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回答作家原名。

回答作家原名。

冰心-謝婉瑩

老舍-舒慶春

魯迅-周樹人

茅盾-沈德鴻

老舍(1899 ~ 1966)

中國作家。原名舒慶春,字佘玉。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筆名。滿族。北京人。出生在城市的壹個貧困家庭。

生活與創作1918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在北郊擔任小學校長,輔導學生。五四新文化運動所激起的民主、科學、個性解放的思潮,把他從“認真辦小學,恭恭敬敬服母,妥妥結婚生子”的人生信條中喚醒。文學革命的繁榮使他“癡迷於新文藝”,從而開始了人生和事業的新起點。

65438-0924,老舍到倫敦大學東方學院教授中文和中國文學。從1925開始,陸續寫了三本小說:《老張的哲學》生動地揭露了煙霧彌漫的教育圈;趙子嶽的鞭撻邊緣指向那些誇新學校的青年學生,其實是陶醉了;《二馬》的主角是壹個生活在英國的北京人。諷刺的是,還是封建小生產社會土壤裏培養出來的“離巢”的變態心態。他們都用清脆的北京口語和詼諧幽默的語言渲染了北京的民俗風情,並通過對保守、竊和平的民族心理的剖析,表達了對祖國命運的憂慮,顯示了他們獨特的藝術個性和思想視角。三部作品在《小說月報》連載後,引起了文學界的關註。1926老舍加入文學研究會。1929年夏,經歐亞回國。在新加坡期間,我受到日益高漲的民族解放要求的啟發,創作了反映被壓迫民族覺醒的中篇小說《小坡的生日》。1930年7月至今,在齊魯大學任教。1934年秋,受聘青島山東大學教授。這兩所大學相繼開設了文學概論、外國文學史、歐洲文學思潮、小說實踐等課程。放學後繼續從事創作。沿襲原著的藝術取向,還有《離婚》、《牛天賜傳》等小說,都充滿了生活情趣和喜劇效果。與他早期的作品相比,描寫由淺入深,幽默作家、北京人情世態的風俗畫家、民間社會的表演者和批評家的獨特藝術風格相當成熟。面對日益嚴峻的社會現實,創作出現了兩個新趨勢:壹是對國家大事的日益關註引發了寫作的靈感。比如,受侵華日軍制造的五·三慘案刺激,他寫了《大明湖》,九壹八事變使他“對國家大事失望”,於是寓言小說《貓城記》問世;第壹,更加關註城市貧民的疾苦,並以此為主要描寫對象。《月牙兒》描述的是母女倆做了兩代妓女,《我的生活》講述的是下層警察的坎坷經歷。在《駱駝祥子》中,從農村來到城市拉人力車的祥子的個人毀滅,寫下了令人痛心的社會悲劇。把城市底層的黑暗生活引入現代文學的藝術世界,是老舍的壹大成就。《駱駝祥子》是他本人和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壹部重要作品。從30年代初開始寫短篇小說,作品有《集市》、《櫻海集》、《蚌藻集》等。其中,如劉家大院、走馬上任、老字號、斷魂槍等,雍容華貴,精美完整,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抗日戰爭爆發後,於1937+01濟南失陷前夕,只身前往武漢。1938年3月,加入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任總務部主任。在八年抗戰期間,他為文藝界的團結和抗戰做出了許多貢獻。他在抗日戰爭時期創作的作品,大部分是以直接為民族解放服務為目的的。戰爭初期,他熱情倡導大眾文藝,撰寫並宣傳抗日大鼓、相聲、吊墜等小作品供藝術家演唱。後轉向直接向群眾宣傳的戲劇創作,創作了《殘霧》、《張自忠》、《至高境界》等劇本10余部,歌頌民族氣節,表彰愛國誌士,批判不利於團結抗日的社會弊端,在當時起到了積極的宣傳作用。從1944開始,我進入了小說《壹家四代》的創作,回到了熟悉的北京市民社會和我擅長的幽默諷刺藝術。小說描寫了深受傳統觀念束縛的普通人,在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的內心沖突,在苦難中產生的覺醒和掙紮,自然也有消極逃避和無恥墮落。《四世同堂》是他抗戰時期的代表作,也是抗戰時期的重要文藝成果。1946年3月,老舍應國務院邀請赴美講學。壹年期滿後,他繼續在美國生活,從事創作,並將作品翻譯成英文。

