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生分為有情眾生和無情眾生。壹般來說,植物被歸為無情,動物因為怕死怕痛,屬於有情。說植物也有感情,是我們悲哀的反映。如果我們太悲傷,就會陷入自憐的惡魔,無法逃脫。我們無法超越人類的層面去演繹法律的意義,在天堂,我們以意義為食;冥想時,津液充盈;有的鬼神以精為食。
為了以大悲心開導眾生,殺戒鼓勵吃素作為方便的教法也是迫不得已。正因為我們的思想不開放,不知道因果,如果我們明白了因果,自然就收斂了,那就沒必要說服了。
2.其實吃素不吃素和信佛不信佛沒有直接關系。中國堅持吃素是佛教在中國的傳統習慣,也是佛教在中國的主導特征。更重要的是要有佛教中真正的戒律和因果,真正的向善之心。“眼睛裏有很多祝福!嘴裏有很多美德!心中有佛多歡喜!”
素食和佛教沒有必然聯系。現在很多素食者不都是佛教徒,佛教徒也不都是素食者。
我們常說信佛,並不是指靠佛,而是相信按照佛指引的方法,壹切眾生也能解脫,也能成就佛那樣的智慧慈悲。
佛陀是我們的老師之壹。佛陀不是萬能的。佛只是世人皆知,無法超越因緣來衡量人,所以不是萬能的。人們常說,拜佛不等於拜佛,而是表達對我們老師的感謝和尊敬。在這種恭敬的動作中,我們可以去掉自己的傲慢,這也是壹種修煉自己內心的方法。
佛出現在世間是壹件大事,所謂悟入佛識。
-這是我們需要學習的。其實學習也是不對的,因為很容易被理解為學習之心之外的東西。從根本上說,佛的知識是學不到的,只能通過開悟才能得到。壹說學問,就把佛學當成知識,這就成了形而上的倒置。
雖然大乘佛教中的很多“表象”都是用來“表達佛法”的,但是初次接觸的人很難理解,難免把佛教的非凡意義誤認為是世俗的看法。對佛教稍有深入了解的人,都可以透過這些“表象”看到佛教的本質所有的表象,無非是表心、表法,都是為不同基礎的眾生服務的。但是,我們不應該過多地談論形式,因為這很容易導致放棄基本的行為。如果壹個佛教弟子缺乏真正擺脫心中煩惱的知識和努力,那就違背了最初的佛心和佛教的基本精神。大乘壹直強調佛法的修煉需要和諧,如果有人執著於形式,那就屬於執事。如果有人執著於內涵,那就是浪費東西。兩者都偏激,都有偏頗,都需要放下。導演的和諧就是智慧。
3.佛教不是唯心主義,也不是唯物主義,而是“二物”,是超越任何二元事物的概念。其實概念是錯的,因為概念還是有住的地方的,不是“壹”。因為有“壹”就有“非壹”。妳能理解嗎?在這種推理方式中,佛教並不執著於存在,因為存在與虛無已經陷入了兩面性。無欲無求,不是佛教的真諦,因為無欲無求屬於禁戒妄想癥,屬於放棄的消極懈怠,而佛教的真諦是讓人在生活中學會看透和放下,而不是放棄。
僅供參考,阿米佛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