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人生觀(節選)

人生觀(節選)

人生觀(節選)

張君勱

平日裏學的東西是科學的。在科學中,有壹定的原則,這個原則是有證據的。比如二加二等於四;三角形的度數之和等於兩個直角;這個數學原理也是。速度等於時間除以距離,所以它的公式是S =;水元素是H2O:這個物理和化學原理也是正確的。看了很久的教科書,妳壹定認為世間萬物都有壹個共同的規律,這個規律就是因果規律。其實閉上眼睛想壹想就知道,大部分問題都不會搞清楚。而且這種問題不是哲學理論,而是存在於日常生活中。甲壹說,乙壹說,沒有真假標準。這是什麽?是為了生活。同為人生,因觀測點不同而有不同見解,所以古今中外,世界上最不壹致的人,就是人生觀。.....試著把人生觀和科學比較壹下,人生觀的特點會更容易看出來。第壹,科學是客觀的,人生觀是主觀的。科學的最大標準是它的客觀有效性。a這麽說,B這麽說,所有人都這麽說。換句話說,這是壹種普遍的做法,是普遍適用的。比如英國發明的物理學也適用於全世界。德國發明的相對論也適用於全世界。所以世界上只有壹種數學,中國沒有數學,英國也沒有。世界上只有壹種物理化學,英法美中日都沒有物理化學。然而,有兩種科學:精神科學和物質科學。材料科學,如物理化學;精神科學,比如政治學、民生學、心理學、哲學。材料科學的客觀效果是最完整的;至於靈學,那是其次。比如民生學的大問題是,英派以自由貿易為利,德派以保護貿易為利,所以雙方的是非不易解決;心理學上的大問題,A說知識是從感覺開始的,B說知識是以範疇為基礎的,所以不容易解決雙方的對錯。但是,即使有靈學的理論,也是客觀存在的,要找到壹般現象的平均值。如果丈夫的人生觀相反:孔子的健行和老子的無為有不同的看法;孟子的性善論和荀子的性惡論觀點不同;楊朱對我和墨子的愛是不壹樣的。康德的義務觀和邊沁的功利主義觀點不同;達爾文的生存競爭論和戈羅巴金的互助論是不同的。這些學者的話都是對的,都是錯的,絕對不能強加壹個實驗來證明A和b的對與錯,他也把它當成壹種人生哲學,把它當成壹種主觀理性。第二,科學以邏輯方法為主,人生觀從直覺出發。科學方法有兩種:演繹和歸納。歸納者,先搜集若幹事例,求其共同事例。如物理化學、生物所采用的,也采用這種方法。至於幾何,是基於不證自明的公理,然後推導出所有的原理,所謂演繹。科學家寫壹本書,首先是持有壹個定義,然後是壹些基本概念,然後他的書就成了壹部系統的著作。比如政治學上,先確立國家的定義,再確立主權、權利、義務等基本概念,再由內閣確定。夫先采主權權力論,則不能後采國家主權論;我們先提倡社會主義,後來不能提倡個人主義。他也受到方法和制度的限制。若夫的人生觀,要麽是叔本華和哈德曼的悲觀主義,要麽是蘭博基尼和黑芝兒的樂觀主義,要麽是孔子的修身養性,要麽是釋迦牟尼的先天論,要麽是孔孟之親,要麽是墨子和耶穌的兼愛。如果是這樣的話,在開始的時候,不顧學習的壹般規律,沒有定義,沒有方法,憑自己的良心去提倡,以為這個世界會給後人樹立榜樣,所以是直觀的。第三,科學可以從分析方法入手,而人生觀是綜合的。科學的關鍵在於分析。物質方面,以前有70多種元素,現在分析的特別細微,知道這個物質世界並沒有超出陰電、陽電、以太這三種元素⑦。從心理學上來說,視神經,聽覺神經,甚至記憶和思維呢?