冰心(1900-1999),原名謝婉瑩,福建長樂人。她於1900年5月5日出生在福州壹個具有愛國主義和改良主義思想的海軍軍官家庭。她的父親謝參加了抗日戰爭,抗擊日本侵略者。後來,她在煙臺創辦了海軍學校,當上了校長。冰心出生僅7個月就隨家人搬到上海,4歲搬到山東煙臺,此後長期住在煙臺海邊。大海陶冶了她的性情,開闊了她的胸懷;她父親的愛國之心和強國之誌也深深影響了她幼小的心靈。壹個夏天的傍晚,冰心和爸爸壹起在沙灘上散步。沙灘上,迎著晚霞的紅光,冰心讓爸爸說說煙臺的海。這時她爸爸告訴小女兒,中國北方沿海有很多美麗的港灣,比如阿哈瓦,大連,青島,都很美,但是都被外國人占領了。“在中國都不屬於我們”“只有煙臺屬於我們!”父親的話深深地印在了年輕的冰心的腦海裏。

在煙臺,冰心開始讀書。在她最初在家學習期間,她接觸了中國古典文學。七歲時,她讀了《三國演義》和《水滸傳》。同時還看了商務印書館出版的《說不系列》,包括英國著名作家狄更斯的《余生壹塊肉》等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作品。在讀《余生壹塊肉》的時候,可憐的大衛從罵人的店主那裏跑出來,去找姑姑的時候,冰心壹邊哭,壹邊假裝是媽媽給她的小零食。

辛亥革命後,冰心隨父親回到福州。在這裏,冰心以1912考入福州女子師範學校預科,成為謝家第壹個正式入學的女生。

1913年,其父謝赴北京國民政府任水師部軍事科學主任,冰心隨父遷居北京。次年進入北滿女中,1918進入協和女子大學理科預科,希望成為壹名救死扶傷的醫生。隨著五四運動的爆發和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冰心把自己的命運與民族復興緊密地聯系在壹起。她投身於時代潮流,被選為學生會文件,於是加入了北京市婦聯宣傳股。在愛國學生運動的鼓動下,她在1919年8月的《晨報》上發表了她的第壹篇散文《二十壹聽證會的感想》和第壹部小說《兩個家庭》。後者首次使用筆名“冰心”。因為工作直接涉及重大社會問題,很快就會產生影響。冰心說,是五四的壹聲驚雷“震撼”了她寫作。後來又寫了《當妳孤獨無助又貧窮》、《投奔鄉村》、《秋雨欲來風滿樓》等“問題小說”,突出了封建家庭對人性的摧殘、新世界兩代人的激烈沖突和軍閥給人民帶來的痛苦。當時協和女子大學並入燕京大學,冰心作為青年學生加入了著名的文學研究會。打著“為了生活”的旗號,她的創作源源不斷地流出,出版了引起評論界關註的小說《超人》和詩歌《群星》《春水》,引起了社會文壇的反響,並由此推動了新詩初期的“短詩”寫作潮流。1923,冰心以優異的成績獲得韋爾斯利女子大學獎學金。留學前後,她開始以《致壹個小小的讀者》為總標題發表壹系列通訊散文,成為中國兒童文學的奠基石。二十出頭的冰心已經在中國文壇小有名氣。

冰心在傑克遜總統去美國的遊輪上認識了吳文藻。冰心在波士頓韋爾斯利女子大學研究所攻讀文學學位,吳文藻在達特茅斯學院攻讀社會學。通過相互通信,他們逐漸加深了了解。1925年夏天,冰心和吳文藻去康奈爾大學學習法語,在美麗的校園和安靜的環境中,兩人相愛了。65438年至0926年,冰心以文學碩士學位回國,而吳文藻則繼續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攻讀社會學博士學位。回國後,冰心先後在燕京大學、北平女子文理學院和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任教。1929年6月5日,從學校回來的冰心和吳文藻在燕京大學林湖軒結婚,司徒雷登主持了他們的婚禮。

