條。隨著佛教戒律的完善,現在南方各國的佛教戒律有227條,藏傳佛教有253條,漢傳佛教有250條。各地戒律的內容基本相同,只是條目和分類不同。除此之外,和尚所受的足戒也比和尚多。比如漢地比丘尼有348個腳環。

盡管米沙和沙米尼不受足規的約束,他們也必須遵守十誡。所謂十誡,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淫蕩,不說謊,不喝酒,不畫畫,不唱歌跳舞,不靜坐,不鋪床,不吃反季節的東西,不積蓄金銀。另外,沙彌每天要遵守十四件事,七十二條尊嚴。

夏蒙尼專門研究四個基本戒律和六種方法。四戒是指不殺生,不偷盜,不淫,不說謊。六法是指身體不得與成年男子接觸,不得偷壹根針或草,不得故意殺生,不得在午後撒謊、吃喝。

優婆塞和優婆夷在家都是佛門弟子。他們應該遵守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通奸,不喝酒,不說廢話。五戒是佛教的基本戒律,五戒的基本精神是不侵犯。比如不殺生就不是侵犯他人生命。不偷就不侵犯別人的財產。不通奸,不侵犯他人榮譽。不要亂說,就是不要侵犯別人的名譽。所以遵守五戒就是遵守法律。不侵犯他人,自然可以避免恐怖,獲得身心的自由與安寧。

綜上所述,佛教對七大門派的要求是不同的。對於僧尼,要求他們守規。對於在家的佛教弟子,只要求遵守五戒。這些因人而異的戒律,充分考慮到從業者的實際情況,做到有法可依,切實可行。

擴展數據:

佛教戒律通常指比耶,但從廣義上講,它指的是原始屍體、僧侶的學習場所、波羅提木叉、僧侶的不同程度、不同程度形成的比耶等。

Vinaya(梵文:Vinaya)是佛教術語,是三“無遺漏”之壹。壹部與戒律的規定和解釋有關的佛教經典集叫做《魯藏》(巴利文:vinaya-pi?Aka),與經、倫合稱為三藏。專門學戒律的佛教高僧叫律師,學戒律的教派叫法家。

對於學佛的人來說,嚴守戒律是絕對重要的。對佛教思想的研究具有深刻的、不可替代的意義。

參考資料:

佛教戒律-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