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背景:
晉永和九年(353年)農歷三月初三,王羲之在蘭亭(今紹興外朱蘭山下)與高士謝安、孫綽等四十壹位名士舉行了壹次雅集。參加者寫詩,抒發臂膀,抄成集子。大家推薦這次聚會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寫壹篇序來記錄這部雅集,即《蘭亭集序》。
文章首先描述了會議的時間、地點和參加人員,言簡意賅。然後描述蘭亭所在的自然環境和周邊景色。語言簡潔有序。描寫風景,從大處著眼,從遠及近,到近及遠,到無限。
先寫山山水水,再寫清流湍流,再寫人物的活動及其下遊的情態、動靜結合。然後,加上自然的搜索,由清澈的藍天和淡淡的春風,自然推至浩瀚的宇宙和世間萬物。
魏晉時期,玄學之談盛行壹時,文人多以莊子的“齊物論”為借口,故作開明,不屑壹顧。王羲之也是壹位能言善辯的學者,但他在政治思想和人生理想上與其他學者不同。這篇文章體現了王羲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與老莊提倡的無為形成鮮明對比。給後人以啟發和思考。
王羲之的書法實踐從流行的曹彰、八字胡轉變為現代的草書、行書、楷書,這是書法風格轉變時期的高峰。他的書法書信散見於《唐代各書帖》、《十七帖》、《日本喪禮》、《孔子》等名著中。他的兒子王獻之也是書法家。王羲之曾在陳縣指導謝的謝安,謝安的書法成為壹種模式。
王羲之的書法影響了壹代又壹代的書店。唐代的歐陽詢、余士南、朱穗良、薛琦、顏真卿、劉公權,五代的楊凝式,宋代的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元代的趙孟頫,明代的董其昌,都為王羲之所折服,因此享有“書聖”之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