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淩遲處死的起源簡史

淩遲處死的起源簡史

“淩遲”二字最早出現在《遼史·刑法誌》,指名為壹種肉刑的名目。這個名詞非常神秘,無疑的是漢人文字和草原民族契丹語的結合。

我們可以在前幾個朝代找到幾乎相同的名詞,不過第壹個字最常出現為阜字旁的“陵”;“陵”的意思為土丘;“遲”字則不能解讀為現代漢語的“遲到”,而是“逐漸鋪平”或“刮平”的動詞。具體而言,“陵遲”可以指為逐漸鋪平或刮平土丘,意即壹座墳堆,宗族的集體冢。不過,有些朝代的史篇記載具有象征意義:“陵”,斜坡或運河沿岸土堤,代表制度、律法,所有國體的劃定界限;“遲”,代表界限的下沈與崩塌。所以“淩遲”意味著衰落的起始,此時必須采取有效措施,以防制度的崩塌。因此,這個名詞和刑罰系統沒有直接關聯,壹直到遼代才用來指稱壹種肉刑。寫法上有些差異(人們發現有寫作“持”,而非“遲”),冰字旁的“淩”變得比阜字旁的“陵”常用。《宋史》中還同時采用兩種寫法,

不過從元朝開始,只能找到第二種寫法,也就是冰字旁的“淩”,而且永遠只作為刑的解釋。古代的寫法只有在古籍出現,後來的人不再采用。從此“淩遲”只是肉刑的名字,少數博學多聞的人才會記起它從前的意義。

事情的經過究竟如何?非常肯定地,它原本是契丹語的壹種名詞,發音非常接近漢字的“淩遲”,它是契丹遼代政權下所使用的壹種肉刑,可能是利用小刀切割被縛的犯人。幾經考量之後,這個名詞就固定用來指稱遼代統治中國所施行的此種肉刑。

對於研究刑罰系統改革的中國學者而言,這種刑罰具有蠻族的血性,它的名詞晦澀難懂,雖然不屬於為“五刑”系統,但非常明確的具有漢人的字詞。然而,將人縛在木樁上刮殺、切割,不僅是蠻族地區或異國朝代的處決,淩遲手段愈來愈頻繁、系統化、蕭規曹隨,宋朝傳至元朝,明朝承續後,又傳至清朝。這幾個朝代的中國,如同草原民族建立的王朝壹樣,繼續將之傳承下去。施行各類淩遲之翹首,首推對抗蒙古大汗、後來成為明太祖的朱元璋,他頒布《大誥》,已以“淩遲”之刑懲罰各式犯罪,特別是官吏的貪汙,甚至無論財物數字如何微小。 漢朝以後,中國古代謹慎定義律法的刑罰規範。壹個好的王朝必須盡力抑制死刑的數量,必須廢除最殘酷的肉刑。因此,隋朝為他們的權力制定了“五刑”:笞、杖、徒、流、死。唐朝也采行這項系統,後來的幾代亦相繼跟隨,唐朝的刑罰有明顯減輕。如果有司為了逼供而施以折磨,那麽絞刑或斬首的死刑,便不能理解為,使被告遭受痛楚--745年的唐朝甚至考慮廢除死刑!自安史之亂起,戰亂頻仍,因此經常施行極刑,當時進入壹段難以解密的時期:理論上,隋朝與唐朝仍舊施行五刑的系統;實際上,從法典來看,則規定了許多更殘酷的做法。

宋朝“淩遲”刑的持續擴張,但同樣地王權拒絕更改刑律,因此《宋刑統》仍然不見“淩遲”的名目。首先,它是遵循人類宗教的犧牲教義,用以對抗流血叛亂的緊急措施。宋真宗詔令禁止大臣楊守珍支解叛亂者。宋神宗時,王安石變法爆發黨派之爭,除了淩遲,腰斬也成為當時經常使用的刑罰。馬端臨在《文獻通考》指出,大臣用這些刑罰嚇阻想要謀取皇位的官吏。南宋時期,淩遲的刑罰愈來愈多,但也有官吏反對,例如陸遊的陳情奏表,我在後文仍有描述。我認為:用於懲治叛國罪中的叛變、***謀,仍屬有限,這是可能的情況。元朝也正式將“淩遲”明定為刑法的壹種死刑。其次的重點是,他們將它視為蠻族對漢人宣揚威權的工具,然而我們也可以看到,元朝法律和南宋末年壹樣,將淩遲予以合法化。元朝初年,淩遲不再成為暴動鎮壓、危險宗派的壹種極端手段,而成為特殊犯罪的常見刑罰。淩遲,從宋朝編入法典壹直到1905年清朝廢除為止,主要用來懲罰三大類的犯罪:

