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頭北回歸線標誌塔位於廣東省汕頭市金平區鮀蓮街道雞籠山南麓。該塔於壹九八六年六月二十日竣工,東與臺灣嘉義壹碑,西與從化、封開兩塔連成壹線,標誌精確經緯度為:東經116°35′8.78″, 北緯23°26′32.49″。1994年11月被汕頭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被定為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塔的上部是壹個直徑5米的空心地球模型,球體是鋼筋混凝土結構,球面鑲嵌黃、藍、白等各種顏色的玻璃馬賽克,使中國版圖十分顯眼,海陸分明,球心垂直貫穿壹直徑40厘米長5米的不銹無縫鋼管,可仰窺藍天。塔的下半部四面以“北”字型的鋼筋混凝土柱為依托,鑲上磨光的漢白玉石片。塔基是二層圓型平臺,直徑分別為17.2米和26米,平臺鋪上花崗巖石板,並從東向西用黑色大理石鋪設壹道黑線象征著北回歸線。平臺圍欄高壹米,塔位占地面積200多平方米。標誌塔設計新穎,造型獨特,把地理科學和視覺形象有機地結合起來。當夏至正午,立竿不見影;管窺睹驕陽,天象奇現,任由究探。
在觀賞臺的東西方向上,標誌北回歸線的黑色石板帶兩邊種植溫、熱兩帶植物。當我們兩腳跨踏此石板帶時,就置身於北溫帶與熱帶之間,似乎能感受到大地的轉動,有壹身跨越兩帶的神秘感。 “北標窺日”,就是“夏至”觀日的真實寫照。每年夏至(6月22日正午),觀日者十分踴躍,都爭相競睹這壹年壹度的“立竿不見影”的奇觀,親身感受這春夏交替的時刻。
北回歸線標誌塔周圍種植了很多樹木花草,鋪設了登山道路,在山巔還建起了“誇父亭”和“鄧林亭”(取《山海經》神話命名),路旁石壁上刻了很多登山旅遊者的詩詞。登上鄧林亭可以西望牛田洋寬闊的水面,東看古火山雞籠山。
“誇父亭”和“鄧林亭”取名與太陽有關,古籍《山海經》有壹則動人神話傳說:誇父就是大男子漢的意思。古時幹旱,他要征服太陽,追趕太陽,滿身淌汗,熱渴難忍,飲盡黃河渭水還不止渴,要去飲大海的水,未到,就在路上口渴而死。誇父丟棄的手杖,插在地上,即成茂密的鄧林。鄧林就是桃林。汕頭北回歸線標誌塔地處我們這個海濱城市,造“誇父亭”等景致和《山海經》中的誇父追日的神話故事非常吻合。 北標窺日:指位於汕頭大學北5公裏的北回歸線標誌塔,建於雞籠山腰,高13.6米,底寬30米。以“北”字形狀支架支撐壹個直徑5米的地球儀。每年夏至日,當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時,可看到陽光從地球儀中間的小孔,映在地面上的圓影,幾分鐘後事過境遷。自此日光逐漸南遷。地面上將無形的北回歸線畫為有形。妳可以腳跨回歸線,壹腳在溫帶,壹腳在亞熱帶。附近還有誇父亭等供人們休憩。站在山顛可以西望牛田洋,東瞅雞籠山的圓錐形的火山地貌。 位處亞歐大陸東南端的北回歸線地區,因受海風的影響而降水豐沛,形成了蒼翠欲滴的熱帶季雨林和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出現了與整個回歸荒漠帶截然相反的景觀。汕頭北回歸線標誌塔即在此特殊景觀的最東端而有其重要的環境科學研究上的意義。 汕頭市北回歸線標誌塔的選址,恪守如下原則:①學性原則;②不占(少占)用農田原則;③交通方便的原則;④與其他旅遊景點相呼應原則;⑤美學原則;⑥傳統習慣等其他原則。 汕頭北回歸線標誌塔的建築特色:天壇式的塔基,“北”字型的塔身結構上安置壹巨大的地球模型,地球模型中心有壹為方便觀測夏至日直射陽光而讓陽光透過的管道,稱“窺陽孔”。 汕頭北回歸線標誌塔的緯度位置,經準確測量在公元1990年1月1日為 23°26′32.48″N,利,同時的北回歸線理論值為23°26′26.13″N,考慮到北回歸線是壹條不斷移動的線,這壹誤差是正常的。