結婚後,冰心繼續創作。她的作品由衷地贊美了母愛、童心和自然,同時也反映了她對社會不平等和不同階層生活的細致觀察。她純粹而意味深長的文筆也透露出壹點諷刺。小說代表作有1931的《芬》和1933的《姑娘》,散文佳作有1931的《南歸——母親在天之靈》。1932年,北新書店出版了《冰心全集》三卷本(小說壹卷,散文壹卷,詩歌壹卷),這是中國現代文學的第壹部全集。65438年到0936年,冰心和老公吳文藻去了壹年歐美。他們廣泛地訪問了日本、美國、法國、英國、意大利、德國、蘇聯等地。在英國,冰心與意識流現代主義小說的先驅作家伍爾夫進行了對話。他們壹邊喝下午茶,壹邊談論文學和中國。

65438年至0938年,吳文藻、冰心在抗戰的烽火中帶著孩子離開北平,經上海、香港,前往大後方雲南昆明。冰心到呈貢簡易師範學校免費支教,和全民族壹起體驗戰爭帶來的艱辛和困苦。1940年,她移居重慶,成為國民參政會委員。不久後,他加入中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熱心從事文化救亡活動,撰寫了《關於女性》、《再寄青年讀者》等頗有影響的散文篇章。抗戰勝利後,她隨丈夫、社會學家吳文藻從1946+01赴日。她在日本東方學會和東京大學文學系講學,後被東京大學聘為首位外籍女教授,講授“中國新文學”課程。冰心、吳文藻留日期間,在復雜的條件下團結和影響海外知識分子,積極從事愛國和平進步活動。作為壹名忠誠的愛國知識分子,冰心繼承了中國知識分子的優良傳統。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對光明的追求永遠不會停止。抗日戰爭時期,她與周恩來有過接觸,並應其要求在進步刊物上發表了壹篇文章。周恩來邀請她去延安參觀。雖然她沒能成功,但他們的心是相通的。解放戰爭時期,冰心拒絕參加“全國代表大會”的選舉,支持親屬去解放區。新中國成立之初,她旅居日本,心系祖國,堅決支持吳文藻擺脫國民黨集團的正義之舉。

在建國新形勢的鼓舞下,吳文藻和冰心冒著生命危險,沖破重重阻礙,於1951回到祖國。從此定居北京。周恩來總理親切接見了吳文藻和冰心,對他們的愛國行為給予了肯定和鼓勵。冰心感受到了新中國歡快的人心,把精力投入到祖國的各項文化事業和國際交流活動中。在此期間,她訪問了印度、緬甸、瑞士、日本、埃及、羅馬、英國、蘇聯等國家,傳播世界各國人民之間的友誼。同時,她發表了大量作品,歌頌祖國和人民的新生活。她說,“我們這裏沒有冬天”“我們醒來是春天”。她勤於翻譯,出版了許多譯本。她寫的大量散文和小說被收錄為《小橘燈》、《櫻花頌》、《摘穗小獎》等。,眾所周知,廣為流傳。

文革開始後,冰心被打擊,家人被抄,進了“牛棚”。在烈日下,他受到了造反派的批評。1970年初,已經70歲的冰心被送到湖北鹹寧的五七幹校進行勞動改造。直到1971年美國總統尼克松即將訪華,冰心和吳文藻才回到北京,接受黨和政府交給的翻譯任務。此時,她與吳文藻、費孝通等人壹起完成了《世界史大綱》和《世界史》的翻譯工作。在這個國家的經濟建設和政治生活極度不正常的情況下,冰心和她的人民壹樣,陷入了困境和思考。在十年“文革”動亂中,盡管受到不公正的對待,但她坦然面對壹切,堅信真理必勝。她始終關註社會主義祖國的進步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她曾在《世紀印象》壹文中寫道:“90年來,我熱愛祖國和人民的心永遠堅如磐石。”實踐證明,冰心是黨患難與共的好朋友。