謀逆君主之罪:重大暴動、叛國、謀取皇位。

倫常之罪:子女謀害父母、弟幼謀害兄長,妻子謀害丈夫、奴仆謀害主人。

兇殘與不人道之罪:活生生斬斷他人四肢(施以巫術);殺害同壹家族三人以上;組織幫派以制造恐怖。

第壹類和第三類僅是將古代的肢解之刑予以合法化,附帶壹提,相當接近歐洲的犯罪懲罰:在法國,謀害君主之罪,處以四馬分屍的極刑,幫派首領須遭受輪刑;在英國,他們采用裂體之刑,和中國壹樣,在大庭廣眾之下公開行刑、支解,壹直實行到十八世紀為止。

中國人有加重刑罰的特質。

首先,第壹個特質是君權與父權的同義化。尊親屬如同他們王國中的皇帝壹般,是受到保護的,妻妾、子女、仆人是臣民,有***謀權位的傾向。在西方,弒親罪會受到嚴厲的懲罰,但是還不到懲罰謀害君主之罪的程度。唯有中國人,將獨創的方法發揚光大,以平親屬之間的叛亂。

第二項特質是“淩遲”的宣判株連三族,亦即所有父系與母系的尊親屬!甚且,有更荒謬之處,叛亂大都個人所為,但宣判時卻視為家族之罪。盡管只有朱元璋有意推行這項法則,大力清除公職官員;但是不要忘了,他的兒子永樂曾屠殺忠於前任建文帝的方孝孺,以及株連他的家族超過八百人。後來,“三族”法不再是株連尊親屬的死罪,而改為放逐。清朝的時候,只有成年的兒子會被放逐,時間長短不定。清朝延續明朝的法律,不過刑罰有減輕,包括第壹大類的謀逆君主之罪。因此,文字獄案件經常判處淩遲刑罰,不過任何罪犯都不至於如戴名世等人,真正地遭受支解之刑,他們所犯之罪可以改為斬首或賜死。相反地,其他倫常之罪、兇殘與不人道之罪等兩大類犯罪,尤其是強盜罪,則會處以淩遲之刑,壹直施行到清朝末年刑法改革廢除為止。 依據歷史記載,在明清期間,判處淩遲處死的女犯在行刑當日會被剝光全身衣褲,將其乳房,生殖器和肛門予以公開展示後,她們的陰戶和肛門會被插在木驢囚車的活動木橛上遊街示眾,稱之”騎木驢”。遊街結束之後,才將女犯人押到刑場淩遲處死。

淩遲女犯的方式雖隨年代和地域不同而略有差異,但壹般由所謂“十八刀法”衍生而來。“十八刀法”即—第壹刀剜舌,第二、三刀用牛耳尖刀剜去兩顆乳頭,第四、五刀將犯人的兩只乳房齊根切下,第六、七刀割去兩片大陰唇,第八至十刀挖去兩半小陰唇和陰核(蒂),第十壹刀將女犯的子宮取出,其中第六至十壹刀這壹系列切除女犯生殖器的部份另稱為“幽閉”,正是王明德所言“淩遲者,其法乃寸而磔之,必至體無余臠,然後為之割其勢,女則幽其閉,出其臟腑,以畢其命,支分節解,菹其骨而後已。裏面”幽其閉”所指。接著第十二刀和十三刀以尖刺刺入女人的屁股肉,造成其臀動脈大量失血,第十四刀到第十七刀用大斧銼斷女犯的四肢,最後壹刀刺心,確定女犯斷氣後,淩遲的程序才告結束。

