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調節攝食活動有關的神經結構有哪些?
19世紀,生理學家提出食物攝入受中樞神經系統控制,認為大腦中樞的活動可能受到與飲食有關的血液成分變化的影響。早期觀察發現,暴食癥和肥胖與間腦的某些部位受損有關,推測“饑餓中樞”可能位於下丘腦。後來由於立體定向技術的發展,證實了下丘腦腹內側部的損傷與暴食和肥胖有關,但也觀察到顳葉的損傷可產生暴食和肥胖。e . Stella(1954)認為食物攝取受兩個相互作用的下丘腦中樞調節:壹個是興奮性攝食中樞──外側下丘腦;另壹個是抑制性飽腹中樞——下丘腦腹內側部。來自外周的神經或體液因素作用於這兩個中樞,可以促進或抑制進食。壹些研究還表明,不排除其他中樞功能。在中樞神經系統中,神經內分泌在食物攝入中的作用也引起了廣泛關註。中樞神經系統在食物攝入調節中的作用;中樞神經系統的不同層次對食物攝入的調節有不同的影響。腦幹被認為是攝食活動的基本反射中樞;下丘腦對攝食行為的基礎反射中樞起著加強、抑制和整合的作用;邊緣系統和新皮層是更高級的攝食活動調節中樞,不僅直接作用於皮層下結構,而且在維持內外環境平衡方面起著更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