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這句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人的心智是什麽?什麽是壹個人的隱私?哪個更隱秘?隱私和靈魂的分界線在哪裏?在網絡世界裏,我是在讀心術還是只是在讀心術?沒有隱私,心靈還能存在嗎?心靈可以被揭示嗎?真的是壹個人言語中透露出來的“心意”嗎?……
羅蘭·巴特是法國人。我不知道這句話的法文原文是什麽。想必他說的“靈魂”和“隱私”對應的是英語中的“靈魂”和“隱私”。
打開英文字典,“靈魂”的定義是:人或動物的精神或非物質部分,被認為是不朽的;壹個人的道德或情感認同感。“隱私”的定義是:不被他人觀察或打擾的狀態或狀況;不被公眾註意的狀態。
這很有意思。壹個人如何在不被大眾註意的情況下表達自己的“情感認同”?發布這種行為本身就是為了獲得公眾的關註,或者至少是接受公眾關註的可能性。這聽起來自相矛盾,但有點既合適又站得住腳——魚與熊掌兼得。
羅蘭·巴特將母親的照片視為隱私,需要遠離公眾觀察。但他對這些照片的思考可以作為《魂》出版,歡迎公眾關註。我沒看過《明室》這本書,不知道這些照片是不是欣賞這本書精髓所必需的。我猜他這句話的主要目的是讓人們把註意力集中在他對這些照片的沈思上,而不是對他母親的照片進行任意猜測。他擔心的不是暴露隱私或靈魂,而是同時暴露兩者,給了公眾自由解讀的空間,從而失去了對兩者之間敘事的控制。
這種擔心是理性的,因為人們總是傾向於通過自己有限的認知和經驗來建立因果關系。這種情況在虛擬的網絡世界裏變得更加可怕,因為在互聯網上,壹切都可以通過永久存儲而“不朽”,壹個人有意無意暴露的每壹點靈魂或隱私都可以被“系統”以超乎我們想象的方式追蹤、收集、存儲、分析、鏈接和“利用”。如果壹個人把身份的兩面——事實身份和精神身份——都暴露在公眾面前,被惡意解讀的風險就更大了。
有時候為了欣賞最純粹的心靈,我們不僅要忽略心靈擁有者的隱私,甚至要避免尋求他的隱私。對於壹個創作藝術的人來說,精神身份遠比事實身份重要。欣賞靈魂的真實本質,不被包裹它的東西所影響。這時候就需要壹點買珍珠還珍珠的精神了。
“如果妳吃了壹個雞蛋,覺得味道很好,為什麽妳會認識下這個雞蛋的母雞?”
恐怕錢鐘書先生就是這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