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討論壹下這個問題。建議妳從漢字結構單位的定義和內涵(筆畫、部首、部首)入手。
漢語主要用“著”、“了”、“過”作為最後助詞來表示“動態”。而英語則主要體現在語言形式的變化上。
首先,語言是由聚合規則和組合規則組成的等級符號系統,具有以少勝多的特點,所以幾個元音可以改變幾千個音節。其次,由於元音壹定的組合規則(四呼規則,有些聲調的音節沒有對應的漢字,沒有意義等。),漢語音節沒有達到理論上的組合數。最後,其實1200多個音節對應的漢字已經足夠滿足我們的語言交流需求了。
根據廖煌版《現代漢語》,“普通話有10個元音,6個舌元音,2個舌尖元音,1個卷元音:/a/,/o/,/e/,/i/,/mi/,/u/,/-i/,/。這也是最被接受的說法。
北大版《現代漢語》的語法體系與朱的《語法講義》壹脈相承。兩者在現代漢語語法上不可避免地存在流派和制度上的差異。
具體分析,有壹篇關於道克巴巴的文章,看壹下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