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彜族的吃穿住行特點是什麽

彜族的吃穿住行特點是什麽

彜族十八月歷就是將壹個月分為二十天,壹年分為十八個月,另加上五天的“祭祀日”。壹個月的各日,壹年的各月有其名稱。壹年十八個月的專名為:1月風吹月;2月鳥鳴月;3月萌芽月;4月開花月;5月結果月;6月天乾月;7月蟲出月;8月雨水月;9月生草月;10月鳥窩月;11月河漲月;12月蟲鳴月;13月天晴月;14月無蟲月;15月草枯月;16月葉落月;17月霜臨月;18月過節月(過節終了加五天,壹年正好365日)。壹個月二十天的名稱為:1、開天日;2、辟地日;3、男子開天日;4、女子辟地日;5、天黑日;6、天紅日7、天紫日;8、火燒天日;9、水冷日;10、洪水日;11、葫蘆日;12、伏羲皇帝日;13、伏羲姐妹日;14、尋覓人日;15、野蜂日;16、蜜蜂日;17;出人日;18、天窄日;19、天寬日;20、地縮日。由於彜族十八月歷形成歷史久遠,距今有上萬年歷史,關於十八月太陽歷的形成推理較多,多為人們接受的是人類借助自身腳和手的數量計數的推理。即人類最開始使用的計數器正是人類自身的器官腳和手、總數正好是二十個。世界歷法分為太陽歷、太陰歷和陰陽歷三種。曇華鄉彜族的十八月歷是壹種自然歷,其實質也是太陽歷,不過是將對太陽的直接觀察轉變為對太陽影響的萬物的觀察,原始人通過對與自己生活息息相關的物候的觀察,日積月累,終於發現了自然界中物候的周期性變化,並將其進行排列組合,根據這個排列組合序列進行自己生活生產安排,從而形成了古老的十八月歷。歷法是人類文明及科技進步的重要標誌,十八月歷因其古老性為人類對自身科技發展的認識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

彜族文化十分豐富,反映在吃穿住行及婚喪嫁娶的方方面面,其中節日文化的“插花節”、居住文化的“垛木房、麻稭房、閃片房”、婚俗文化的“取名酒”都十分著名

(壹)、飲食文化

獨特的彜族風俗和獨特的地域環境,形成了曇華獨具特色的風味飲食,其中最具民族色的食品主要有全羊湯鍋、苦蕎粑粑。全羊湯鍋主要選用肥壯的黑山羊,宰殺後湯褪去毛,開膛洗凈內臟,用火燎去羊頭、羊腳皮毛,在炭火上烤黃後用錘擊碎內骨,最後連羊血、肚雜、全都切塊壹鍋煮。香味溢出,移至小火上慢煮,待肉煮熟時,即可邊煮邊食。煮時除放鹽外不放其他佐料,食用時再佐以花椒、辣椒面、薄荷等。這種吃法的好處是無膻味、湯白、味濃、肉香,營養豐富。在曇華彜家山寨,每逢節日集會或是趕山街,都會有大量的全羊湯鍋上市。趕街的、跳腳的,走累了、唱累了,就在食攤旁的松毛地上壹坐,吃上壹碗湯,品上壹、二兩酒,再吃上壹塊蕎粑粑,是很愜意的事情。彜族對蕎有特殊的感情,他們認為蕎是五谷之王。傳說在洪水時代沒有莊稼,壹只斑鳩飛來曇華山死去,胃裏面有兩顆苦蕎子,人們把它種在地裏,三月種下,七月長大,結了籽再撒,種出了最早的莊稼。過去,苦蕎曾經是曇華彜族的主食,由於產量低,種植面積越來越小,現在已成了彜家過年過節和招待客人才拿出來的風味食品。苦蕎面營養豐富,清涼,利腸胃。其制作方法是把蕎面摻水調稀後,倒入熱鍋中微火自然成餅,然後再放入火塘邊烤熟或在火灰中焐熱,用蜂蜜蘸食。其特點是清香甘甜,細膩而有回味,便於攜帶、食用。

