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歐洲歷史上的現代歐洲

歐洲歷史上的現代歐洲

從15年底開始,歐洲進入了壹個以地理大發現、宗教改革和民族國家崛起為標誌的現代時期。近代包括從中世紀到工業革命的三個世紀,從1500到1800,或者從發現新大陸的1492到法國大革命的1789。

這壹時期的特點是科學的重要性上升,技術進步迅速,世俗的公民政治異軍突起,民族國家資本主義經濟開始從熱那亞等意大利北部的各種政治體中萌芽發展。現代也見證了重商主義經濟理論的發展和主導地位。自然,近代也代表了歐洲大部分地區封建社會、農奴制和羅馬天主教會權威的衰落和最終消失。這壹時期還包括新教改革、災難性的三十年戰爭、歐洲對美洲的殖民和歐洲的獵巫活動。文藝復興是壹場深刻影響了近代歐洲學術生活的文化運動。它起源於意大利,在兩個半世紀的文化間歇期中傳播到北歐和西歐,影響了文學、哲學、藝術、政治、科學、歷史、宗教等各個方面的學習。

被譽為骨子裏第壹人文主義者的意大利人弗朗切斯科·佩特拉卡,在1330寫道:“我活著,但我寧願投胎到另壹個時代。”他對希臘和羅馬古典文化情有獨鐘。在15和16世紀,人們感到傳統文化正在消失,古代文化是復興所需的思想和觀點的寶庫。馬泰奧·佩梅裏(Matteo Pemeri)在1430中寫道:“現在每壹個有思想的靈魂都應該真正感謝上帝允許自己誕生在壹個新的時代。”文藝復興應運而生:壹個知識發揮重要作用的新時代。

文藝復興受到越來越多的對拉丁和希臘文獻的研究的啟發,崇拜希臘羅馬時代為黃金時代。這促使許多藝術家和作家以羅馬和希臘的例子為榜樣來創作自己的作品,但這壹時期也有許多創新,特別是在達芬奇等藝術通才的作品中。許多羅馬和拉丁材料在中世紀之前就存在了。僧侶們在過去的1000年裏壹遍又壹遍地復制舊文本並收集它們,但為了其他目的。君士坦丁堡陷落後,更多的物資從伊斯蘭世界流入意大利,意大利繼承了這些希臘羅馬的文字和通過征服獲得的知識,甚至試圖進壹步完善它們。人文主義者壹直認為自己是先進的思想家,把恢復偉大的過去看作是壹場文藝復興——文明本身的重生。

這壹時期也建立了許多重要的政治先例。尼可羅·馬基亞維利的政治著作《王子》影響了後來的專制政治和現實政治。同樣重要的是,許多統治者資助並使用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作品作為他們權利的象征。

總的來說,文藝復興可以看作是知識分子通過復興古老的觀念,采用新的思維方式來研究和改善世俗社會的壹種嘗試——在近代,語言、思想和感情都太“哥特”了。這壹時期,天主教會的腐敗受到新教改革的強烈反彈。後者獲得了很多支持,尤其是在尋求強國之路、擺脫天主教會影響的執政者中。在馬丁·路德之後,出現了許多人物。比如約翰·加爾文的加爾文主義在很多國家都很有影響力,英國國王亨利八世讓英格蘭從天主教會獨立出來,創立了聖公會(與流行的看法相反,這只是說對了壹半,他的女兒伊麗莎白壹世完成了聖公會的組成)。這些宗教上的分歧導致了新壹輪的戰爭,這場戰爭是由宗教和西歐那些野心勃勃、日益強大、中央集權的君主制國家發起並推動的。

新教改革還導致了天主教會內部的改革浪潮,歷史上稱之為反宗教改革,目的是減少腐敗,增強和加強對天主教教義的信心。這場運動中出現的壹個重要組織是耶穌會,它幫助東歐國家留在天主教。但天主教會還是被宗教改革削弱了壹些,歐洲的壹部分不再受其控制,其他天主教國家的君主開始控制自己的天主教會組織。

波蘭、立陶宛和匈牙利等中歐國家比西歐更寬容。雖然天主教仍然占主導地位,但他們繼續允許大量宗教少數派保持自己的信仰。天主教徒、新教徒、東正教徒和猶太教徒在中歐各自為政。這壹時期的另壹個重要發展是泛歐洲思想的興起。Eméric Crucé (1623)提出了歐洲議會的構想,旨在結束歐洲的戰爭。建立持久和平的嘗試失敗了,雖然在1518年所有的歐洲國家(除了俄羅斯和奧斯曼帝國,不算歐洲國家)都同意在1518年的倫敦條約中維持和平。幾年後又爆發了幾次戰爭。宗教改革也讓歐洲幾個世紀都無法實現和平。

