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景頗族的習俗和特點

景頗族的習俗和特點

景頗族的習俗和特點;

1,景頗服飾定制

景頗男女都特別崇尚黑色,所以服裝顏色基本都是黑色或深色。當然,景頗男也很喜歡,穿白色雙排扣圓領衫。頭上會戴壹條白色或黑色的頭帶,腰間會佩壹把腰刀和壹條管手帕。

景頗族婦女的服飾相對來說比男人的更復雜。他們喜歡穿黑色雙排扣外套,黑色和紅色的筒裙和打底褲,老少皆宜。景頗族婦女特別註重銀飾,每逢喜慶或結婚時都要佩戴,如銀項圈、銀鏈子、銀耳環、銀手鐲等。

行走時,這些銀飾品會發出叮叮當當的聲音,容易成為人們目光的焦點。可以說,景頗族婦女的服飾習俗在雲南也有著獨特的魅力。很多景頗族的姑娘腰上還戴著紅色或黑色的藤圈,越多越好看。

2.景頗族的建築習俗

擺脫了喝血的時代後,我開始學習蓋房子的技巧。無論是居住在中原的漢族,還是居住在其他地區的少數民族。在其民族發展過程中,都形成了相對獨特的建築習俗。因為景頗族生活在雲南,就地取材建房是壹大特色。

竹子和茅草是景頗族先民的主要建築材料。他們通常在建造房屋時使用它們,這取決於當地的實際地形。在大多數情況下,妳會看到兩層的竹制建築,這與當地其他少數民族的住房風格相似。上下兩層住人,樓下圈養牲畜或堆放雜物。

這種建築習俗在現代社會也有所體現,景頗族的竹樓或茅草房也作為旅遊景點被反復參觀。筆者認為,從壹個民族的建築習俗中,其實可以透徹地了解這個民族在歲月長河中的發展歷史。

3.景頗族的飲食習俗。

因為雲南盛產大米,景頗族以大米為主食。他們將把米飯做成各種美味的食物。大家耳熟能詳的竹筒飯、肉粥,都是景頗族每天必不可少的食物。因為他們的人民特別喜歡吃辣,所以他們經常在吃之前放壹些蔬菜或肉到很多辣椒裏。

新的米食習俗是景頗族的壹大特色。每當收獲季節來臨,景頗族的米倉裏都堆滿了新米。他們會把新鮮的大米煮成美味的米飯,壹家人圍坐在餐桌旁,享受豐收的喜悅。當然,熱情好客的景頗族也會邀請街坊的男女老少品嘗新米。這個習俗其實就是“新米節”。

壹般情況下,新米節會在八月的龍年舉行。新米節當天,景頗族會把剛收割的稻谷放在“鬼門關”旁邊。然後把打好的米翻炒成米飯,最後把新米和舊米混在壹起煮。其實這種做法的主要寓意是,舊米沒吃完,新米又來了。

煮飯的時候會在鍋蓋上放12-12穗米。做好飯後,人們會邊吃邊唱民歌贊美米的來源。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讓大家知道“粒粒皆辛苦”,只有愛惜糧食,才能豐衣足食。

4.目瑙縱歌節

景頗族的木腦宗格節很有特色,按照漢族的解釋就是跳舞。每年農歷正月十五,都會舉行目腦歌會。壹般情況下,這個節日持續2-6天。之所以稱之為“目瑙縱歌節”,是因為在舉辦這個節日的時候,會場中央會立起四根目瑙縱歌柱。

而且每根柱子上,都有各種象征性的圖案,還會交叉著兩把長刀和寶劍。目瑙縱歌節開始後,景頗族會縱情於目瑙舞蹈。作者認為這種舞蹈實際上起源於景頗先民的祭祀活動。

因為按照景頗族的歷史規定,只有太陽的孩子才能跳“目腦舞”。相傳太陽王舉行“目瑙”慶典時,曾邀請百鳥來省城參加。其中有被景頗族奉為神鳥的孔雀。孔雀跳舞時,被景頗族的祖先看到,所以“目腦舞”從古至今壹直流傳下來。

“目瑙縱歌節”壹直是解放前富裕的景頗族的遊戲。普通人沒有機會參加這個盛大的節日,但解放後,由於國家平等政策的實施。所以景頗沒有等級之分,每壹個急族都可以參加目瑙縱歌節。

景頗族的歷史傳承

1,隋唐時期從高原南移。

景頗族先民最早生活在康藏高原南部山區,7-9世紀有壹次大規模遷徙。景頗族的祖先沿著橫斷山脈南遷,最終引起了唐朝統治者的註意。“巡川人”、“高黎貢人”是唐代景頗族的稱呼。

從《尋人》中的“人”字可以看出,景頗族在唐朝時期就已經遷徙到了瀾滄江到金沙江壹帶。因此,唐朝統治者將景頗族正式歸入那滿族。這不僅有利於中央管理,還能讓景頗族更有辨識度。

2.明朝時期,大量人口西遷。

大約在公元15-16世紀,景頗族的祖先因為戰亂,不得不從東向西大規模遷徙,此時處於明朝的統治之下。特別是16世紀以後,大量景頗族先民遷居德宏地區,與當地少數民族和漢族雜居。

其實早在元朝中央,景頗族就已經遷徙,到了明朝甚至清朝,已經基本完成了向雲南的遷徙。在不斷遷徙的過程中,景頗先民的名字隨著時代的不同而變化。筆者認為這種變化也可以印證景頗族的歷史發展變化。

從唐代的“潯川人”、“高黎貢人”,逐漸演變為“常娥”、“丐幫”、“野人”。這些景頗族自稱為景頗人或者被其他民族稱為景頗人,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至此,景頗族開始了新的生活,景頗族也進入了新的歷史篇章。

3.景頗店

根據景頗族的歷史發展規律,在不斷遷徙的過程中,由於諸多客觀因素,形成了眾多的單部落。久而久之,這些部落就成了景頗族的分支。目前可以考證的部落或分支主要有五個,分別是景頗、宰瓦、齊樂、蘭格(波速)、博拉。

景頗族的這五個支系都屬於同壹個民族,不同的支系也是雜居在壹起的,所以總體上沒有太大的區別。景頗族不同支系都使用景頗語,當然海外景頗支系也使用緬甸語。主要有景頗和崽娃兩種文字,但都不是特別成熟的文字“拼音”。

4.拿著弓箭的景頗人。

從字面上看,“持弓持箭”是指用弓箭捕捉獵物,可見景頗族先民以狩獵為生。這種生活方式主要是由於景頗先民的特殊定居。幾千年前,景頗族的祖先聚集在康藏高原的南部,這壹帶有許多原始森林。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景頗族,背靠大山,萬畝森林,在深山老林中“弓箭狩獵”,也是令世人羨慕的生活場景。然而,居住在這裏的景頗族的祖先並沒有閑情逸致去遊山玩水。他們“執弓執箭”的主要目的是填飽肚子。

其實,景頗族在景頗語中把他們居住的地方稱為“由木轉蠟”。翻譯成現代漢語,可以表示“天然平頂山”,在漢代屬於於永昌縣,在唐代屬於南詔政權。居住在這壹帶的景頗人的祖先,當時被其他民族稱為“潯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