說起汕頭北回歸線標誌塔,本地市民幾乎無人不曉。這座有兩個“北”字型水泥支柱的標誌塔位處G206國道旁,如果從汕頭大學駕車出發,大約10分鐘即可到達。1985年,汕頭北回歸線標誌塔正式動工興建,壹年後主體工程竣工,1988年被汕頭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更成為汕頭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科普旅遊景區。多年來,吸引著無數市民及海內外遊客前來觀賞。
闊別多年,近日記者再次來到這裏,由於正值工作日,標誌塔周邊幾乎沒有遊客身影,偶爾只有當地的居民來此散步。在標誌塔附近開設小賣部的林姐告訴記者,平時前來參觀標誌塔的市民及遊客不多,到了周末就有不少人專程驅車過來。在走訪過程中,記者註意到汕頭北回歸線標誌塔周邊的配套設施較簡陋,但不時可見施工人員在修整周邊公***設施。原來,因受道路修建等因素影響,這個標誌塔長期處於停電停水狀態,公廁無法使用,給前來參觀的市民及遊客帶來不便。近來市文廣新局組織施工人員到場,完善標誌塔配套的公廁、管理間、標誌牌、樓梯扶手、水電配套等設施,務求更好服務市民及遊客。
據了解,汕頭北回歸線標誌塔高13.6米,底寬30米,由基座、支柱和地球模型三部分組成。在即將到來的6月22日夏至日,當正午12點時,太陽有壹瞬的時間直射北回歸線,市民可看到陽光從地球模型中間的小孔穿過,垂直照在地面上,這正是“立竿不見影”的天文現象。 在我國的10座北回歸線標誌塔中,廣東從化的北回歸線標誌塔總高30.25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北回歸 線標誌建築。
該塔位於從化市太平場油麻埔村三甲子坡地上,是目前世界上南北回歸線上高度最高、規模最大的壹座標誌塔。該塔占地面積28畝,主體部分為混凝土花崗石混砌結構,基礎部分為壇式,地板石的排列采取道教的八卦形式。塔身連塔基***30.4米,塔身高23.5米,為直立火箭型。塔底呈球面狀,正中鋪花崗石,刻成半球輪廓,以直徑4厘米黃銅柱嵌入中心點,並沿東西方向鑲嵌粗銅條,以表示北回歸線由此點分別向地球的東、西方向延伸。塔頂為不銹鋼筒托著的直徑120米的空心圓孔,供太陽直射校驗。每年夏至日正午(12時26分),太陽就會直射球中圓孔,把光點投影到塔底球面銅柱點上,此時人立於塔下則無身影。
此塔1985年12月17日竣工,1986年夏至日揭幕。廣州市政府立石紀事,表明此地為熱帶和北溫帶分界線。現已建成北回歸線標誌塔公園,成為教學觀摩點和旅遊景點。 桂平北回歸線標誌塔坐落在距離廣西桂平市區8公裏的石咀鎮小汶村附近,南梧二級公路旁邊的集科普、文化和遊樂於壹體的桂平北回歸線公園內。它是繼臺灣的嘉義、花蓮,廣東的汕頭、從江、封開和雲南的墨江之後興建,是屬全國第七座北回歸線標誌塔,廣西第壹座北回歸線標誌塔。
這座標誌塔由跨度26米,高度17.2米的拱型建築托著壹個直徑6米狀似地球形象的圓球為主體。每年夏至日正午,太陽光會通過該圓球中心的壹個直徑16厘米的窺陽孔,直射到在標誌下地面上用花崗巖石塊鋪設而成的廣西地圖的桂平市位置上,成為神奇壯觀的“立竿無影”現象。 位於廣西南寧武鳴縣大明山頂,這座北回歸線標誌鐵塔塔不大,但意義不小,它建在大明山這個天然的標誌園內。大明山最高峰龍頭山海拔為1760米,大明山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約六萬多公頃,北回歸線正好穿過大明山中部,大明山是全世界最大的北回歸線標誌園。