在淩遲完畢後,女犯的頭顱,雙乳,大小陰唇和子宮依例會被展放在刑場的木臺上示眾,在隔壹段期間後才允許家屬或相關人收殮,沒有家屬或親友前來認殮的,則會由官府予以焚屍揚灰。

根據清代中葉的地方縣誌記載,十八世紀華北地區對壹名出軌並謀殺親夫的二十四歲少婦曹氏的完整處決程序如下,可以藉此大至壹窺女犯人受淩遲刑的情況:

壹、 辰時正,曹氏被剝光全身衣褲,獄卒為她驗明身分後由穩婆為之稍事梳洗,並將她的長發梳成受刑女犯人標準款式的大圓髻盤在頭上,最後反剪雙手於腰際背後,兩腳腳踝銬上腳鐐,防止抵抗或逃脫。

二、 辰時二刻,赤身裸體的曹氏捆縛妥當,長跪於壹架平板囚車上被押出牢門,先行於城西的法場示眾壹個時辰。

三、 巳時二刻,祭祀受害親夫的香壇設立,犯婦曹氏被帶至壇上,在家屬及圍觀眾人面前由衙役以毛竹板抽打臀部,作為儆效和懲戒。

四、 巳時半,曹氏被拖上木驢,遊遍城內主要街巷作為處刑前的遊街。

午時三刻,犯婦曹氏正式被處以十八刀淩遲極刑。

正史上年輕女犯人被判處淩遲者通常為犯下諸如謀殺親夫公婆多人,謀逆,謀刺主上等,而女犯被處刑的方式與地點也取決於身分的貴賤。貴族婦女或高等妃嬪即使被判處淩遲,通常也不會在大庭廣眾下遊街示眾後將其裸身處死,而是在宮闈之中隔絕執行。

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壹次以淩遲集體處決女犯人,發生在明世宗嘉靖二十壹年的壬寅宮變之後,***有十八名女犯被淩遲處死,皆為企圖謀刺明世宗的年輕妃嬪和宮人。

其中被認為是首謀的王寧嬪與宮女楊金英、楊蓮香、蘇川藥、姚淑翠、邢翠蓮、劉妙蓮、關梅香、黃秀蓮、黃玉蓮、尹翠香、王槐香、張金蓮、徐秋花、張春景、鄧金香、陳菊花***十七人,於公開遊街淩辱後磔於西市,受牽連的曹端妃則因品秩較高,在嚴加拷掠鞠訊後亦被淩遲處死於宮內。 中國古代各種殘酷的刑罰中,最慘無人道的莫過於淩遲。淩遲,原來寫作“陵遲”,本意指山丘的緩延的斜坡。荀子說:“三尺之岸,而虛車不能登也。百仞之山,任負車登焉。何則?陵遲故也。”意思是指,三尺高的陡坎,車子便拉不上去,但百仞高的大山因為有平緩的斜坡,車子可以壹直拉到山頂。後世將陵遲用作刑罰的名稱,僅取它的緩慢之義,即是說以很慢的速度把人處死。而要體現這種“慢”的意圖,就是壹刀壹刀地割人身上的肉,直到差不多把肉割盡,才剖腹斷首,使犯人畢命。所以,淩遲也叫臠割、剮、寸磔等,所謂“千刀萬剮”指的就是淩遲。

這種把活人零刀割死的作法早就有了。宋後廢帝劉昱曾親手將人臠割。北齊文宣帝高洋也常常用臠割的手段來殺人。唐中期安史之亂時,顏杲卿抗擊安祿山兵敗被俘,與袁履謙等人同時被零割。但將淩遲作為正式的刑罰,人們大多認為始於五代。陸遊說:“五季多故,以常法為不足,於是始於法外特置淩遲壹條。肌肉已盡,而氣息未絕,肝心聯絡,而視聽猶存。”但在五代時,已有人意識到淩遲之刑過於殘酷,主張廢棄不用,如後晉開運三年(946),竇儼奏稱死刑宜只保留斬、絞二種,而“以短刀臠割人肌膚者”,應當禁止。後晉出帝石重貴準奏,不再使用淩遲之刑。