中國生產者黨十壹屆三中全會後,祖國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冰心迎來了奇跡般的第二次創作高潮。她不知道自己在變老,始終保持著不斷思考、永遠進取、無私奉獻的高尚品質。1980年6月,冰心先是腦血栓,後骨折。疾病無法讓她放下筆。她說,“生命始於八十歲”。她當年發表的短篇小說《空巢》獲得了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隨後創作了《壹切都是上品……》等名作還有《遠方的和尚》。在散文方面,除了《給青年讀者的三封信》之外,他還陸續創作了《如我所想》、《我的自傳》、《關於男人》、《傅堅雜記》四個系列的文章。其數量之多,內容之豐富,寫作風格之獨特,使她的文學成就達到了壹個新的高度,成為她晚年的壹道壯麗的風景線。九十年代末發表的《我的請求》、《我的感謝》和《致壹位讀者的信》,都用正直、坦率、熱切的語言說出了真心話,表現了她對祖國和人民的深深熱愛。她先後為家鄉的小學、國家希望工程、中國農村婦女教育發展基金、安徽等災區人民捐款10多萬元。她熱情響應巴金建立中國現代文學館的倡議,捐贈了大量的書籍、手稿、字畫,並率先創辦了冰心圖書館。冰心作為人民的外交使者,頻繁出訪,足跡遍布世界各地,把中國的文學文化和中國人民的友好感情帶到了世界的每壹個角落。她為國家統壹和促進與世界各國人民的友好交流做出了傑出貢獻。她是我國愛國知識分子的光輝榜樣。

冰心,世紀的當代人,壹生緊跟世紀的變遷,寫作了75年。她是新文學運動的元老。她的創作歷程展示了從五四文學革命到新時期文學的中國現當代文學發展的偉大軌跡。她創造了多種冰心文學風格,進行了紮實的文學現代化實踐。她是中國第壹代兒童文學作家,中國現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詩人、翻譯家。她的譯作,如黎巴嫩紀伯倫的《先知》、《沙子與泡沫》、印度泰戈爾的《吉大利亞》、《園丁集》以及多種戲劇,都被公認為優秀的文學譯作,並被黎巴嫩總統以1995授予國家雪松勛章。她的文學影響力超越國界,作品被翻譯成外文,受到國內外讀者的贊賞。

魯迅於1882年9月25日出生於紹興都昌芳口壹個封建士大夫家庭。7歲開悟,12歲入三潭印月學習。他勤奮好學,知識淵博,善於記憶,喜歡在放學後閱讀野史筆記和民間文學書籍。他對繪畫藝術產生了興趣,打下了堅實的文化基礎。他不囿於四書五經,而是多方尋找課外讀物,努力掌握歷史文化知識。

紹興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尤其是很多越南和中國先賢的道德文章,對魯迅的思想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和作用。魯迅少年時,祖父因科舉案入獄,父親去世,家財從此壹落千丈。魯迅從壹個封建士大夫家庭的長子變成了壹個破落的孩子。家庭遭遇壹系列重大變故,使少年魯迅飽嘗冷暖世態炎涼,看清了“世態炎涼”的真面目,認識到了封建社會的腐朽沒落。魯迅的母親魯瑞是壹個農民的女兒,她有著高尚的品格,對魯迅有很大的影響。

1898年春天,魯迅離開家鄉,滿懷人生新希望,考入南京江南水師學堂。次年,不滿學校的“烏煙瘴氣”,改到江南盧氏書院附屬礦冶學堂。他廣泛接觸西方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閱讀《時代》和《進化論》,深受改革思潮和進化論的影響,初步形成了“未來勝於過去,少年勝於老年人”的社會發展觀。