雖然有不同的理論,但有壹種方法可以在這個復雜的現象中找到最簡單的元素。比如羅素認為有兩個心理要素:感覺和形象。至於杜裏舒的⑨,我覺得有六大類,很長,這裏就不贅述了。重要的是分析精神的表現。至於人生觀,是全面的,包括壹切。如果為了分析而強,那就失去了真正的意義。以釋迦牟尼的人生觀為例。如果問其動機,據說這個印度人擅長冥想;是的,印度的氣候也是如此。這樣的分析是沒有理由的,但卻是這種分析的動機,得出佛教的內容不外乎相同的結論是錯誤的。更何況,動力是壹回事,人生觀又是另壹回事。有人生觀的人,所有的人,都不允許在分裂中尋求。再比如叔本華的人生觀,重男輕女,提倡壹夫多妻制。尋求其動機的人說,叔本華的失戀就是這個結果。這個分析沒有理由。但是,原因是壹回事,人生觀是另壹回事。人生觀的對錯不取決於它所包含的動機。人生觀是什麽,都是也,不允許在分裂中尋求。第四,科學以因果律為主導,人生觀則是自由意誌。物質現象的第壹個常見例子是,每壹個原因都有其後果。例如,潮汐和月亮之間的關系是因果關系。豐饒和幹旱之間的關系是因果關系。就算妳衣食無憂,小偷少,也是因果。關於物質的整體,它只受因果的支配。也就是說,就身心關系而言,學者所說的心理生理學家,如果壹見光就閉眼,就會倒下,保護平衡,這也是因果。如果丈夫的純心理現象是相反的,尤其是人生觀。孔子的席子為什麽不能足夠溫暖,墨汁為什麽不能用來上座,耶穌為什麽死在十字架上,釋迦牟尼為什麽要苦練?這壹切都是出於自動良知,絕不是那個人造成的。甚至就壹個人而言,所謂的後悔、改過自新、責任感,都無法用因果律來解釋,主體只在自身。大到孔佛,小到壹個人的身體,都是如果而已。第五,科學從物體的同壹現象出發,人生觀從人格的單壹性出發。科學中有壹個最偉大的原則,即自然過程的統壹。在植物中,有幾個類別值得壹提。在動物中,有各種各樣的。即使在死亡世界,也有階級可言。這兩類都有,它們的變化現象是壹致的,所以科學上有共同的規律。在人類社會中,有智慧和愚蠢的區別,有德行和不配的區別,甚至有健康和不健康的區別。所以,最近心理學家有壹個所謂的心理測試;社會學家有所謂的犯罪統計。智力測試儀也會測量學生的智力。最高的人會加快他畢業的時期,而較低的人會設法促進它,這表明了智慧和愚蠢的區別。犯罪統計中看到的現象是冬天小偷多,尤其是無業人員;春夏秋,賊少,農忙,無業人員少。如果有,民族道德可見壹斑。竊取這樣的測試和統計數據並應用於普通大眾是絕對不可能的。如果丈夫是壹個特殊的人,也就是通過統計或者測試得到的,那就不是。歌德的浮士德[[!B11]](浮士德),但丁神曲,莎士比亞[[!B12]](莎士比亞)劇本,瓦格納[[!B13]](瓦格納)的音樂,雖然提倡精神分析或智慧測試,但未必能解釋其起源。蓋人生觀者,特殊而個體,壹而無二。在A看到的人,不能指望從B看到;在B中看到的,在c中就不能指望了,因此,自然現象的特征是彼此相似的;人類世界的特點是不同的。只是因為他們的不同,我們國家的老名詞叫做遠見卓識和英雄;西方的創造和天才之名,無非是指這種人格的特征。就上述而言,人生觀的特征是主觀的、直觀的、綜合的、自由意誌的和壹元的。只有這五點,無論如何科學是發達的,人生觀問題的解決絕不是科學力所能及的,而是要靠人類自己。原載《清華周刊》第272期另見《科學與人生觀》第壹卷,亞東圖書館2月第壹版,1923。