北宋開國之初,力糾五代弊政,仍然禁止淩遲之刑。宋太祖時頒行的《刑統》,規定重罪應使用斬或絞,沒有淩遲。宋真宗時,內宦楊守珍巡察陜西,督捕盜賊,捕獲賊首數人,他請示朝廷,擬將他們陵遲處死,用以懲戒兇惡的人。真宗下詔,命令將俘虜轉送有司衙門依法論處,不準使用淩遲。到了神宗熙寧、元豐年間,才正式將淩遲列為死刑之壹。《通考·刑制考》說:“淩遲之法,昭陵(宋仁宗陵號)以前,雖兇強殺人之盜,亦未嘗輕用,熙豐間詔獄繁興,口語狂悖者,皆遭此刑。”如熙寧八年(1075),沂州百姓朱唐告越州余姚縣主簿謀反,李逢在被捕後受審時,供詞中又牽連了秀州團練使世居和醫官劉育等,朝廷詔令有司審理此案,結果,李逢、劉育和河中府觀察推官徐革都被淩遲處死。到了南宋,《慶元條法事例》更明確地把淩遲和斬、絞同列為死刑名目,這樣的規定壹直延續到明清。

淩遲在宋代通稱為剮。景德年間,禦史臺曾審問殺人賊犯,定案之後,知雜王隨請“臠剮之”。“剮”字原作“咼”即“骨”字去了“月”(肉),其形狀也像人的頭顱骨。《說文解字》解釋說,其以為“剔人肉,置其骨”,這正是零刀割人的意思。“剮”又作“卨”,明朱國幀《通幢小品》卷十八“字義字起”壹節雲:“貞元中,宣武兵變,執城將卨之”。並註解說,卨,即“剮”字也。可見,“剮”的含義早已明了,只是到了宋代它成了淩遲的代名詞而更加為人所熟知而已。這種情形,也常見於小說中的描寫。《水滸傳》第二十七回寫教唆潘金蓮害死武大郎的王婆被東平府尹陳文昭判為“擬合淩遲處死”,之後寫道:

大牢裏取出王婆,當廳聽命。讀了朝廷明降,寫了犯由牌,畫了供狀,便把這婆子推上木驢,四道長釘,三條綁索,東平府尹判了壹個“剮!”字,擁出長街,兩聲破鼓響,壹棒碎鑼鳴,犯由前引,混棍後催,兩把尖刀舉,壹朵紙花搖,帶去東平府市心裏,吃了壹剮。

由於宋代使用淩遲之刑較為常見,所以民間在對仇人進行報仇雪恨時,也仿照作為官刑的淩遲把人臠割至死。《水遊傳》中也有這樣的情節,請看第四十壹回中李逵割黃文炳的壹段描寫:

(李逵)說:“今日妳要快死,老爺卻要妳慢死!”便把尖刀先從腿上割起,揀好的就當面炭火上炙來下酒。割壹塊,炙壹塊。無片時,割了黃文炳,李逵方把刀割開胸膛,取出心肝,把來與眾頭領做醒酒湯。

以上所引用《水滸傳》中的兩段文字,可以看出宋代淩遲在執行時的大致情形,這和《宋史·刑法誌》中所說的“淩遲者,先斷其肢體,乃抉其吭”的做法是基本壹致的。

元代法律規定的死刑有斬首而無絞刑,對那些惡逆大罪又規定可以淩遲處死。元代淩遲執行時的情形與宋代相似,如元雜劇《感天動地竇娥冤》中,竇娥的父親竇天章復審冤案,宣判說:張驢兒“毒殺親爺,奸占寡婦,合擬淩遲,押赴市曹中,釘上木驢,剮壹百二十刀處死。”這和《水滸傳》中王婆被淩遲的做法壹樣,都必須釘上木驢。這木驢大概是壹個木架子,可以把犯人固定在上面,以便在零割的時候該犯人不能亂動,它和古代那種“勾結奸夫害本夫”的女犯受的“騎木驢”的刑罰不是壹回事(參見本書《雜刑》)。雜劇《竇娥冤》比《水滸傳》更明確地指出了應割的刀數。試想,把人割壹百二十刀才致命,其殘忍的程度不能不叫人不寒而栗。

