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關於中國唐朝時期陰陽師的服飾

關於中國唐朝時期陰陽師的服飾

陰陽師基本知識--服裝

平安時代(794-1192年)在日本史上又稱“國風時代”,它是指在消化唐朝文化之後發展起來的獨具大和民族風格的新文化。這時期服裝工藝發達,裝飾趨向華麗,是日本服裝史上的“貴族時代”。平安時代的宮廷服裝成了後來延喜式的基礎。

禮服中重要的是天皇穿的冕服,這類服裝仍是參照中國的傳統:天子冕有十二旒,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旒是用彩線穿組的珠玉,垂於冠的前後。衣服用大袖,紅地上飾日、月、星、辰、華蟲、雉、虎、猿八章;下裳為白地上飾藻、米等四章;禦帶分為長經、短綏,上飾玉佩。皇太子以下的文官、武官的禮服與奈良時代的大致相同。

朝服,可以分為束帶、布袴、衣冠。束帶指戴冠、著袍(半臂、下襲、內衣、單衣、表袴、赤大口、佩劍、持笏的裝束),它是朝服中最正式的,布袴比束帶略為簡便,用指貫,即奴裙代替表袴的裝束。衣冠指省略半臂、下襲、石帶,著繡花裙、佩長刀、持扇的裝束,穿這種服裝,如果沒有得到特許,是不能直接參朝的。

日常服裝,有直衣、狩衣、水幹等。直衣就是常服的意思,上著雜袍、內衣、單衣,下著指貫。戴冠的直衣稱為冠直衣,戴烏帽的稱為烏帽直衣。狩衣是指戴烏帽,著獵裝、貼身衣和褲裙的裝束。直衣是貴族穿的,狩衣是公卿平時穿的,同時也作為下等官員的正式禮服。水幹指戴烏帽子,著對襟系結短衣、單衣和袴。水幹為下等官員的便服,壹般平民也可以穿。

與直衣、狩衣、水幹配套的還有袍服。袍服分為縫腋袍和開腋袍兩種,前者是文官或武官五品以上在不當班時穿用的,後者是武官在當班時穿用的。袍服的面料冬天用綾,內襯平紋絹,夏天用紗。色彩根據等級官品不同分別選用不同的顏色。天皇禦袍用黃櫨色染就。據載天皇用黃袍開始於嵯峨天皇弘仁十壹年。禦袍上面裝飾唐草、鳳穿牡丹等紋樣。天皇在禦神事上穿白色平紋絹的禦帛袍。在禦親祭上穿禦齋袍。禦齋抱前有橫欄,後有褶。太上皇在宮中穿飾有竹、桐紋樣的紅色袍。皇太子在宮中穿飾有鴛鴦紋的橘黃色袍。

臣子袍衫的色彩從元融帝至三條帝,壹品至四品為紫,五品緋紅,六、七品深綠,八品和新官深藍色。鳥羽帝時,紫改為黑。袍服上的紋樣有唐草紋、對波紋等,六品以下袍服無紋。以後根據家族不同,各自裝飾不同的紋樣,但六品以下不裝飾紋樣。

太政臺、彈正臺、檢非違使五品穿朱色衣,式樣為半臂、無袖短衣,袴前有欄,左、右、後三方有褶。

民間日常服裝有代表性的是小袖,古代的小袖類似於今天的圓形小袖和服,和小袖配套的是袴。嵯峨天皇弘仁十壹年以來,出現了在祭把和神社活動上穿藍印服裝的習俗,祭祀時,在袍服外面穿白布上印有藍印花草紋樣的襦袢,即小忌衣。並且在右肩上還要垂掛兩條紅黑兩色的帶子。領子裝飾蝶和鳥類紋樣。舞人穿開腋藍印袍,紋樣是竹和棕櫚及其他雜類題材。赤帶掛在左肩。祭 把官穿無袖小忌衣或縫腋袍衣。

平安時代的女裝有較大變化。朝服與禮服越來越接近,上衣和下裳的尺寸加長,袴的寬度變窄,內裙外露。女裝的類型可以分為盛裝和便服,盛裝即禮服,便裝有小圭、細長、壺裝束等。

盛裝包括唐衣、表著、圭、細長、壺裝束、單衣、裳、袴等。唐衣是指衣長和袖長較短的直領衣,後來唐衣又稱作禁色,規定紫、緋色錦綾唐衣沒有得到特許不能隨便穿著。

表著是壹種與今天的和服相類似的服裝。

圭,是多層衣,層數不限,根據《榮華物語》載,多則達18—20層。小圭是套在表著外面的壹種輕薄透明的 服裝,這種衣服選用的顏色與表著不同,而通過小、輕薄的質地約略能透出些表著的顏色,非常漂亮,這不失為近代日本和服的壹種特色。

細長穿在小圭的上面,看起來細長的服裝,質地和紋樣沒有特別的規定。

壺裝束,指戴市女獎,著圭,是女子外出遠門時穿的服裝。

單衣,尤其是裝飾性很強的“十二單”也是這個時期中重要的服裝式樣,它是宮中女官穿著的服裝。十二單不是指十二層單衣,而是指單衣上面疊十二層圭的裝飾性服裝。

平安時代的染織在前面的基礎上又有所發展,特別是紗、羅織物應用廣泛,日常用的有布、紬織物。有花紋織物的加工方法主要有織、染、描、繡、刷等。印染方法主要還是采用浸染,刷印花是直接用植物莖葉或憑借型版,在上漿的白絹或紙上面刷印出花紋的壹種手工印花方法。

染織品的色彩非常豐富,並且講究應景取色。如表現櫻花紋樣,表層看上去是白色的,但同時又要透出裏層的淡紫色。因為櫻花雖然是白色的,但嫩葉帶有淡紫色,所以整體表現自然的真實面貌,不能忽視壹點細節。另外,日本人也把自然的、寫生的與外來紋樣題材圖案化,使原來具象的內容經過變形使其裝飾化、幾何化,這種紋樣稱為有職紋樣。如團花紋樣、對波紋樣、龜背紋樣等。 鐮倉和室町-武士服和表演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