【註】①生計:經濟學。②戈洛巴金:克魯泡特金(1842—1921)。俄羅斯革命家、地理學家,“無* * * * *”的重要代表,“無* * * * *”的創始人,發表論文《互助論:進化的壹個因素》等。主張進化的重要因素是合作而不是競爭,因此人類社會應該發展成為壹個去中心化、非政治化、合作的社會,人們應該在不受政治、宗教和軍隊幹涉的情況下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③哈特曼:哈特曼(1842—1906)。德國哲學家。④蘭博基尼:萊布尼茨(1646—1716)。德國哲學家和數學家。數學上,他和牛頓獨立發明了微積分。哲學上,笛卡爾和斯賓諾莎被認為是17世紀最偉大的三位理性主義哲學家。⑤榛:黑格爾(1770—1831)。德國哲學家。德國古典唯心主義的集大成者。對後來的哲學流派影響深遠,如存在主義、馬克思的唯物史觀等。⑥理論:指邏輯。⑦以太:古希臘哲學家構想的壹種物質。在19世紀,物理學家認為這是壹種假設的電磁波傳播介質。8羅素(1872—1970):英國哲學家、數學家、邏輯學家和歷史學家。代表作:《西方哲學史》、《人類知識——它的範圍和界限》等。杜裏舒(1867—1941):德國哲學家和生物學家。認為生物有機體的發展變化是由壹種非物質的、神秘的、超自然的“整體原則”決定和支配的。他於20世紀20年代來華講學,對當時中國思想界產生了重要影響。主治:孔子和墨子四處遊歷,所到之處,座不暖,竈不黑,匆匆別處。形容忙於世事,東奔西跑。[[!B11]]浮士德:歌德的浮士德。[[!B12]]莎士比亞(1564-1616)。英國劇作家、詩人,世界上最傑出的作家之壹。[[!B13]]瓦格納:瓦格納(1813—1883),德國作曲家,也是德國歌劇史上的重要人物。前者與歌劇傳統有關,後者是浪漫主義歌劇創作的趨勢。自歐洲啟蒙運動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及其對人類生活的影響越來越大,人類的道德、理想和終極關懷等問題日益凸顯,科學與人類的關系日益成為人類社會的重要問題。張君勱(1887—1969)在中國現代學術史上明確提出了科學與人生觀這壹重大問題。他早年留學日本和德國。1915年回國後,先後任《上海新聞》主編、段成立的國際政務院秘書、奉總統府秘書、北京大學教授。1923年2月4日,應著名學者吳文藻之邀,在清華大學做了壹場關於“人生觀”的演講,演講發表在《清華周刊》第272期。不料,這壹偶然的發言在中國學術界引起了軒然大波,引發了中國現代思想文化史上的壹場重要論戰,即“科學與人生觀”大論戰,又稱“科玄論戰”。深諳儒家思想、有著深厚西學背景的張君勱在演講壹開始就指出,科學和人生觀有著根本的不同:“科學中有壹定的原理,這些原理是有根據的”,但人生觀的不同是因為“觀察點不同,見解不同,所以古今中外,世界上最不壹致的人,就是人生觀”。張君勱比較了科學與人生觀的五大區別:(1)科學是客觀的,人生觀是主觀的;(2)科學以邏輯方法(歸納法和演繹法)為主,人生觀從直覺出發;(3)科學可以從分析方法入手,而人生觀是綜合的;(4)科學以因果律為主導,人生觀則是自由意誌;(5)科學從物體的同壹現象出發,特點是相互相似,有共同的規律,而人生觀從個性的單壹性出發,特點是有差異,沒有共同的規律可循。科學再怎麽發展,也無力解決人生觀的問題。人生觀有自己的領域,不受科學支配。他的結論是:“科學無論如何是發達的,人生觀問題的解決絕不是科學力所能及的,而是要靠人類自己。”和梁漱溟壹樣,張君勱也推崇柏格森的哲學,是壹個唯意誌論者。在《再論人生觀與科學觀並答丁在鈞》中,他這樣總結自己的形而上學:“這種新形而上學的特點是,生命是自由自在的,不受機械規律的約束,人的行為可以參與宇宙的實在。”在張君勱看來,意誌具有絕對性,它根本不受因果關系的約束。人類的壹切活動都根植於自由意誌:“甲說,乙說,沒有真與假的標準。這是什麽?是為了生活。”張君勱列舉了大家族主義和小家族主義、自由婚姻和專制婚姻、保守主義和改革、個人主義和社會主義、悲觀主義和樂觀主義、有神論和無神論等對立的問題,認為對立雙方都可以自由選擇,從而闡明了他所謂的“人生觀”是個人意誌的產物。演講結束後,張君勱的摯友丁文江首先發難,在《努力周刊》發表文章《玄學與科學》,批評張君勱的人生觀,“科玄論戰”正式爆發。在“科學與哲學”這壹主題下,胡適、陳獨秀、梁啟超、吳稚暉、張等學術名人都曾發表文章,參與論辯。他們圍繞“科學與哲學”、“科學與道德”、“理性與非理性”、“科學價值與人文價值”等話題展開了廣泛的討論和爭論,形成了以丁文江、胡適、王興恭、吳稚暉為代表的科學派。以張君勱、梁啟超為代表的玄學派和以陳獨秀、瞿秋白為代表的唯物史觀派。科玄論戰波及到當時中國壹半以上的知識分子,其話題之廣、學者之多、文章之精彩,在20世紀中國思想史上是罕見的。這三個學派有爭議的文章共28篇,收錄於《科學與人生觀》壹書,亞東圖書館6月出版1923+065438+10月。科玄論戰在中國近代思想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深刻影響了20世紀中國哲學和文化的走向。《中國近五十年思想史》作者郭說,20世紀以來,中國思想界發生了四次論爭:第壹次是以“新青年派”為代表的反孔尊孔之爭,第二次是東西方之爭。這兩場辯論是“大戰的準備”,1923的“科學與人生觀之爭”是“突如其來的戰爭”,“浴血奮戰數次,決出勝負”。這場論戰起因於陳獨秀在《科學與人生觀導論》壹文中對胡適的挑戰,“播下了下壹場意識形態論戰的種子”,即後來的“中國社會史論戰”。賀麟的《中國當代哲學》認為,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我們開始有了壹個可以達到中國現代大學水準的哲學系”,“我們開始有了壹種特殊性質的哲學刊物”。科學與形而上學之爭的實質是科學主義與人文精神的問題。1934年,張君勱在廣州嶺南大學回顧當年的辯論時,在堅持“天人合壹”的根本區別的同時,肯定了自己對科學的態度。他說:“我們這些受過康德洗禮的人,不會輕視或反對科學”,但“我們不僅要接受西方科學中現成的成果,而且要能夠對待科學本身或科學。1943年,在《張思想與社會》序中說:“東方的所謂道德,應該在西方理性的鏡子下接受檢驗。西方的所謂理性,應該沐浴在東方道德的甘露中,得到滋潤。但是,兼收並蓄,融於壹爐,是未來新文化的必由之路。這種新文化的哲學原理無非是我所說的道德知性主義或道德理性主義。“這或許可以為處理兩者的關系提供有益的參考。今天,面對生態失衡、環境汙染、食品安全、道德滑坡等日益嚴重的社會問題,人們不得不認真思考“科學”與“人文”的關系這壹話題。科學求真與生活求善,如何將兩者統壹起來,使之和諧發展,確實是人類永遠思考的重大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