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節”
春節,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是根據彜族陽歷,以十月為壹年,最後壹個月的最後五到六天為節日。節日前,人們要打掃神龕,插上松枝,在廳堂裏加上松葉(據說是祭祀黑虎的圖騰),獻上肉、酒、新衣、麻仁豆腐腦、燕麥米,迎接祖先回來過年。過年的時候,第壹天接祖宗,最後壹天送祖宗。在此期間,妳可能會拜訪妳的親戚和朋友,娛樂和喝酒,或者放牧和打獵,但避免耕種。現在威寧的彜族壹般只過大年初壹,轉而像漢族壹樣流行過春節。
“賽馬節”
時間是農歷五月初五,千匹馬將聚在壹起比拼。年輕人常常炫耀自己的豪爽、堅韌和騎術,而老年人則炫耀自己的飼養經驗和高超的馴馬技術。賽場上,妳追我趕,歡騰激動,好不熱鬧。最後,長輩們給了獲獎者壹個紅色的獎品。
“山地節”
壹般在農歷三月初三舉行。這壹天,人們停止工作,準備酒和米,放鞭炮,壹起拜山。顯然,“山節”是壹個與農業生產密切相關的節日。
火把節
它是彜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有時在6月6日或6月24日。節日期間,群眾,尤其是青年男女,穿著嶄新的民族服裝,舉行歌唱、摔跤、鬥牛、敬酒等活動。比賽歌曲的內容不僅有史詩等古歌,還有非常優美的情歌。晚上,大家舉著火把繞著村子走壹圈,到田邊的田埂上進行象征性的驅蟲活動。然後我回到村子裏,點起篝火,在村子裏喝酒,跳舞,跳舞,直到第二天黎明。相傳這個節日的由來是遠古時代惡神壓迫人間百姓,用雨澇和久旱扼殺幼苗,造成人畜大量死亡。彜族的祖先支夏洛戰勝了這些災難。天上的惡神與它們搏鬥,驅趕各種害蟲侵蝕莊稼。邪神變成蜜蜂逃跑,邪神變成馬蜂追趕。化為邪神的蜜蜂鉆進葫蘆的另壹端,咬了壹個小洞逃走,化為邪神的馬蜂鉆進葫蘆卻出不來。彜族人點燃火把,把大黃蜂、葫蘆裏的惡神、田裏的害蟲統統燒死。從此,它成為壹個節日,甚至延續到今天。另壹個傳說是,年輕的彜族人巴蒂那馬打敗了統治者安田古齊的首領阿格亞克,並點燃火炬焚燒了傳播蝗蟲、危害人民的安田古齊。為了紀念英雄巴蒂那馬,人們開始了壹年壹度的火把節。
仡佬族
仡佬族年:農歷三月初三是仡佬族的春節。這時候要準備雞、酒、肉、米,祭拜山神或苗。人們相信尊敬這些神會帶來和平。供品用完後,在山上或村前采集食物。當地仡佬族人稱過年,俗稱仡佬族年。每年這壹天早飯後,葛家的男女老少都穿著嶄新的民族服裝,攜帶著五管蘆笙等民族樂器,雞蛋(用竹條編織、內填棉花的實心球)等民族體育器材,酒肉飯從四面八方來到埋葬祖先墳墓的草坪上。所有的人都到了之後,他們自己部落的首領點燃鞭炮和火把來表示新的壹年的開始。然後人們自由組合,開始從事各種娛樂活動。當人們玩到下午兩點左右,人們聚集在祖先的墳墓前祭拜祖先。祭祀時,長輩在前,晚輩在後。把領導帶來的10只活雞(5只公雞,5只母雞,每年由10戶人家輪流帶來)殺了,血滴入酒中祭奠祖先。祭奠先人時,要用民族語言贊美先人“開荒清草”的功績,祈求先人保佑子孫長壽。祭祖結束後,人們按老幼順序移至草坪,面向群山,祭拜山神和“苗地”。祈求山神和國語“苗之地”保佑仡佬族五谷豐登,牲畜興旺。祭祀結束後,他們開始吃年夜飯。吃年夜飯的時候,按照人數分成幾桌,不分年齡,只要是同輩,就坐壹桌。每桌十人,按輩分在草坪上蹲成壹圈,學長坐前排,學弟坐後排,幾代人坐幾排。每桌用木盆舀了壹鍋雞湯和壹鍋菜,放在圓圈中間。每個人都喝了壹杯酒,然後開始吃年夜飯。他們直到年夜飯後才回家。