明代法律也明確規定淩遲為死刑之壹。《大明律·刑律》載:“謀反大逆:凡謀反,謂謀危社稷;大逆,謂謀毀宗廟、山陵及宮闕。但***謀者,不分首從,皆淩遲處死。”淩遲之刑的設立,反映了封建專制政治的殘酷,統治者為了鎮壓人民的反抗和各種犯上作亂的行為,不惜采用壹切毒辣手段。明代各朝中,凡是捕獲農民起義的首領及其他叛逆者,都用淩遲之刑將他們處死。如萬歷三十四年(1606),劉天敘等謀反,兵敗被擒,為首的七人被磔死。這裏的“磔”即是淩遲。嘉靖二十壹年(1542),宮婢楊金英等人謀害明世宗未遂,事發被捕,楊金英、楊蓮香等十六名宮女不分首謀和協從,壹律淩遲處死,並且銼屍梟首。萬歷七年(1579)五月,禮部侍郎董傳策被府中的奴仆殺死,有司將兇手捕獲,下獄審理,第二年把他們全都“剮於市”。

明朝壹個太監犯了謀反罪,皇帝欽定3600刀,儈子手有嚴格的規定,壹刀不能多,壹道不能少,必須在第3600刀才能死去,而且要把所有的肉割掉,因為有內臟,人並不會立刻死去。3600刀後,要求出現壹副完美的人體骨架。

實際上,明代的淩遲之刑並不僅僅施用於謀反大逆,有時對罪行情節較輕的犯人也加以淩遲。明初朱元璋親自編定的《大誥》就記有不少這樣的案例。如金吾後衛知事靳謙讓妻子擊鼓鳴冤,經審訊所訴不實,便判決靳謙犯了誹謗朝廷的罪,將他淩遲處死。崇德縣民李付壹任本縣裏甲時,因擾民而被人告發,縣官傳訊,他不予理采,公差王某前去拘捕他,他設計請王某飲酒,當王某喝醉時,李付壹將王某綁縛起來,聲稱王某騙吃騙喝。李付壹的行為雖然實屬無賴,但還不至於構成死罪,結果他以誣誑罪被淩遲處死。又有北平道禦史柯哲與都禦史詹微有隙,於是何哲聯合另外兩名禦史任輝、齊肅及四川道禦史魏卓等***十八人壹同捏造事實,陷害詹微。當時明太祖朱元璋正信任詹微,因而授意有司將何哲等人治罪,結果何、任、齊、魏四人被判為淩遲示眾。像上面三例這樣不該淩遲而被淩遲的案子還有壹些,朱元道用刑峻酷,從這些事實就可以看出來。

元代執行淩遲,把犯人零割壹百二十刀,已是夠駭人聽聞的了,明代執行淩遲時零割的刀數更遠遠超過前代。明世有兩次著名的淩遲處死案例,刀數有明確的記載,壹是正德年間的宦官劉瑾,壹是崇禎時進士鄭鄤。鄧之誠《骨董續記》卷二“寸磔”條雲:“世俗言明代寸磔之刑,劉瑾四千二百刀,鄭鄤三千六百刀。李慈銘日記亦言之。”這裏記劉瑾被剮的刀數可能是誤傳,實際上劉瑾被剮三千三百五十七刀。這樣大的數目,實在驚人。民間婦女罵人時常說“妳這個挨千刀的”,看來古代淩遲時將人割千刀以上並非虛詞。

先說劉瑾。正德五年(1510),劉瑾以謀反罪被判死刑,聖旨特批,將他“淩遲三日”,然後還要銼屍梟首。執行時的情景,當時參與監刑的張文麟有詳細的記述:

