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是中國第壹個揭示自然美的思想家,他在談論人的生存問題時,大量涉及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強調人與自然之間要統壹、協調、和諧的發展。在莊子的哲學裏,自然是美的,自然中的壹切都是人所不應幹預的,莊子以平等的態度對待自然、尊重自然、?不傲倪於萬物?,承認宇宙整體和萬物均有尊嚴性,主張安時處順、隨順自然,達到了人與自然的和諧,下面我為大家整理了關於莊子的人文關懷的論文,歡迎各位哲學畢業的同學借鑒!
摘要: 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要處理好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三者之間的關系。莊子倡導?隨順自然?的人與自然和諧、?安命無為?的人與社會和諧,?虛靜恬淡?的人與自我和諧,呈現出其哲學思想獨特的人文關懷和超越的理論價值。
關鍵詞: 莊子人文關懷和諧理論價值
壹、?隨順自然?的人與自然和諧
在思維方式上,中國哲學始終奉行?天人合壹?的和諧思維模式。?天人合壹?即是主體與客體的壹致、和諧。莊子《知北遊》篇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聖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是故聖人無為,大聖不作,觀於天地之謂也?,又說?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而天下治矣?(《應帝王》),均是要求人的行為要自覺與自然保持和諧壹致。人與自然的和諧,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因為自然是人的棲身之所、精神家園,人與自然的關系是相互依存的,人作為宇宙整體的壹員離不開自然的懷抱,即是說?天?與?人?本是融合為壹的,?天?只有有了人的生存參與才成其為?天?,人也只有在?天?中才能展開其本真生存,所有人與自然是和諧統壹,?人與天壹也?(《山木》)。
莊子在《天道》中說,?夫明白於天地之德者,此之謂大本大宗,與天和者也;所以均調天下,與人和者也。與人和者,謂之人樂;與天和者,謂之天樂?,即是說當明白了天地的規律,就把握了根本和本源,而成為與自然和諧的人,用此來均平萬物、順應天下,便是跟眾人諧和的人,跟人和諧了,稱之為人樂,跟自然和諧了,就叫做天樂。可見,莊子是非常重視人與自然和諧的,為此他還進壹步提出?天與人不相勝?,即人與自然不對立的觀點,以此來呼籲人必須走上與自然統壹、和諧的道路上來,人不能主宰自然,只能?順物之情?,對待自然的態度應該是?與物為春?(《得充符》),?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傲倪於萬物?。基於此,莊子所追求的理想的美亦並不在於人類社會生活,而在自然之中,他總是以審美的態度去欣賞自然、親近自然,寄情於山水、逍遙於林下,對自然的親近與迷戀,以至物我消融、人與外物契合為壹,達到了?天人合壹?的境界。
二、?安命無為?的人與社會和諧
莊子清楚的認識到,人要在周遭世俗社會安適的生活下去,除了隨順自然,?不傲倪於萬物?,人與自然和諧外,還要掌握如何與社會各色人物相處以及怎樣融入到世俗當中去的原則和方法。在莊子看來,人生的壹切遭遇,都不可避免受客觀必然性的支配,誠如《德充符》篇說的那樣,?死生、存亡、窮達、貧富,賢與不肖,毀譽、饑渴、寒暑,是事之變,命之行也?。因此,莊子為了達到人與社會的和諧,要求人們對於人生的壹切變化、際遇都應當?安命無為?。
首先,莊子認為人生在世自有壹套處世原則和方法,人應當遵守社會規範,以此達到人與社會的和諧。壹方面,人在主觀努力都不能改變的境遇面前,要學會?虛己?, 即忘卻自己的肢體形骸,遺棄自己的聰明巧智,摒除心中的壹切私心雜念和利害得失,避免大喜大悲、憎惡與憤怒,保持內心的平靜無憂;另壹方面,莊子主張以?順物?的方式來與?他人?相處,人要在世俗社會中生存下去,免禍存身,與周遭他人、社會周旋處理好關系,要在行動和神態上與人保持壹致,不以任何外物相抵觸,不與任何事物相違背,?順物?的方法尤為重要。但要註意的是,莊子提出的?順物?,絕非是在世俗夾縫中的蠕蠕營生,而是?順人而不失己?,是壹種不失卻本性,?內直而外曲?,在精神的層面上保持高潔和人格獨立完整,渴求個性自由及全面發展的處世態度與生存方式。
