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釜沈舟:洹河南岸地區是妳破釜沈舟的地方。據《縣誌》記載,公元前207年,項羽在巨鹿大敗秦將張寒,消滅了秦軍軍隊,在歷史上立下了赫赫戰功。
白龍潭之戰:戰場在博村西,老魏縣北,寺上村南。《魏縣誌》有很多種。唐第三年(896年)四月,李克用發兵攻打環水漯。殺死梁軍壹萬多人。5438年6月+10月,梁軍戰白龍潭,梁冰大敗。派葛去救他,他率領大軍來到環水路(今老魏縣),李克用退兵。
親征:二年(999),遼主龍緒大舉南侵。宋真宗親征至許村(今回龍鎮),遼兵已遭劫掠。宋真宗從此回歸,村名改為回龍,後來演變為回龍。
紅槍會為軍隊而戰:1927年4月,紅槍會以報復老師、反對苛捐雜稅為口號,集結大明、肥鄉、廣平、成安、臨漳等縣的成員,包圍魏縣,與東莞軍隊作戰。馮軍都督張辛苑領兵來援,在東關外被紅槍會所殺,馮軍騎兵團全軍覆沒。6月21日,馮軍實施報復,在德政村開槍打死120余名紅色槍手和群眾及省參議員史老明。
5月26日反掃蕩:1943年5月26日,日軍在邯鄲、安陽、大名等21縣集結日偽軍近萬人,向八路軍冀南根據地中心的魏縣、漳河縣發起“掃蕩”,企圖消滅八路軍根據地的主要抗日力量和黨政機關。八路軍反“掃蕩”部隊的主力有八路軍壹二九師七旅二十團、濟南軍分區司令部、師基礎團、路南支隊、威縣、漳河縣大隊等。,總兵力4000多人。在這次反“掃蕩”中,日偽軍死傷近千人,八路軍十幾個團的領導幹部和數百名抗日戰士壯烈犧牲。冀南牛街:產於威縣。其體長大於身高,是役用牛的良好體型,產肉性能也較高。牛皮可以鞣制,用於加工皮鞋、行李箱等。
鴨梨:是威縣的土特產。威縣鴨梨的種植始於三國魏文帝時期,北宋時期開始栽培。
南關樂和:據考證,隋代已開始出現地攤,這是魏縣的著名食品。相傳隋末農民起義軍首領李米曾在魏縣吃過查克,贊不絕口。民國35年(1946),國際賑濟會壹行三人來到威縣,縣令白曾設宴以鉿鉻。
月莊瓦盆:起源於清朝。除在魏縣廣銷外,在大名、成安、廣平、臨漳等縣也廣銷。
仙小門雞毛扇:生產於明末,是祖傳工藝。該產品不僅在威縣小有名氣,還遠銷河南、山東、山西、北京、天津、內蒙、東北等地。
草帽辮:由草帽辮精制而成的草帽、籃子等裝飾品,不僅中國人喜歡,外國人也喜歡。
西趙河村的醬油:壹種祖傳工藝。是城鄉人民蒸饅頭、炒菜、炒食品的主要調味品之壹。
回龍鎮燒酒:也叫“龍酒”。據說在清朝的時候,他曾經釀造過宮廷酒。
白蘿蔔抗團:皮薄、肉嫩、味甜而辣、個頭大,被稱為“銀娃娃”。既能炒熟蔬菜,又能腌制鹹菜,還是包餃子、包子的好材料。秋收後,白蘿蔔可儲存至次年四五月,仍鮮嫩如初。
郭家塘村蔥:又名“雞腿蔥”,脖子粗,肉質細嫩肥美。是農民常用的調味品,炒菜、拌涼菜、包餃子、蒸大包子都少不了它。
石旺記油條:炸透,適量鹽、堿、明礬,內筋外焦,是當地人走親訪友的常用禮品。
元寶套白面燒餅:圓形,蓋著芝麻,用刀切開,個頭大,層次多,油鹽胡椒粉齊全,糊了,吃起來又脆又脆。
大白桃:是制作果脯、糖水罐頭的良好原料,遠銷北京、天津及全國各地。
傅家河手搟面:傳統工藝。掛面的原料是小麥粉和壹定量的碎鹽。
濰縣瓜簍:是個大瓜簍,皮薄,功效好。叫“糖瓜筐”,是特色菜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