1902年,魯迅以優異成績畢業,被政府派往日本留學。他先進入東京的弘文學院學習日語,然後進入仙臺醫學院學習醫學。深受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浪潮的影響,積極投身反清革命洪流。放學後,我立下了“我以血薦軒轅”的誓言。1906面對事實,魯迅感受到了國內同胞的軟弱,認識到了改變國民性的重要性。他毅然棄醫從軍,在人生的道路上邁出了決定性的壹步,選擇了文藝,用筆作為自己救國救民的戰鬥武器。他參與了文學雜誌《新生》的籌備工作,並撰寫了《人類的歷史》、《科學史的教學》、《文化偏離論》、《摩羅詩論》等重要的早期論文。魯迅認為,中國的嚴重問題在於人,而不在於物;它在於精神,而不在於物質;在於人格,而不在於“人”;“立國”首先要“立人”,而“立人”的關鍵在於人格的覺醒和精神的振奮。

辛亥革命前夕,魯迅回到了祖國。先在杭州浙江師範學校任教,任化學、生理學教師,後回到家鄉紹興,任紹興附中督學、博物學教師,山匯初級師範學校督學(校長)。他壹方面教書育人,另壹方面積極參加辛亥革命。他在家鄉領導麝月文學團體,並支持創辦《越多日報》。1912年初,魯迅受教育總長蔡元培之邀,到南京臨時政府教育部工作。不久後,他隨教育部調至北京,任社會教育司第壹科長。同時,先後受聘於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北京女子師範大學等部分高校擔任兼職講師。

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後,魯迅深受鼓舞。他和當時的許多先進知識分子如李大釗、陳獨秀等壹起寫文章、辦雜誌,揭開了中國五四運動的序幕。他站在反帝反封建的最前沿,積極倡導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猛烈抨擊幾千年來的舊文化、舊思想、舊道德。1918年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壹部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小說通過象征性的藝術手法,無情地揭露了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的吃人本質,強烈地控訴了封建禮教和宗法制度的罪惡。此後,魯迅以完全不妥協的姿態創作了《孔乙己》、《藥》、《阿q正傳》等多部小說和大量雜文、雜文、評論,從而成為五四運動的先驅和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

1926年夏,魯迅離開北洋軍閥占領的北京,南下廈門,在廈門大學中國文學系任教授,並兼任國學院教授。1927年初,魯迅遷居當時的革命中心廣州,任中山大學中文系系主任。同時擔任教務主任,從事教育和文學創作,從事新的戰鬥。同年4月,發生反革命政變,魯迅經受住了血雨腥風的考驗。他因營救學生無果而辭職。面對血的教訓,魯迅早年形成的社會發展觀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他對自己的思想進行了嚴厲的剖析,糾正了過去只相信進化論的“偏見”。從此,他的思想發展進入了壹個全新的起點。

20世紀20年代中期,參與創辦《芒園周刊》、《語絲周刊》和最後壹個著名的文學社團。1927年初加入廣州中山大學,任文學系主任兼教務主任。1927年8月,成為廈門大學教授。

1927 10月,魯迅到達上海,從此定居,專心從事革命文學運動。1928年,與郁達夫共同創辦《劉犇》雜誌。193O年,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他是創始人之壹和主要領導人。先後主編《萌芽》、《哨兵》、《十條街》、《翻譯》等重要文學期刊。他參加並領導了許多革命社團,如中國左翼作家聯盟、中國自由運動聯盟和中國民權保護聯盟。他主編《哨兵》、《奔跑》、《萌芽月刊》等多種刊物,團結領導革命進步的文藝工作者,與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國民黨政府及其皇室文人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他堅持頑強戰鬥,寫了幾百篇散文。這些雜文,如匕首,似擲槍,在反文化“圍剿”中做出了特殊貢獻。他與* * *生產者保持密切聯系,堅定支持中國* * *生產者的抗日民族統壹戰線政策。他自稱“火賊”,致力於中外文化交流,倡導新木刻運動。他關心和培養年輕人,為青年作家的成長付出了很多心血。