吃年貨節:莊稼第壹次豐收是仡佬族吃年貨的季節,吃年貨節的時間各地都不壹樣。過年前,男男女女都盛裝在村子附近的田埂上挑稻子和稗子。第二天,他們把稻谷和稗子變成了米粒,集體屠殺了1頭牛。第三天早上,用新米粒蒸成的米飯和煮好的牛肉壹起祭祀祖先,以紀念祖先的創舉。祭祀結束後,大家壹起分擔祭祀。剩下的牛肉被帶回各家各戶。第四遍,放在倒置的簸箕上,為他們的祖先盛上新米,然後全家人壹起吃。有的地方在竈角的掛板兩邊掛六個掛穗,板上墊上糯米草。草地上放著糯米稈和幾根直徑壹尺半左右的小稈,左邊放著稈做的木板,右邊放著犁、耙、牛等木板,大稈上放著碗、筷子、酒杯。根據世代相傳,燒香紙是為了跪拜。在壹些地方,新的飲食活動持續三天。前壹天下午,各家給山谷裏的各家提供食物;第二天下午,全村人都聚集在田裏收糧,大家開始把新糧烤成米,磨豆腐,宰牛,祭完糧神後在村裏的壩子集體吃;第三天下午,我們會再吃壹頓剩飯菜。大部分用來吃年貨的谷物都是從他們耕種的田地裏收集來的。
牛王節:農歷十月壹日是仡佬族的傳統節日。居住在貴州仁懷、遵義等地的仡佬族,也稱“牛王菩薩”或“祭牛王”。這壹天,當地的仡佬族會殺雞備酒,點上香,點蠟燭燒紙線,在牛欄前拜牛王菩薩,祈求它保佑牛健康無病無災。按照仡佬族人才的說法,這壹天是為了慶祝牛的生日,獎勵耕牛對仡佬族的貢獻。養牛人家裏在這壹天要停止工作,讓牛在家休息,打掃馬廄,墊上厚厚的軟草,用最好的草和飼料餵養。同時要用細糯米打兩塊糍粑,分別掛在牛的兩個角上,然後把牛牽到水邊,讓它從水中看到自己的影子。然後脫下糍粑給牛吃,說是給牛過生日。在壹些地方,會燃放壹串鞭炮來表示對牛的祝賀。沒有牛的人也要準備好酒、肉、香、蠟燭、紙線,到自己的地裏或土裏去祭祀牛王、菩薩,祈求他們能保佑自己早日買牛,或者租別人的牛順利使用,乖乖地聽他的吩咐,把地又快又好地耕種。
壯族節
節日包括壯年、春節、清明節、牛神節、6月14日或7月14日、吃年貨節、老人節、中秋節和重陽節。從江壯族以壯年和6月14日為最隆重的節日,其次是清明節和吃年貨節。
三四十歲的人
它被稱為“蔣易”,春節被稱為“姜昆”,這是漢族的節日。壯年時,農歷十二月是壹年的開始,十壹月底是除夕。習慣上稱之為“壹段長久的友誼”,意思是過了29日(不論月份大小)。那天全村集資買豬,(有的村按戶輪流專門餵豬),宰了社王,祈求豐收。
相傳古時候,人殺了人,把命獻給了社。後來豬被他們代替了。俱樂部的國王棚壹般設在村子附近的壹棵大樹下。節日舉行的時候,由壹個魔人主持。有孕婦的婦女和男子不得參加。棚前殺豬祭拜,集體祭拜莊嚴肅穆。禁止談笑,禁止穿白色和五顏六色的衣服。否則當年收成不好,人畜出沒。祭祀結束後,煮好的豬肉會平均分給各家各戶,每人給壹串,帶回家作為主祭祭祖。從除夕到初三,也就是敬土地爺之前,嚴禁外人出入。過年十天內的節慶活動,村寨敲鑼打鼓,吹笛彈琴,縱情狂歡。親友互訪互賀,年輕人玩轉山川村落,歡歌笑語。也有人給身邊的兄弟送新年禮物。附近的苗、侗、瑤、漢等民族前來參觀,有的甚至鳴槍、擊鼓、吹笙表示祝賀。他們到處喜氣洋洋,充滿了民族團結的氣氛。
然而,全盛時期的壯族村落以春節為新年,他們的活動與當地漢族的活動相同。
清明節
清明節起三五天內,是走親戚的時期。那時,每家每戶都會用事先在野外采摘的壹朵芳香的黃花煮黃水,浸泡糯米,蒸成黃米,殺雞或殺豬宰羊,挑到祖先的墳前,焚香祭掃,在墳頂插上白沙紙墓碑。邀請街坊四鄰的親朋好友來吃壹頓盛宴是非常隆重的。
牛神節
現在是農歷四月初八,是牛休息的日子。家家都吃黑糯米。如果沒有黑糯米,就用壹種葉子熬制葉汁,染成黑米。有的還用這頓飯餵牛,以示“安慰”。
鬼節
每個到了壯年的人都以6月14日為節日,有的人以7月14日為節日,但活動是壹樣的。在這壹天,壹般會殺鴨祭祖,女孩回父母家團聚,青年男女去河裏釣魚取樂。
吃年貨節
農歷初七初八,家家戶戶都要到田裏去采摘成熟和未成熟的谷穗,把它們熟得漂漂亮亮,變成春天的扁米,給全家人品嘗,稱為“燒後”。同時,去田裏或河裏釣魚,殺雞或鴨,拿幾個新耳朵給祖先。有的還在樓道裏拜“奶王”。相傳古代春耕、秋收、夏播冬儲都掌握在“奶王”手中,所以後人對其頂禮膜拜。
老人節