另壹個結果是歐洲霸權。文明的概念來自古希臘羅馬:紀律、教育和城市生活是文明的必要條件;文明是判斷歐洲人和非歐洲人孰優孰劣的標準,歐洲自認為比其他大陸優越。當時還有壹場由蒙田等人發起的運動,認為歐洲以外的人是更好、更自然、更簡單的人。歐洲各地都建立了郵政服務系統,這使得歐洲人文主義知識分子能夠拋開宗教差異,彼此形成壹個網絡。但是羅馬天主教會沒收了許多重要的科學著作;這導致了新教國家在學術上的落後,因為查抄書籍只在某個領域有效。弗朗西斯·培根和其他熱情的科學家試圖通過強調自然的統壹來建立歐洲的統壹。15世紀中葉末期,法國、英國、西班牙出現了由中央集權的新君主建立的強大的世俗民族國家。另壹方面,波蘭立陶宛聯邦的議會權力日益增長,它從波蘭國王手中奪取了立法權。新的國家權力在其他國家也受到國會的挑戰,尤其是英格蘭。由地區統治者、城市、農民、國家和騎士組成的新型國家開始出現。頻繁的戰爭並沒有阻止新興國家探索和征服世界廣大地區,尤其是亞洲(西伯利亞)和新發現的美洲。15世紀,葡萄牙在地理發現方面領先,16世紀西班牙緊隨其後。他們是第壹批在美洲建立殖民地並在亞洲和非洲海岸建立貿易站的國家,但後來被法國、英國和荷蘭趕上了。1552俄國沙皇伊凡雷帝征服了兩個韃靼汗國——喀山和阿斯特拉罕,而埃爾馬克呢?伊維奇在1580年的遠征把西伯利亞帶入了俄羅斯。

殖民擴張在隨後的幾個世紀裏持續不斷(也有過壹些挫折,比如拿破侖戰爭前後英屬北美的成功獨立以及隨後的墨西哥、巴西等國)。西班牙控制著北美的壹部分和中南美洲的大部分,加勒比海和菲律賓;英國獲得了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全部,印度的大部分,以及非洲和北美的許多地區;法國獲得了加拿大和印度的壹部分(在1763年的巴黎條約中幾乎全部落入英國手中)、印度的支那、非洲的許多地方和加勒比群島;荷蘭獲得了東印度群島(21世紀的印度尼西亞)和加勒比海的壹些島嶼;葡萄牙獲得了巴西以及非洲和亞洲的幾塊土地;後來的列強如德國、比利時、意大利和俄國也獲得了更多的殖民地。

這些擴張對宗主國的經濟大有裨益。因為帝國不穩,貿易壹度猖獗。到16年底,美銀占西班牙國家總預算的五分之壹。歐洲國家之間的戰爭費用主要由殖民基金支付。而當時英國殖民地最賺錢的奴隸貿易和西印度群島種植園,在18世紀後期的工業革命時期,僅占大英帝國經濟總量的5%(但產量更高)。在近代早期的歐洲,資本主義制度(通過重商主義)取代了封建制度,至少在西歐,資本主義制度成為經濟組織的基本形式。不斷擴張的殖民地促進了商業革命。這壹時期,現代科學的興起及其在技術進步中的應用引人註目,並在工業革命中達到高潮。伊比利亞(西班牙和葡萄牙)在克裏斯托弗·哥倫布的率領下於1492年向西遠征,尋找通往東印度群島的捷徑,不久就面臨了英國人和法國人開發北美的挑戰。新的貿易形式和發展前景創造了新的政府、法律形式和經濟需求。

宗教改革對整個歐洲影響深遠。不僅各國在宗教之間劃清界限,有些國家還因宗教紛爭而分裂,並得到外敵的熱情支持。法國在十六世紀陷入了這個深淵,發生了壹系列被稱為法國宗教戰爭的沖突,最終以波旁王朝的勝利而告終。英國在壹段時間內避免了這種情況,在伊麗莎白壹世的統治下,建立了溫和的聖公會。當時的現代德國大部分是在理論上的神聖羅馬帝國框架內由許多主權小國組成,教派分歧使得藩屬政權更加嚴重。此時,波蘭-立陶宛聯邦因其宗教自由和在歐洲普遍不受宗教糾紛影響而受到關註。

三十年戰爭從1618持續到1648,主要發生在今天的德國,大部分歐洲列強都卷入其中。始於神聖羅馬帝國新教與天主教王公之間的沖突,後逐漸演變為席卷大半個歐洲的全面戰爭,原因與宗教並無必然聯系。雇傭軍在戰爭中被廣泛使用,它的主要影響是大片地區被尋找食物和草的軍隊掠奪。大規模的饑荒和傳染病的流行削弱了德國諸侯國的人口,而低窪國家和意大利的情況稍好,許多地區強國瀕臨破產。四分之壹到三分之壹的德國人口死於戰爭及相關疾病和饑荒。戰爭持續了30年,但引發戰爭的矛盾卻長期得不到解決。

結束戰爭、允許各國自行決定宗教信仰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之後,獨裁成為歐洲大陸的普遍現象,但歐洲壹些地方對英國內戰尤其是光榮革命之前的憲政制度進行了實驗。歐洲的軍事沖突沒有停止,但對歐洲人生活的破壞性影響有所下降。在發達的西北歐,啟蒙運動給新思想以哲學上的支持,印刷術使識字率不斷上升,在思想上產生了新的世俗力量。波蘭-立陶宛聯邦因其獨特的準民主“黃金自由”再次成為例外。

東歐是瑞典、波蘭、立陶宛和奧斯曼土耳其的戰場。在此期間,這三個國家逐漸衰落,最終被新的開明專制君主國——俄羅斯、普魯士和奧地利所取代。19世紀到來,他們成為新的強國,三個國家瓜分了波蘭,瑞典和土耳其分別割讓大片土地給俄國和奧地利。大量波蘭猶太人移民到西歐,並在中世紀被流放的土地上建立了猶太人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