(二)、服飾文化

曇華鄉彜族村民日常的著裝仍然多為傳統的彜族服飾。男子穿青布料的對襟短衣,衣服短至腹部,袖子細窄,衣襟上釘著兩排布疙瘩紐扣。為了使其富於變化,多用白線縫成雙線,並在右胸和下面的兩個口袋上繡兩朵色澤艷麗的花或在衣襟邊上打壹道花邊。褲子則用黑色布料,做成筒褲,肥大而短,有的只達小腿部。腳上多穿壹雙用花邊縫制並綴有紅綠絨球的布涼鞋。上頭纏壹頂青布包頭,再披上壹件黑羊皮褂子,挎包是稱之為“皮裏格底”的羊皮挎包。“皮裏格底”的制作很講究,用上好的羊皮去毛,經雞蛋黃反復揉搓光亮後縫制,有的還裝飾皮穗帶,綴上珠子。在彜家男子眼裏,擁有壹件全無雜毛,黝黑發亮的羊皮褂,再有壹個做工考究的“皮裏格底”,就等於有了壹套名牌服裝。女子服飾比較註重保暖,頭上壹般都打著青黑布包頭,別無其他飾物。上身的右衽大襟衣,在領邊、袖口和衣襟邊緣都鑲有寬窄不壹的多層布和刺繡花邊。圍腰除了用色布刺繡鑲邊外,中間還有非常精美的刺繡,並用銀鏈挎系在脖子上,腰後的飄帶用繡有精美圖案的白布或色布制成,看上去十分清新秀麗。背布包,布包多用青布,亦有以火草絨布做挎包的,布包上繡各自喜歡的圖案,樣式美觀,堅實耐用。穿青布褲,不鑲花邊。著繡花鞋,披毛朝外的羊皮褂。看起來,整個色調艷麗,凝重。用以銀器為主的項鏈、手鐲、戒指、耳環、銀鈴、銀牌、銀泡做裝飾,也有玉器飾物,多作手鐲和耳環片。彜族婦女繡花的方式分為排花、穿花、按花、堆花、扣花、切針花、貼布花等。鑲邊有嵌鑲、流邊、鎖邊等。圖案壹般先制作在小塊布或緞子上,再縫在衣物上,包括花草、鳥獸、樓閣、人物等。

(三)、居住文化

曇華彜族村落,大多依山而建,坐落在向陽背風、有樹有水、環境優美的山坡上,取其用柴用水之便,利於安排生活。壹般二三十戶到五六十戶為壹村。村中的住房,大都依地勢分布,高低錯落,韻味古樸,並無固定格局。彜族傳統民居垛木房、閃片房、麻稭房至今在曇華都保留得比較完整。建築方法是四面墻壁用壹根根原木經過修整、打榫垛積而成,稱為垛木房;房頂用成片樹皮或木板鋪成的稱閃片房;房頂用麻稭鋪蓋的稱麻稭房。者些房子的保暖性能好。現在,因為不砍樹已成為村民的***識,新蓋的民居已經不再用木頭、樹皮和麻稭做材料,而是采用泥土瓦片。但人們蓋房時仍然用垛木建房方法,把泥土壹截壹截舂打著往上垛積,保留了彜族民居特有的垛的特色。住房多為院落式,正房住人,兩廂多作堂屋,磨房和畜廄。正房壹般分左、中、右三間,右間住人,左間作廚房,中間作堂屋,堂屋壹般都有壹個火塘,塘內火種長年不息。彜族人民有火崇拜的習俗,視火塘為聖潔。所以在彜家做客,壹般不能從火塘上跨過,不能向火塘吐口痰或投放穢物。火塘上置鐵三腳可以支鍋,或放下吊鍋,即可煮菜做飯。堂屋是家庭餐飲、會客、舉行祭祀的地方。堂屋上方壹側,多安置男性家長寢榻,堂屋正上方的壁前,設有供桌作祭祀祖先之用。供桌上方壁上挖壹洞,內置祖靈。祖靈壹般人不得看視。正屋前端,接壹廈子,作家務雜事之用。