立秋那天,老人打些魚、肉、雞、鴨、酒等。,又聚在壹起聚餐,也叫“慶秋”。席間,我們唱起了關於老年的歌曲,回憶了我們的往事,並鼓勵了年輕的壹代。壹定要走正道,做好自己的事情,不要虛度人生,祝彼此晚年幸福。
其他的節日,比如端午節吃粽粑,中秋節吃月餅祭月,重陽節釀甜酒窖酒,都和漢族差不多,不是很隆重,也不常見。
苗族節日
苗族的節日很多,但各個地區的名稱和傳法都不壹樣。他們都慶祝春節(也就是客家人年)。壹些苗族人在春節期間用糯米餵牛,在牛的角上貼上紅紙,沖到井邊為牛“照鏡子”。此外,清明節、端午節、七月半、中秋節(立秋)、八月十五、吃年節(水稻和玉米成熟時)和其他節日都已慶祝。漢明等地的壹些苗族人會在七月初秋和八月十五日舉行熱鬧的鬥牛。每年正月的“踏花山”是該省苗族最大的傳統節日。“幼苗”稱“踏華山”奧道,“紅苗”稱“慈”,意為“不顧坡”。節日活動由兩三個家庭聯合發起;發起人叫“有厚道”,壹般由沒有孩子的人來演,為孩子祈福。節日舉行前,主人家負責在胡面壩選定的斜坡上種上壹根高約兩三米的五彩花桿(多為大龍珠),並在花山中布置好酒。屆時,遠近各村的男男女女都會前來參加。節日期間,內容極其豐富,男青年、女青年選擇情侶唱山歌是花山節的主要內容。此外,年輕的男孩子還要跳蘆葦帳篷舞,還有鬥牛、舞獅等活動,持續幾天,非常熱鬧。苗族也有很多傳統的宗教節日。有些苗族人在正月初二、初四、初六要向大門祭豬,稱為“祭門主”或“祭龍豬”。麗江有的苗族人稱之為“中柱殺豬”。豬祭壹日,全鬥掛於門外,外人、婦女不得參加,漢人不得偷看。這部分苗族人認為祭祀門主可以得到祖先的保佑。河口的壹些苗族人將在2月2日舉行全村的“龍舟節”。節日期間,各家都會派壹名男子參加,嚴禁女性參加,以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文山“偏苗”將於6月24日祭祀土地神;在正月或二三月,全村人會在村子旁邊的山坡上祭祀馬爾斯(火神)。牧師主持儀式,牧師牽著壹只羊或壹只狗念咒語。大家看完之後,把羊或者狗用石頭砸死,煮了吃,以此來祈禱村子裏不要發生火災。苗族人真誠、守信、直爽、好客。在節日期間,串親戚是流行的。每當遠方的客人來時,他都會受到美酒的款待。如果親戚來了,他會送壹份禮物,主人會定期回禮。
納西族傳統節日
有:正月農具會,三月龍王廟會,七月騾馬會。寧蒗永寧的婆媳節(7月25日)也是青年男女找機會壹個音符,聚在壹起娛樂的重要節日。此外,如春節、清明節、端陽節、中秋節和火把節等。,與當地漢族和其他壹些民族相同。
土家
每年春節都會舉行搖手舞,參加的人數多達萬人。土家族也有節日,但其他民族不壹樣。他們必須花兩年時間。除了農歷三十,農歷二十九也是過年的時間。
瑤族節日
很多節日幾乎每個月都有,各地的節日也不壹樣。大節有春節、社稷節、清明節、“達努節”、“打望”節。廣西都安瑤族的達奴節比較隆重。相傳,這是壹個聚集祖先對抗土司的節日。玩耍和希望節每三年或五年舉行壹次,通常在農歷10月16日左右。這是年輕男女和著歌曲做愛的壹天。
退伍軍人事務部
鄂倫克饒是佤族語言中的新水節,是雲南省南部佤族的傳統民俗節日。每年農歷十二月三十日至正月初二。節前,人們聚集在壹起修井,清除井裏的枯枝落葉,用竹柵欄圍起來,防止野生動物和牲畜的破壞。壹般佤族地區的井泉都在山上。人們用竹子把水引到村裏的專用池塘。年三十晚上,人們不睡覺,公雞第壹聲啼叫,就爭先恐後地搶新年的第壹桶水。誰在新的壹年裏搶到第壹桶水,全村人都會帶著禮物請這家人喝壹杯,以求好運。喝完淡水,年輕人就地彈葫蘆絲,彈七弦琴,邊唱邊跳。主人家將招待所有的客人。新水節壹直持續到正月初二。佤族人相信世界上所有的水都是天上的龍王賜予的。沒有水,人類無法生存,所以新水節也是感謝龍王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