1936 10 6月19日,魯迅在上海新村的寓所中去世,享年55歲。

魯迅寫過壹首詩《自嘲》,其中有兩句是“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這是他壹生的真實寫照。

魯迅壹生寫了800多萬字的翻譯,他的《吶喊》、《仿徨》、《野草》、《晨花》、《晚拾》等多部作品壹版再版,被譯成英、俄、德、法、日、世界語等多種文字,享譽世界。魯迅全集是他留給中國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的寶貴精神財富。

魯迅作品

喊(短篇小說集)1923,新潮社。

《中國小說史略》(第壹卷)1923-1924,新潮社。

熱風(隨筆)1925,北新

流浪(短篇小說集)1926,北新

蓋華紀(隨筆)1926,北新

《蓋華紀續編(隨筆)》1927,北新。

墳墓(論文,隨筆)1927,未名社。

野草(散文詩選集)t927。北新

朝花夕拾(散文集)1928,未知社會。

剛集(隨筆)1928,北新

三閑集(隨筆)1932,北新

《兩顆心》(散文集)1932,何忠書店。

魯迅選集1933,天馬

與松井合著的《兩地之書》(書信集),1933,廣清書店。

偽自由圖書(隨筆)1933,廣清書店。

《魯迅雜感文選》,瞿秋白主編,1933,廣清出版社。

《南方口音與北方集會》(文集)1934,文同出版社。

1934,何忠書店的藏品。

準譚(隨筆)1934,書店。

集外,楊繼雲主編,魯迅修訂,1935,人民圖書公司。

關於外語(論文)1935,天馬

新故事(小說收藏)1936,文生。

花邊文學(隨筆)1936,蓮花書店。

切傑閣隨筆(隨筆)1936,三賢書店。

夜筆記(隨筆,後編為《齊潔婷隨筆》結尾)1937,文森特。

《頡頏亭隨筆二首》(隨筆)1937,三賢書店。

結尾切街亭隨筆(隨筆)1937,三賢書店。

《魯迅書信集》(影印)許廣平主編,1937,三賢書店。

魯迅全集(1-20卷,包括著作、譯著、古籍)1938,魯迅全集出版社。

文集外集(綜合集)1938,魯迅全集出版社。

中國文學史大綱(文學史)1941,魯迅全集出版社。

《魯迅全集》補編,湯濤編,1946,上海出版公司。

《魯迅書信集》,許廣平主編,1946,魯迅全集出版社。

魯迅日記(影印)1951,上海出版公司;打印,1959,人文

魯迅選集1952,開明。

魯迅小說1952,人文

《魯迅全集》補編,湯濤編,1952,上海出版公司。

吳遠侃《魯迅書信補》,1952,上海出版公司。

魯迅全集(卷1-lO)1956-1958,人文

魯迅作品選。(1-2卷)1956-1958,中青

中國小說的歷史變遷(文學史)1958,三聯。

魯迅選集(第壹卷)1959,人文

魯迅書信(致日本友人增田)1972,人民日報。

《魯迅詩詞》1976,文物;1981,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魯迅書信集(壹卷二卷1381書信除兩地之書)1976,人文。

魯迅佚文1976,解放軍報。

魯迅書信(致曹靖華)1976,上海人。

魯迅全集手稿(8封信和6本日記)1978-1980,文物。

魯迅給許廣平的信1980,河北人。

魯迅全集(卷1-16)1981,人文

魯迅全集第壹卷(熱風在墳前吶喊)

魯迅全集第二卷(流浪野草晚采花新故事)

魯迅全集第三卷(蓋華紀蓋華紀是續集)

魯迅全集第4卷(三閑兩心集南北)

魯迅全集第5卷(偽自由書準浪漫談花邊文學)

《魯迅全集》第六卷(兼及《亭集小品文引論》和《亭集小品文二集》和《亭集小品文終稿》)

魯迅全集第7卷(節選自各集)

魯迅全集第八卷(集補)

