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的“華”源於中國歷史上五帝時代最後壹個皇帝舜的名字“華”。“五帝”時代是中國原始社會晚期的部落聯盟時代。五帝時代的“皇帝”是部落聯盟的首領。“順”是謚號,即死後入的尊稱。
舜取名“鐘華”,唐代學者張守節寫《史記正義》,把“鐘華”解釋為“重瞳”,說舜的眼睛有兩個瞳孔。這個解釋不合理,不可信。如果我們仔細研究它的起源,“中華”的“重”是古代少昊部落的壹個氏族的名稱。這個宗族在顓頊列文皇帝時代擔任部落聯盟的世襲公職“句芒”(木政,相當於今天的林業部部長)。見《左傳·趙二十九年》)。即舜居住的氏族名稱。“華”是舜的名字。
根據氏族部落傳統,氏族首領的名字是所有氏族成員及其後代的名字。舜建立國家政權後,人們沿襲古俗,以舜的名義將右玉王朝的族群和右玉王朝治理下的人稱為“華”。“華”是《尚書·周樹·吳城》中的壹個族名,意為古代社會聖王的後裔,即貴族。這是最初的狹義內涵。後來,在《北史·西域傳》中出現了“華”這個姓氏,意思是所有中國人。這是壹個寬泛的內涵。從此,“華”作為壹個姓氏流傳下來,壹直到現在,成為所有中國人的既定稱呼。即使移居海外,也叫華僑。如果有其他國籍,也叫外籍華人。
“華”國號形成後,歷史上壹些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朝代名,曾作為中國人的謚號流傳,如秦人,見於《史記》、《大宛列傳》;唐人,見《明史·外國真蠟傳》;甚至在契丹在北方成名後,成為中國人的別稱。
“中國”這個詞,在裴松之的《諸葛亮反思筆記》中可以找到。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朱華”。“中國到處都是花”這句話見於漢代高的《呂春秋劍選》。意思是“中國的聖人後裔”。
“中國”壹詞正式出現在法律中是在唐代。《唐律疏議》成書於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作者為孫昌戊己(以下簡稱《唐律疏議》)。其中第三卷《名例》對“中國”壹詞的解釋如下:“中國人,中國也。我受國王教導,屬於中國。衣冠端莊,習慣孝道禮儀,謂之華。”這意味著所有屬於中國的行政區劃和文化體系都被稱為中國。
當代學者普遍認為,“民族”壹詞作為近代以來民族學中的術語,是外來詞匯,於19年底由日本傳入中國。“民族”壹詞有明顯的區別。
“民族”壹詞傳入中國後,民族學詞匯“中華民族”應運而生。“中華民族”是近代出現的概念,是相對於外國民族而言的。正如近代學者梁啟超所說:“任何人遇到另壹個民族,腦子裏馬上就冒出‘我是中國人’的念頭,這個人也是中華民族的壹員。”但是,如上所述,中華民族實體是在“中華民族”這個名稱出現的幾千年前就已經形成的。
............................................
..........................................
漢族古稱華夏,其民族基礎是由黃帝、顏地、蚩尤三個部落統壹而奠定的。華夏民族的大發展是在夏、商、周三。分散在黃河流域和長城流域的民族逐漸同化為華夏族。
華夏是當時的主體民族,後來人們以華夏為中國的名稱。
所以“中華兒女”也可以稱為“華夏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