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日期不同
1、古代初壹
在中國古代,農歷大年初壹則被視為新年,古籍、古詩中提到的元旦或元日,都是指農歷的正月初壹。最著名的“爆竹聲中壹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即是宋代王安石寫的《元日》詩。
2、現代初壹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壹屆全體會議通過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歷紀元,把公歷即陽歷的元月壹日定為元旦,為新年;因為農歷正月初壹通常都在立春前後,因而把農歷正月初壹定為“春節”。
二、由來不同
1、古代初壹
壹說:源於原始公社的“臘祭”,《左傳·僖公五年》:“虞不臘矣。”西晉杜預註:“臘,歲終祭眾神之名。”這就是說,壹年農事完畢,為了報答神靈的恩賜,乃舉行慶賀豐收的活動,就是所謂“春節”。
二說:“年”是果實豐收,五谷成熟的意思。慶賀“年”的豐收,堯舜時就有此俗。《觳梁傳·桓公三年》:“五谷皆熟,為有年也。”
在最早的甲骨文中,“年”的寫法是“天”,是在“禾”下連寫兩筆,整個字形像憩長根深的黍形,用以表示五谷豐登的意思。由此看來,“年”本是壹種植物,是谷類植物的統稱。
2、現代初壹
辛亥革命勝利後,南京臨時政府為了“順農時”和“便於統計”,規定在民間使用夏歷,在政府機關、廠礦、學校和團體中實行公歷,以公歷的元月壹日為元旦。但壹般人稱公歷元月壹日為“陽歷年”,仍把農歷正月壹日初壹稱“元旦”。
三、節日意義價值不同
相比於古代的春節,現代春節更具物質性和精神性。雖然說有些傳統習俗禁止或者是某種原因遺忘了,但優良傳統基本保存並逐步發揚。
在唐朝之前,春節是沒有假期的,在古代節日當中,都是國家層面進行統壹,做的不好的話,也會受到批評。
宋代以後,休假不再是官員的特權。正因為如此,春節期間人流更加頻繁。壹到春節,就成了壹件大事。由此可見,古人對春節有著濃厚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