魯迅年譜

1881年壹歲。

八月初三(公歷9月25日),出生於浙江紹興東長房口。本姓周明庶人,字蔡羽,小名張壽。

1886年六歲。

當年入學,我背的是舒祖昱天先生的《劍略》。

他五六歲的時候,各宗教黨派都叫他“胡楊偉”。以小巧靈活著稱。

1888年八歲。

11月,姐姐10月去世。當她病重時,她的丈夫在房間的角落裏抽泣。母親夫人問她為什麽,回答說:“是給她的。”

大年初壹,我們家長輩聚在壹起推排九,父親伯夷也和顏在壹起。先生默默旁觀,從伯威農先生的詢問中,道:“妳想贏誰?”王先生馬上對他說:“願大家都贏。”

1892年十二歲。

第壹個月,我去了三潭映月,向壽吳京先生取經。

在學校裏,我喜歡閑時畫畫,喜歡收藏畫卷,但對《二十四孝圖》中的“老賴招待親戚”和“郭巨埋孩子”很反感。我老公姓陸,安橋頭,家住壹戶。他年輕的時候經常跟丈母娘去,在農村接觸大自然,影響很大。《社戲》裏描寫的人,都是安橋頭周圍的風景,十壹二歲的時候。我家搬到皇甫莊和小高埠。

十二月三十日,我的曾祖母戴太君去世,享年七十九歲。

1893年十三歲

三月,祖父介紹傅紅、丁友,從北京歸來。

秋天,解福公因事入獄,父親伯龔毅病重,財運下降,多年去優質店、藥店。

1896年十六歲

九月初六,父親伯夷去世,時年三十七歲。父親去世後,家裏越來越困難。

1898年18歲

3月,赴南京,考入江南水師學堂。

1899年十九歲

第壹個月,我換到了江南盧氏學校附屬的路礦學校。沒有復習功課,但每次考試都名列前茅。放學後,我需要看新翻譯的書,尤其是好的小說,有時還會去騎馬。

1901年我二十壹歲。

12月,我從鐵道與礦業學校畢業。

1902年二十二歲。

2月,江南都督署派他去日本留學,進入東京弘文公學。放學後喜歡看哲學和文學方面的書,特別關註人性和?

茅盾

現代作家和社會活動家。原名沈德鴻,字閆冰、茅盾、朱軒、方筆、芷菁、溥澧、邢天等。都是他常用的筆名。

1896 7月4日出生於浙江桐鄉縣烏鎮。他的父親沈永熙是晚清的壹位學者。他精通中醫。他是壹位思想開放的改革家,非常重視新學。除了聲、光、化學、電學、數學等自然科學外,他還喜歡傳播具有進步思想的社會科學著作。我的母親,陳愛珠,是壹個文科,有遠見,性格堅強的女人。茅盾10歲喪父。童年時,他接受了母親傳授的文史地理知識。茅盾說,“我的啟蒙老師是我的母親”。

茅盾的啟蒙教育開始得更早。小學之前在家裏和私塾學過。8歲進入烏鎮立誌小學,後轉入知才高級小學,成為學校第壹屆學生。在這裏,他不僅閱讀了語文、修養、算術方面的教材,還對繪畫產生了興趣。當時在普通保守主義者眼裏,孩子是被禁止看小說等“閑書”的,但茅盾得到了知情家長的允許。《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聊齋誌異》《儒林外史》都是他此時最愛看的書。從茅盾從小學時代的隨筆可以看出,當時他表現出憂國憂民、強身祛邪的思想。

茅盾的中學時代是在浙江的三所中學度過的。1909考入浙江省湖州市第三中學,191秋季轉入嘉興中學。不久,辛亥革命爆發,茅盾熱烈歡迎革命,成為革命的義務宣傳員。在學校,茅盾和幾個同學對壹個不受歡迎的教務主管發起攻擊,被學校開除。於是轉學到杭州安定中學讀書,在那裏畢業。在中學生活中,雖然有些老師給茅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積極的引導,但整個學習氛圍是陳舊的。“書不讀秦漢以下,駢文才是正宗文章,詩詞要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