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關於狼煙問題

關於狼煙問題

狼煙,原本在字典裏的解釋是用狼糞燒出來的煙。但燒狼糞就像燒羊毛氈壹樣,冒出的煙是淺棕色的,比幹柴堆冒出的煙淡,比普通煙囪冒出的煙不顯眼。當狼糞下面的幹柴燒成了火,狼糞終於燒起來了,最後和幹柴壹起燒成了明火,連煙都看不見了。怎麽會有黑煙?連白煙也沒有。

所以,古烽火臺上所謂的狼煙,並不是用狼糞燒出來的煙。那種沖天的煙,用幹柴和濕柴和油完全可以燃燒。即使燒半濕牛糞、羊糞,也能燒出濃濃的煙,而濕木頭、油、半濕牛糞遠比狼糞容易得到。

所以可以推斷,狼煙是用狼糞燒的說法純屬子虛烏有。既然狼煙肯定不是狼糞燒出來的,為什麽在古烽火臺上點燃的沖天煙叫狼煙?“狼煙”這個詞確實比狼有更可怕的威脅和警示作用,而且狼煙肯定和狼有關。是土耳其騎兵,打著狼頭旗;是匈奴、鮮卑、突厥、蒙古等的草原狼騎兵。崇拜狼圖騰,以狼為典範,有狼的戰略戰術,有狼的智慧,有兇猛的性格。草原人民自古以來就崇拜狼圖騰;“狼煙”的原意應該是“烽火臺上點燃的禮花信號,警告崇拜狼圖騰的草原民族騎兵侵關”。同時也能讓我們感受到古人對蒙古民族的印象真的就像是草原上的餓狼。而“狼煙”和狼糞完全沒有關系。

[編輯此段]古人對狼煙的解釋

唐代——段《酉陽雜》:“狼糞煙直上,為篝火所用。”北宋——呂典《丫丫》:“古篝火用狼糞,其煙直而聚,雖風不斜。”北宋——錢:邊疆放火燒船的地方,常被狼糞當煙燒,煙直往上冒,雖大風不斜。這是經常用於篝火,所以它被稱為“顏路”和“顏路”。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狼腸直,邊塞以狼箭為煙。明代——戚繼光《姬曉新書》卷十七《壽韶篇——草架法》說:“祖墩法養狼煙,南方少狼糞,煙火不可收拾;拱柄草,火燒不久,十裏之外,如何能見!”唐代——李治《太白靜音》中寫明,烽火臺上要設置“炮石路障、止水、水缸、原糧、幹糧、麻蘊、消防演習、火箭、蒿草、狼糞、牛糞”,宋代的制度也是在烽火臺上設置“滅火器、水商、幹糧、麻”

而且有學者說,在烽火臺的灰燼中沒有發現狼糞。這很正常。烽火臺上的人是要吃飯的,但中華民族在歷史文獻中沒有燒狼糞做飯的記載。畢竟吃的機會比燒狼煙多,就算燒了壹次也要清理幹凈。烽火臺在現代很少有機會燒狼煙。

1.狼煙

2.為了及時傳達敵人進攻的信息,古代中國邊境上的士兵點燃了烽火臺上的“燃料”。當他們點燃時,煙非常大,他們可以看到很遠。就這樣,敵人進攻的消息在壹個又壹個烽火臺被點擊的時候,傳播得非常快。燃料不是狼糞,燒狼糞的煙也不直冒。古代戰爭爆發時,要點燃篝火警告警察。在和平時期,每天都要燒“安全煙”,需要大量的燃料。事實上,如果狼糞專門用作燃料,很難收集到大量的狼糞。古代烽火臺燃燒的是什麽燃料?李正雨曾在中國西北的許多烽火臺發現燃燒的蘆葦、紅柳和其他植物的遺跡。所以他認為烽火臺其實燒的是蘆葦、紅柳,甚至雜草。

3.硝煙說明中國人民兩千年來壹直被硝煙所驚嚇,有“用篝火打王子”“到處冒煙”的成語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