(四)、出行文化

曇華鄉屬於高寒山區鄉鎮,彜族人民大多居住在山上,交通工具以騾馬為主,每戶人家都養有壹至二匹騾馬,用以運送生產生活物資。男女老少都會騎騾馬,在坡地也穩如平地。

(五)、彜族十八月太陽歷

彜族十八月太陽歷是曇華鄉丫古埂村畢摩李家材(男,1935年生)口述。其間由雲南省彜族文化研究所所長劉堯漢教授、彜文古籍室主任朱琚元副研究員經過1990年4月12日,7月13日和1991年3月23日三次訪問整理而成。

彜族十八月太陽歷是將壹個月分為二十天,壹年分為十八個月,另加上五天的“祭祀日”。壹個月的各日,壹年的各月有其名稱。壹年十八個月的專名為:1月風吹月;2月鳥鳴月;3月萌芽月;4月開花月;5月結果月;6月天乾月;7月蟲出月;8月雨水月;9月生草月;10月鳥窩月;11月河漲月;12月蟲鳴月;13月天晴月;14月無蟲月;15月草枯月;16月葉落月;17月霜臨月;18月過節月(過節終了加五天,壹年正好365日)。壹個月二十天的名稱為:1、開天日;2、辟地日;3、男子開天日;4、女子辟地日;5、天黑日;6、天紅日7、天紫日;8、火燒天日;9、水冷日;10、洪水日;11、葫蘆日;12、伏羲皇帝日;13、伏羲姐妹日;14、尋覓人日;15、野蜂日;16、蜜蜂日;17;出人日;18、天窄日;19、天寬日;20、地縮日。

(六)、節日文化

曇華彜族傳統的節日很多,幾乎每個月都有壹個節日活動。除了彜族人民***有的彜族年和火把節外,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農歷二月初八在曇華鄉曇華山舉辦的插花節了。關於插花節的來歷,在彜族民間有許多的傳說。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兩個,其中壹個是:傳說古代曇華山有位美麗的彜族姑娘名叫米依嚕,她與青年獵人朝列若相愛。曇華山有個殘暴的土官,圖謀霸占米依嚕。米依嚕設計用有劇毒的白馬櫻花酒毒死土官,自己也獻出年輕的生命。朝列若為愛人的死感到悲痛萬分,流幹眼淚,滴出了鮮血,鮮血染紅了滿山遍野的馬櫻花。為紀念這位獻身除暴的彜家姑娘,每年農歷的二月初八,當地彜族采來朝列若鮮血染紅的馬櫻花戴在頭上,插在門上,表示抗暴除魔,吉祥幸福。另外壹個傳說是:相傳,“插花節”源於遠古洪荒時代,那時因為洪水淹沒了壹切,只留下兄妹二人。金龜老人為了繁衍後代,令其成親。成親後妹妹生下壹團大血肉,金龜老人用劍劈開大血肉,血肉裏面包著五十個童男、五十個童女。金龜老人把血肉摔在樹枝上,到了二月初八這壹天,摔在樹枝上的血肉變成了壹朵朵紅艷艷的馬櫻花,於是五十個童男童女就在馬櫻花樹下成親,從此逐漸繁衍了人類。以後,曇華山人民就把二月初八定為紀念始祖的節日,到時候聚會在馬櫻花樹下,打跳娛樂,然後把馬櫻花采回家插在祖宗牌位上。

每年的“插花節”在鄉政府旁曇華寺遺址的千柏林舉行中午壹點,在會場舉行壹個簡樸、熱烈的開幕儀式。主席臺上,臨時栽壹棵開滿鮮花的馬櫻花樹,由畢摩主持祭奠馬櫻花並選出當年的馬櫻花女,隨後是民族歌舞、體育運動表演,祭祀念咒語。參加插花節的彜族無論男女老幼,大多著民族服裝。

