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甲骨文(圖A)“春”的形狀是三個“木”,壹個“孫”中間夾壹個“屯”(圖G),是形聲字。原意是春天陽光普照,萬樹輝煌。音標“屯”從圖(g)的甲骨文到圖(h)和圖(I)的銘文,再發展到圖(j)的小篆,再變化到今天的“屯”字。在商周甲骨文中,“屯”字常用作“春”字(如“今屯”、“來屯”,意為“今春”、“來春”)。
擴展數據:
“春”的本義是植被的種子生根發芽,後引申為以“春”作為四季的第壹季名。《說文解字》認為“春在推”,意思是“陽光照春,萬物欣欣向榮”,所以可以引申為生機和活力。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