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新解
“傷寒”,中醫中的壹個古老名詞,在中國醫學史上有著悠久的歷史。這壹點在現存最早的醫學經典《黃帝內經》和上世紀中葉出土的居延漢簡、武威漢簡中都有明確記載。隨著東漢張仲景《傷寒論》的問世和經方的廣泛應用,關於“傷寒”含義的討論成為後世醫家的熱門話題。筆者仔細研究了《傷寒論》前後有關傷寒的醫史文獻,綜合各種研究成果,認為《傷寒論》前後文獻中涉及的傷寒作為以下三種解釋較為妥當。
凍傷
“傷寒”作為病因,意為“傷寒論”。《內經》中有四篇關於傷寒的論述,分別見於《蘇文詞誌論》和《蘇文熱論》。比如“氣盛則傷寒”、“氣盛則傷寒,寒則損形,故傷寒亦可寒”、“患傷寒者可溫”。這三句話中傷寒的病因就不難理解了,而“今天患熱病的都是傷寒”這句話中的“傷寒”基於對這句話的整段和句式的分析,得出這裏的“傷寒”應該解釋為發燒的病因,即傷寒更為恰當。
《四十九難經》說:“五毒是什麽?當然還有中風,暑,食勞,傷寒,中濕。這叫“五害”,“妳怎麽知道傷寒?“當然:妳胡說八道的時候。”前壹句話,傷寒是致病因素,毫無疑問是病因。最後壹句“怎麽知道怎麽得傷寒”中的“傷寒”的意思要全段理解。比如原文中,有三個平行的討論:“如何知道從暑熱中獲取”、“如何知道從飲食疲勞中獲取”、“如何從濕中獲取”。在這篇文章中,“暑傷”、“飲食疲勞”、“濕中”都是發病的原因,所以壹並處理。
《傷寒論》引用陰陽學說“春溫和,夏熱,秋涼,冬寒,為四時正氣之序。”冬天冷的時候,各種東西都藏得很深,君子固而密,不會傷寒。摸過的叫傷寒耳。“在這句話中,“傷寒”如果作為病名描述,與整個句子的結構是不對稱的,因為前壹句提到了“傷寒論”的起因,後壹句是對稱句,說明也應該是“傷寒論”,但省略了“於”字。
熱病
“傷寒”作為壹個獨立的病名,見於神農本草經和後來出土的居延漢簡甲、乙和武威漢簡醫書。《神農本草經》中關於傷寒的記載有12條,其中11是主要的藥物治療種類,1是藥物理論解釋者。例如,“厚樸...負責中風、傷寒、頭痛”,“主要疾病為中風、傷寒、寒熱、溫熱瘧”。句子中的“中風”、“頭痛”、“溫熱瘧”是疾病名稱的概念,“傷寒”與它們以並列關系出現在句子中,所以毫無疑問是疾病的名稱。居延漢簡甲、乙有四種傷寒,烏喙十分,細辛六分,手法十分,桂四分喝壹服fesr配溫湯,然後待三夜,以免出汗,孟卿四月五日患傷寒,三天後傷寒治轉□三日,武威漢書醫簡以風治傷寒,付三分...
《傷寒論》第二、三、六條從定義和鑒別診斷入手,通過對傷寒、中風、溫病三種疾病的比較,以病名的形式提出傷寒。有學者在《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總結了傷寒與雜病的區別。《傷寒論》第336條“熱病,暈厥五天,發熱五天……”直接提出了溫病的概念。
傷寒癥
“傷寒”是傷寒的壹種。首先,是鑒別診斷。第二,這類疾病的整體病機與仲景的“傷寒”相似,可以參考“傷寒”進行辨證論治。其最早的論述可見於《傷寒雜病·中風·傷寒雜病·傷寒雜病·傷寒雜病·傷寒雜病》。句子中前壹個傷寒叫傷寒,後壹個指傷寒。這句話是對傷寒和中風、濕熱、發熱、溫病等五種疾病的壹種區分,也說明這五種疾病的發病有壹些相似的特點。仲景《傷寒論》和《雜病論》所描述的疾病都是傷寒樣疾病。“傷寒”壹詞直接描述為“傷寒”,如《傷寒論》第392條規定“傷寒之陰陽易致病.....而發燒會驅散主體”。其中“傷寒”是說傷寒,說明“陰陽壹”的發病與“傷寒”相似,需要對兩者進行鑒別診斷。第384條還指出:“傷寒,脈微澀,原是霍亂,今為傷寒……”。又稱傷寒,提醒學生要做好傷寒和霍亂的鑒別診斷。後世如郭勇《補傷寒之死論》及類似傷寒十四則說:“活人書痰、食積、虛、腳氣,皆似傷寒,而非傷寒...其次是瘡毒、蟲毒、水遊、霧中等傷寒者,要辨證論治”,這是對以傷寒為基礎的疾病的直接概括。2003年,筆者親自收治了200多名確診後轉到中日友好醫院的SARS患者,但其中有壹部分是各種類型的肺炎,並不是SARS。這時候就需要和SARS做壹個鑒別診斷。可以推測,仲景《傷寒論》中提到的“傷寒”大多是為了區分“傷寒”而設計的。
可見,在《傷寒論》前後的文獻中,“傷寒”壹詞有三層含義:傷寒論、傷寒論、傷寒論。但也要看到仲景長期以來對傷寒含義的廣義理解的優點和貢獻。正是這種廣義的認識,擴大了經方的應用範圍,使仲景之學得以發揚光大,造福後世。但很明顯《傷寒論》中的“傷寒”是“傷寒”,那麽仲景的“傷寒”今天是否還存在,如果存在,會是壹種什麽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