北回歸線從大明山林區正中間穿過,在太空中鳥瞰地球,人們會驚異地發現,同在地球北回歸線地區,綿延不斷的茫茫沙漠,形成灰黃色的荒漠帶。在這荒蕪幹旱的地帶上尚有幾塊綠色的斑塊,大明山猶如壹塊綠色的寶石鑲嵌在這壹地帶上,被人們稱為北回歸線上的“綠色明珠”。 北回歸線橫過臺灣的澎湖、嘉義、南投、花蓮四縣,臺灣就在島的東、西兩面各立碑誌,西標誌碑就是嘉義北回歸線標誌碑,東標誌碑則建在花蓮縣,而花蓮縣的北回歸線標誌碑有兩座,較早的壹座建在瑞穗鄉舞鶴村,還有壹座就是靜浦北回歸線標誌塔。
嘉義的北回歸線標誌碑建於1908年,即清光緒三十四年,是我國最早建立的北回歸線標誌碑。
靜浦北回歸線標誌塔位於花蓮縣豐濱鄉靜浦村的北回歸線標誌塔,東臨太平洋,圓柱形,燈塔狀,壹柱擎天,頗為壯觀。標誌塔的南北兩面,上刻“北回歸線”字樣,圓柱中間有縱向狹長細縫,北回歸線正從這裏通過。每年夏至(6月22日左右)這壹天正午11時54分,太陽光從上面垂直照射,在這壹剎那,就能看到“立竿不見影”的天文現象。也正是從這壹瞬開始,北半球進入夏季。當妳兩腳跨踏塔底中央的石板時,就是壹腳在熱帶,另壹腳則在亞熱帶(北溫帶),別有壹番地理上的感受。 北回歸線貫穿南澳島。宜人的氣候賦予了海島獨特的氣質,優雅、溫婉而又不失神秘,而青澳灣更是得天獨厚,北回歸線從此穿過。這裏有新月形海灣,金黃沙灘綿延海邊,海天壹色。北回歸線標誌塔就建在這裏——北緯23°26′38.45″,東經117°07′50.89″。她的出現,讓這個海灣更具魅力。
近日,記者來到青澳灣,提前探訪了這個矗立在南中國的海上之“門”。工地上,工人們正頂著烈日施工。自然之門位於青澳灣廣場上。青澳灣廣場占地33畝,長約225米,自西向東,景點依次是前廣場、如茵綠坪和主景點北回歸線標誌塔。目前,廣場和標誌塔的工程正同時推進。標誌塔兩邊門柱和空中懸臂的主體結構已基本完成建設,球體還在制作中。標誌塔的平臺已經完工,正在進行外飾建設。整個廣場將力爭在今年國慶前完成建設。屆時,在移步換景之間,大海、沙灘、廣場和青山壹脈相連,互相呼應,讓人流連忘返。
總設計師鄭少文告訴記者,自然之門的設計融合了天文現象和常識。建成後,在不同的角度,標誌塔就會顯示出不同的氣勢,在不同的光影下,也將產生不同的藝術效果。自然之門的設計獨具匠心,球體半徑3.21米,對應春分日3月21;懸臂長6.22米,對應夏至日6月22日;門柱間距9.23米,對應秋分日9月23日;從底座到球體高12.22米,則對應冬至日12月22日。由於自然之門位處海邊,材料運用上也充分考慮了海水鹹、海風強等客觀因素,主體石柱的幹掛零件均采用抗腐蝕的不銹鋼。
青澳灣廣場建設項目經理方立向記者介紹,建設標誌塔最大的難度在於球體的固定。記者看到,整個球體的外型類似於載人航天飛機的返回艙。球體內,各個支撐架均勻的撐開,這就保證了球體的均勻和穩固。球體中間直徑的位置有壹個中空的軸,這個軸就是夏至日時太陽光將穿過的地方。正在制作球體的工人們都非常認真,他們拿著尺和筆,壹邊量,壹邊畫,壹邊記,壹絲不茍。除此之外,標誌塔的抗風和防腐蝕也至關重要。方立表示,目前,標誌塔承受12級臺風吹襲沒有問題,所采用的材質也有極強的防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