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何為“互聯網+非遺” 大有可為?

何為“互聯網+非遺” 大有可為?

9月15日,由中央網信辦、文化部主辦的“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型網絡傳播活動啟動儀式在京舉行。在近半個月時間裏,來自近百家新聞媒體的200多名編輯記者,分赴貴州、山西、福建、湖北等省份,通過親身體驗、實地采訪,感受中華民族旺盛的文化創造力和生命力。

當下“互聯網+”風潮正當其時,非物質文化遺產也越來越受社會關註,“互聯網+非遺”自然也成為頗具吸引力的話題。“互聯網+”顛覆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的傳承、傳播方式,使得中華優秀文化在互聯網中找到了更好的表達形式。

同時,互聯網技術的不斷進步給文化創新提供了無限可能性和持久動力,成為非遺傳承發展的“助推器”。相關學者及研究人員,也將網絡傳播、非遺以及文化納入到“三位壹體”的文化建設層面,使非遺這種最具有民族記憶的傳承與文化,有更為明確的發展方向與未來。

因此,不論從國家的文化戰略還是國家未來發展的大趨勢來看,非遺依托網絡傳播,將大有可為。

“互聯網+非遺”前景美好,整體處於上升趨勢,但發展之路切忌急功近利,放任自流,導致競爭失序、監管失控、利益失衡、標準失範、文化失真,最終變成爛尾工程。

“互聯網+非遺”既要跟進互聯網思維,也要堅守文化價值底線,如果僅僅是為了追逐新潮,沈迷炫技,而忽視了文化內容的生產,則無異於“買櫝還珠”,陷入互聯網潮流與非遺傳統兩頭踩空的窘境。

文化是國家軟實力的核心要素,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文化的根基。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此次“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型網絡傳播活動,就能夠通過融通多媒體資源充分展現“非遺”之美,借助網絡元素激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機與活力,讓收藏在禁宮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裏的文字都活起來,濃郁炎黃兒女文化自信、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