(七)、婚俗文化

彜族男女青年在戀愛中有壹個奇特而重要的地方———草樓。“草樓”在大姚縣的其他鄉也叫“姑娘房”。由於貧困原因,建在畜圈樓上的就叫“草樓”。“姑娘房”或“草樓”壹般都是獨立成間的房屋,每壹間隨意放置床鋪數量,姑娘們可即興搬遷,也可依各自喜好擺放家私用具。當彜家女孩達成年後,便可以只身住到“姑娘房”或“草樓”裏,與“外人”交往,享受屬於自己的自由自在的戀愛生活。此後,房中有何動靜,父母都不管不問,來往的小夥子、小姑娘越多,說明姑娘越有本事和魅力。這種有趣的戀愛方式有壹個浪漫的名字“爬草樓”或“串姑娘房”。彜族人民有屬於自己的壹套“串姑娘房”的倫理道德觀來約束戀愛者,絕不是無知者想象的“性放縱”或“壹夜情”。彜家人與大多數民族壹樣,公開婚戀家人認同後生育兒女為榮,鄙視唾棄還住“姑娘房”就懷孕的女孩。所以男女雙方心裏都有數,單間“姑娘房”是不可久住的。當男女青年們自己認為條件成熟時,男青年便會以愛情為後盾選個明媚清新的早晨鼓起勇氣趕早和愛人壹塊回女方家,最常見的表現方法是很快把家裏的水缸挑滿,然後同愛人出工做活去。這樣過不了幾天,兩人就搬回女方家裏住,徹底告別“姑娘房”生活。不幾天,也得回男方家去小住。就這樣往來生活,兼顧兩家,壹般懷上小孩才確定要生活在哪裏。曇華鄉彜族人民在居家生活中,結婚不鬧熱,甚至不舉行結婚儀式,認為婚戀純屬個人私事,但特別看中生兒育女,當新生兒滿月時後都要大張旗鼓邀請所有遠親近鄰進行宴請慶賀。這時候也是男女宣告成家立業的最佳標準。

(八)、《梅葛》

《梅葛》是彜族五大創世史詩之壹,其他四部是《查姆》、《阿細的先基》(流傳在雲南);《俄勒特依》(流傳於四川);《天下祖先歌》(流傳於貴州)。

《梅葛》主要流傳於雲南楚雄的大姚、姚安、永仁壹帶的彜族人民中。特別是大姚縣的曇華地區和姚安縣的馬遊地區流傳最廣,影響最大。“梅葛”壹詞,是彜語的音譯。彜語“梅”,意為“嘴、唱、說”;“葛”,意為“過去、歷史”。“梅葛”就是“說唱過去”。在大姚、姚安壹帶的彜族中,把運用來唱述過去歷史的壹種民歌曲調,稱為“梅葛調”,“唱梅葛”就成為當地彜族壹種說唱性質的曲藝形式,慢慢也就演變成了民族曲種。作為壹種曲調名稱,“梅葛”的唱腔頗多。曇華鄉的“梅葛”總的分為兩大類,即“赤梅葛”和“輔梅葛”,“赤梅葛”為“悲調”,俗稱“哀調”,也叫“古腔調”,多用於喪葬和祭祀;“輔梅葛”是喜調,多用於婚嫁、播種和豐收等喜慶節日。曇華鄉是《梅葛》的主要傳唱地。筆者曾利用曇華鄉趕集天在街上進行觀察,發現凡賣音像制品的地方都賣得有“梅葛調”的vcd,筆者駐足觀看多時,發現購買的人還比較多,但購買者從年齡上來看多為中老年人。筆者也花了十元錢買了兩碟,發現帶子是本地人自己錄制的。

(九)、宗教文化

曇華鄉的宗教文化主要以原始宗教為主。現在鄉政府旁還有曇華寺遺址,但經過調查,沒有發現信佛教的人。曇華鄉的原始宗教信仰中包括了自然崇拜、動植物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生殖崇拜等。