是日,予同年陜西司主事胡遠該監斬,錯愕,告於上述劉先生璟曰:“我如何當得?”劉回言:“我叫本科幫妳。”予因應之。過官寓早飯,即呼本吏隨該司掌印正郎至西角頭,劉瑾已開刀矣。淩遲刀數,例該三千三百五十七刀,每十刀壹歇,壹吆喝。頭壹日例該先剮三百五十七刀,如大指甲片,在胸膛左右起。初動刀,則有血流寸許,再動刀則無血矣。人言犯人受驚,血俱入小腹小腿肚,剮畢開膛,則血從此出,想應是矣。至晚,押瑾順天府宛平縣寄監,釋縛,瑾尚食粥兩碗。反賊乃如此。次日押至東角頭。先日,瑾就刑,頗言內事,以麻核桃塞口,數十刀,氣絕。時方日升,在彼與同監斬禦史具本奏奉聖旨,劉瑾淩遲數足,銼屍,免梟首。受害之家,爭取其肉以祭死者。銼屍,當胸壹大斧,胸去數丈。逆賊之報亦慘矣。

劉瑾把持朝政時,殘害忠良,作惡多端,他落得如此下場固然使人解恨,但從他受刑的過程來看,淩遲這種刑罰不能不說它確實慘無人道。

再看鄭鄤。若說劉瑾被淩遲是罪有應得,而鄭鄤受如此酷刑卻使人感到惋惜。鄭鄤是常州橫林人,天啟二年(1622)進士及第,他的文才與聲望曾名噪壹時。崇禎初年,由於朝廷內部黨派之爭引起政治糾紛,鄭鄤也被卷了進去,他被人告發說犯有“杖母”和“奸妹”兩項大逆不道的罪款,罪後由崇禎皇帝朱由檢親自批示,予以淩遲處死。

關於鄭鄤壹案的詳細背景與是非曲直,這裏不作具體考述,我們只講他受刑的大致經過。崇禎十二年(1639)八月二十六日黎明,聖旨下達讓當日執行,有司官員立即下令傳齊有關人役;押解犯人前往西市。當時的西市在北京皇城西側甘石橋下四牌樓(後世簡稱西四牌樓,即今北京西四),處決死囚常在這裏進行。按平常的慣例,斬首在西牌樓下,淩遲在東牌樓下,所以,那天早晨就有壹夥人役在東牌樓旁邊搭起壹座棚子,裏面供監斬官等人在此就座,棚子前面豎起壹根上邊有分叉的粗木桿。不壹會,行刑的劊子手們也提前來到,他們每人帶壹只小筐,筐裏放著鐵鉤和利刃。劊子手們取出鐵鉤利刃等,放在砂石上磨得非常鋒利。辰、巳時分,監斬官帶校尉、人役等押著鄭鄤來到刑場。鄭鄤被暫時停放在南牌樓下,他坐在壹只大籮筐裏,沒有戴頭巾也沒有穿鞋襪,正在向壹名書童絮絮不休地屬咐家中後事。這時,圍觀的群眾人山人海,把周圍的道路、空場堵得水泄不通,附近的房頂上都爬滿了人。有位吏役說,西城察院的官長還未到,必須稍停片刻,正說著,那位官長由隨從前呼後擁,分開密集的人群向這裏來了。就位之後,他高聲宣讀聖旨,由於周圍人聲嘈雜,他都念些什麽,人們聽不清楚,只聽他最後的壹句是:“照律應剮三千六百刀。”劊子手齊聲附和,聲如雷震,圍觀的群眾莫不心驚膽顫,兩腿發抖。只聽得三聲炮響,之後開始行刑。人群更加騷動起來,爬在房上的人有的站起身,伸長脖子,想看看劊子手怎樣剮人。但由於近處的人圍得密不透風,稍遠壹些就看不見行刑的場面。過了好大壹會兒,只見那有分叉的粗木桿上垂了壹條繩子,有人在木桿後面拉動繩子,繩子的另壹端便吊起壹件東西,鮮血淋漓,原來是人的肺和肝,壹直吊到木桿最高處。這說明犯人的肉已被割盡,開始剖腹取五臟了。又過了壹會,木桿上的繩子放下來,卸下肝肺,又吊起壹顆人頭,這說明鄭鄤已被砍了腦袋,懸掛示眾。接著,又把鄭鄤的軀體也掛了起來,使他的胸貼著木桿,背朝著眾人,大家看見他背上的肌肉被割成壹條壹縷的,卻沒有割掉,千百條密麻叢集,就像刺猬似的。這時,淩遲之刑宣告結束,有兩名校尉手舞紅旗,騎著快馬同東飛馳,他們是去宮中把剮的刀數向皇帝報告。後來,有劊子手把鄭鄤的屍體取下,把他身上的肉壹條條的出售,據說人們買這些人肉是作為配制瘡疥藥的原料。

