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主義認為,我們的道德只能由我們行動的結果來決定;理性主義認為我們的道德應該基於我們理性的道德直覺。兩大陣營爭論不休,誰也沒有完全輸贏。從這裏也可以看出,即使是哲學家也難免陷入非此即彼的僵局。但是,最近壹些哲學家認為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都在走向錯誤的方向(經驗主義容易導致結果主義,而理性主義容易導致唯我論),所以我們需要重新審視以亞裏士多德為代表的美德傳統。
亞裏士多德的美德包括勇氣和節制,這需要我們控制自己的動物欲望,以培養壹個良好的性格。當代美德認識論的壹個分支——無責任理論認為,這些良好的人格特征應該包括:強烈的求知欲、透徹的思考、公正的胸懷、開放的心態、全面的考慮和執著的動機。
這些品質不僅在我們的知識獲取中起著核心作用,也是壹個負責任的認知者應該具備的人格特征。
例如,強烈的求知欲是值得擁有的,因為它可以幫助我們加深對世界和我們自己的理解。更實際的是,它可以讓我們勝任,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透徹的思考是必要的,它使我們能夠深入到事物的本質,而不是滿足於表象。思想開放是好事。有了多種選擇,妳就能更好地接受新事物,不會壹開始就錯過機會。深思熟慮促使我們三思而後行,而不是想壹想就做壹點。有了這些優秀的品質,妳需要持久的動力去維持。
強烈的求知欲,透徹的思考,開放的心態,周全的考慮,不是做壹兩件事就能完成的,必須長期進行。這些執著的品質來自於不斷修正和完善的實踐,最終在實踐中轉化為思維習慣。
壹位德性哲學家認為,當我們按照認識論的德性行事時,壹方面可以提高我們的理性水平,另壹方面可以通過德性達到真理。其實這也完全適用於我們的家庭、社會、職場、夫妻。這種美德認識論看似老生常談,其實質卻是我們成功和幸福的關鍵。歷史上幾代精英都是沿著這個大方向走過來的。雖然我們享有充分的自由,但沒有根本的區別。
我們最可靠的向導仍然是像孔子、蘇格拉底、亞裏士多德、愛因斯坦和托爾斯泰這樣的品德高尚的人。很多時候我們忽視他們的存在,是因為我們從壹開始就把他們拒之門外。我們從壹開始就遠離聖人,因為我們害怕沾染聖人的陳腐習氣(現實中有很多道德婊子),聖人總是用憐憫的眼光看著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