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主編的《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
博愛是對全人類的大愛!
動漫裏沒有固定的喜歡對象,喜歡的動漫角色很多。
兼愛是壹種特殊的愛,因為愛的對象是全人類,所以在程度上絕對不會像“愛”壹樣!
慈善就是人們互相關心,互相幫助,所以最基本的條件是“人人平等”和“有壹顆溫暖的心”。但博愛的“愛”是有壹定限度的,因為這種愛由於範圍廣,只能是壹種“普遍的愛”。博愛最簡單的定義就是“對別人有壹顆溫暖的心,去幫助所有需要關愛的人”。
兼愛既無私又博大。妳可以把這份愛給妳的親人,朋友,和妳不認識的人。即使平時和他反目成仇的敵人被殺,他也能伸出援手!
愛情能讓人心胸開闊。既然心裏有愛,即使是脾氣暴躁的人,也會在愛的感召下變得溫柔體貼。精鋼能化為柔指,可見愛情的力量有多大。但是,這種愛不是不分青紅皂白的。兼愛是對仁者的愛!
有人說博愛是舶來品,屬於西方資產階級。其實在中國戰國時期,墨家就有“兼愛”的論述;唐代韓愈說“兼愛即仁”。當我們現在使用這壹概念時,我們必須既有繼承和學習,又有發展和創新,從而賦予它時代精神。愛是以愛為基礎的,包括對集體、對祖國、對人民、對生命、對人類生存環境、對自然、對人類勞動創造、對文明進步、對壹切真善美的事物的愛。
從人類發展的角度來看,博愛思想的提出和闡明是人類成熟的表現,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基石。所以應該是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的指導思想。
兼愛是指人要有寬廣的胸懷,能夠包容世界,尤其是面對成長中的兒童和青少年,愛每壹個學生。大量的歷史和現實已經充分證明,只要有壹個合適的成長環境,每壹個孩子和少年都可以健康地發展成才。
友愛是人與人之間交流和生存的保障,是世界和平與發展的中心話題。因此,它應該是壹個公理,壹個統壹的信念,不僅要解決“如何謀生”的問題,而且要解決“為什麽活著”的問題。
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是憲法對公民的要求,是公德,每個公民都應該自覺做到。而博愛是它的驅動力,能讓每個人對遵守公德有積極的態度和飽滿的熱情。因為博愛是人壹生的哲學和崇高的信仰,是人的思想、言論、工作、活動的指南,可以把“五愛”從自覺的行為變成不自覺的習慣。如果說“慎獨”是自律自省的重要標誌,那麽博愛則是壹種真理、理性、道德的持久力量,在很多情況下並不需要約束壹個人的自由。
慈善事業需要每個人都明確自己的責任,積極參與這場不平凡的鬥爭——去年的非典時期充分展示了博愛的深刻內涵和無與倫比的力量。
愛是壹種尊重,黨的十六大報告中鄭重提出:“必須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在教育教學中,教師和學生應該相互尊重。首先,教師和教育管理者應該尊重受教育者。尊重能喚起人的自尊、自重、自省。這是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既是自動性和自覺性的源泉,也是教育的重要目標,讓受教育者自覺、自學、自主。然後形成大學習的概念:終身學習、自主學習、多維學習、協作學習、創新學習。實現“讀萬卷書,行萬裏路,無所不為”的學習理念。
兼愛是壹種寬容,很多人以“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為座右銘,因為即使是聖賢也要“壹分為二”。因此,我們應該包容和善待所有的學生,接受每壹個正在成長和發展的兒童和青少年。善於理解和體諒有過錯或有不良行為的學生。所以,過錯不完全是學生自己造成的,往往是成長環境造成的,可以通過環境的改變和認識逐步解決。要特別重視弱勢群體子女的教育,讓貧困家庭、流動人口、殘缺家庭的子女平等接受良好教育,有平等的競爭起跑線。這壹要求應貫穿於教育教學的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