清代仍有淩遲之刑。統治者對農民起義的首領壹旦捕獲,總是要淩遲處死。如太平天國北伐軍失敗,將領林鳳翔、李開芳等八人被俘,都押解到北京淩遲示眾。撚軍首領張洛行、賴文光兵敗被俘,也受了淩遲之刑。太平天國的著名領袖石達開在大渡河兵敗,向四川總督駱秉章投誠,但沒有受到寬大處理,清廷傳旨將石達開不必押送北京,在四川就地處決,駱秉章這個鎮壓農民起義的劊子手竟殘忍地對石達開等使用了淩遲之刑。那是同治二年(1862)六月二十五日,駱秉章率領清兵把石達開和宰輔曾仕和、中丞黃再忠等綁赴刑場。石、曾二人分別被面對面縛在兩個十字木椿上。執行淩遲時,劊子手先對曾仕和割第壹刀,曾仕和受疼不過,慘叫狂呼,石達開斥責他說:“為什麽不能忍受此須臾時間?”曾仕和這才緊咬牙關,不再叫喊。石達開受刑時,被割壹百多刀,他從始至終默然無聲。石達開的凜然正氣和堅強意誌使清軍官兵感到震驚,四川布政使劉蓉說他“梟桀堅強之氣溢於顏面,而詞句不亢不卑,不作搖尾乞憐語。……臨刑之際,神色怡然,實醜類之最悍者。”

淩遲之刑壹直延續到清末。戊戌變法後,清廷受內外各種矛盾的沖擊,不得不順應潮流對傳統的弊政作些改革。光緒三十壹年(1905)修訂法律大臣沈家本奏請刪除淩遲等重刑,清廷準奏,下令將淩遲和梟首、戮屍等法“永遠刪除,俱改斬決”。從此,淩遲非人的酷刑才從法典中消失,被斬首代替了。 亞洲和中東的民族尤為偏好此刑。該刑的關鍵在於將人體零敲碎打,直至死去。

波斯帝國對於反叛者的淩遲是四等分四等分地切。古羅馬人處理女犯時先割去雙乳,對男犯則先去其生殖器。古希臘人在割肉時還要加上剔骨的程序,弄得犯人每個都像木屑填充的布娃娃。但比起中國人,其他民族都顯得粗糙。中國人將淩遲發展到登峰造極的地步,使之堪稱絕技。行刑開始時,劊子手會巧妙地壹刀剜去犯人的喉結,以免他喊叫。然後迅速地包紮出血傷口,最先動手的部位是背,每刀割下的肉必須只有指甲蓋大小。殺壹個成年人必須要施3357刀,刀刀須見血掉肉,要用大白瓷盤將其貼在上面供觀眾鑒賞,並要得到贊賞,如果犯人在規定刀數前死去,劊子手將被觀眾嗤之以鼻,並有可能丟掉飯碗。

越南的淩遲:《嘉隆律令》裏規定:將罪人逐塊割掉身上的肉,使之氣息奄奄;隨後男的割去陽物,女的鏟掉陰部;剖腹,扯出肝腸,罪人斷氣而亡。再把死人手足砍去,使之關節脫落,骨骼粉碎,直至腐爛為止。

據《人類酷刑史》上記載:日本曾有“21刀處死”。劊子手壹片片地切割受刑人的肉,最後壹刀才可致命。這是日本的淩遲。朝鮮在1894年執行過壹次淩遲,受刑人的名字叫金玉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