曇華鄉的彜族,敬奉天神、山神、火神、土地神、水神、谷神、樹神、大王和火塘龍。

曇華鄉的彜族逢年過節都要例行祭天,他們在村寨附近的山林中建造祭天棚,內供天神。天神偶像是壹節尺許長的竹筒,上端削尖,筒裏填入羊毛、草根、米粒。意思是祈求天神天鬼不忘人間人、畜、草、木,施以陽光和甘露,使人、畜、草、木生計盎然;曇華彜族建有專門祭祀土地神的土主廟,內供土主偶像。村民每逢春播或秋收季節,都到土主廟燒香供獻土主神,祈求地母神保佑谷物豐產;曇華鄉彜族認為高山是神靈的住所,是通往天神的途徑和撐天的柱子。在彜族的原始宗教觀念中,山是山神的化身,山神有撐天之力,在自然諸神中,山神的力量最大,它能制服壹切鬼邪。把山神作為地方保護神而進行祭山活動,建有簡陋的山神廟,以石頭和樹枝作為山神的象征供於廟內,逢農歷四月壹日殺雞祭祀,祈求山神保佑村寨人畜興旺。在動植物崇拜中,曇華鄉的彜族也崇拜黑虎,在舉行祭祖儀式時門楣上懸掛虎頭畫像。彜族習慣戴虎頭帽,穿虎頭鞋,認為能辟邪,把虎奉為保護神。在植物崇拜中,最突出的是樹木崇拜。有壹套崇拜神林神樹的儀式。其儀式壹般都以豬、雞、牛、羊作為犧牲,甚至對祭物的性別、顏色都有嚴格規定。在圖騰崇拜中,有的以虎、鷹為圖騰,有的以松樹、水牛、綿羊、巖羊、白雞、綠斑鳩、獐、蛤蟆等作為自己祖先的名號。彜族最崇拜祖神,曇華鄉彜族的祖先崇拜表現在兩個方面:壹是祖宗靈牌,靈牌壹般要供祭五代,五代子孫死時放在棺材上帶到墳地燒化。二是土主,所謂土主,是本鄉本寨的較有威望者,為村民辦過好事的人死後被供為土主神。曇華鄉丫古埂村土主廟,是騎著壹條白水牛,同巍山縣白牛土主廟的土主類似。曇華鄉還流行生殖崇拜,在曇華山壹條深箐的崖壁上有兩件奇特的東西,壁上伸出壹根約1.2米的粗壯石柱,形似男性的生殖器,對面巖石上突出壹具肥臀中間深凹形似女性的生殖器。他們是古人頂禮膜拜的祭物。多少年來,新婚的彜族夫婦,不怕山高路遠,吃盡千辛萬苦,帶上香紙,背著祭品到曇華山的拉紮麽村旁生殖崖下參拜祭祀,以保佑母子安康,早生貴子。已婚不會生育的婦女,要背開眾人,偷偷到生殖崖下祈拜,求神靈保佑早日生子。

(十)、彜劇

中國彜劇的發源地正是大姚縣的曇華鄉。楊森是彜劇創世人,他創辦了第壹個彜劇團——曇華麻稭房俱樂部。1957年,曇華鄉麻稭房高級社全是彜族農民,當時全村220人中,只有兩三個人初識文字。18個學員建立了文藝祖。以彜劇創始人楊森為首的宣傳組,編寫了短劇《半夜羊叫》,用彜族的曲調演唱,把偷羊吃的真情揭發出來,在社員中產生了較大的教育和影響。俱樂部又編了《牧羊在森林中》。另外,群眾自己用“梅葛”來宣傳當時的政策。俱樂部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四面開花。1958年12月,文化部在大理召開了“西南地區民族文化工作會議”,彜劇《半夜羊叫》和《青年們的心》在會上演出後,受到與會同誌的肯定,以《半夜羊叫》為代表的彜族戲劇被正式定名為彜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