其次,莊子看到世界到處是?以物易其性?(《駢拇》)的蕓蕓眾生,於是主張用?無為?方式來恢復人的自然本性。在莊子看來,作為萬物之壹的人,其生存方式、行為準則應該是?無為?,無為即是天地萬物的存在方式,?萬物職職,皆從無為殖?,也就是說要順應自然之理而不作不為。
最後,莊子要求世人對人生的壹切變化、際遇都應當?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人間世》);既然人的主觀努力不能改變這些境遇,若能安心順命、坦然處之,也就可以獲得人生命自由的解放和全面的發展。壹方面,莊子告誡人們在功、名、利、祿等方面不要去汲汲追求,?貴富顯嚴名利?就像自然界有晝夜壹樣,應該順其自然、安然處之,就能獲得人的心理安適平和,讓人生變得分外灑脫;另壹方面,他主張?安命?,要求人做到在死亡面前不動心、不動情,保持非常豁達、樂觀的心態,?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養生主》),?喜怒哀樂不入於胸次?(《田子方》),其生命就會如同筆下那條北冥鯤魚,脫胎換骨變成壹只大鵬鳥,?水擊三千裏,摶扶搖而上者九萬裏?(《逍遙遊》),浩瀚長空,體會到自由人生的?至樂?。
可見,莊子的?安命無為?強調人在世俗社會面前所必須持有壹種泰然處之、順其自然的安然態度,是從思想上讓人達到壹種自由、快樂的境地,安命方怡然輕松,無為則悠然自得;兩者互為表裏、緊密結合,成為莊子哲學人文關懷的核心坐在。
三、?虛靜恬淡?的人與自我和諧
如果說?天人合壹?的人與自然和諧與?安命無為?的人與社會和諧是對外的,那麽?虛靜恬淡?的人與自我和諧,就是對內,是人的心靈在體驗自然、社會後達到的精神和諧狀態,是莊子哲學人文關懷的最終落腳點。
莊子特別強調,要調控自我的情緒狀態,只有調適人的自我內心達到精神的和諧,才能體悟?道?,進入?至美至樂?的境界。在莊子看來,?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者,萬物之本也?(《天道》),虛靜,指的是內心世界的凝寂虛無和外在表現靜止空明的統壹,?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人間世》),即是滌除壹切欲念的虛寂之心,?不用感官和思維,做到心境虛寂,忘懷壹切,甚至不感到自己的存在?,其心理狀態便是恬淡寂寞。莊子還指出,心境安泰鎮定、修養高尚的?至人?,其心思就像是壹面鏡子,對於外物是來者即照、去者不留,散發出自然的光芒。由此可見,莊子非常註重人的內心寧靜,他主張以內心的安靜、和諧的心態來調適自身,內心虛靜空明了,就會讓人神清氣朗、胸懷開闊、窮樂無憂。
在保持了身心虛靜的基礎上,莊子繼而提出了?坐忘?。在他眼裏,?坐忘?是壹種心靈體驗,就是對世俗、功利、形骸的超越。?人的存在,是被限制、有限性的東西。人是被安放在缺乏、不安、痛苦的狀態,而常陷於矛盾之中的。美或藝術,作為從壓迫、危機中,回復人的生命力,並作為主體的'自由的需求,是非常重要的。?[3]作為現實社會的人,擺脫生理肉體的欲念,使欲念不奴役於心,不做本能欲念的奴隸,而是從欲念中解脫出來,摒棄外物的壹切幹擾,保持虛靜之心,通過內心的安寧於天地自然之美的關註中與天地自然契合無間,就能達到心靈、精神的暢然之遊,讓生命得到自由解放和全面發展。《大宗師》就描述了顏回?坐忘?的故事,說顏回先是忘了仁義,繼而又忘了禮樂,最後達到了?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天地》篇解釋?坐忘?更是說?忘乎物,忘乎天,其名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謂入於天?,其目的就在於待世以虛、為人以靜,徹底忘卻客觀的現實世界和自身的存在,使自己與道通合,故稱為?無己?、?忘己?。?無己?只是無我之形體而存我之精神以通於道,自我不存在了,自我的精神與道就合壹了,所有說做到?離形去知?就能?同於大通?,進入?道?的境界。可見,?坐忘?的方法和過程,實際上就是使自己合於道而實現自我內心平衡和諧、逍遙自由的方法和過程,實現了人與自身的和諧,也就達到了?乘物以遊心?的極致階段。在這壹階段裏,精神與存在於天地萬物之中而絕對自由的?道?合壹,就可以與?道?壹起無往而不至,在無窮的宇宙裏任意馳騁、盡情往來,在?遊心於物之初?的情境中感受到無拘無束的?至美?,體悟到自由自在的?至樂?。
英國哲學家鮑桑葵說:?人的心靈態度是靜觀的。?[4]從?虛靜?到?坐忘?,再從?坐忘?到?遊心?,莊子反復強調的人與自身的和諧,對人生虛靜、恬淡的執意追求,無疑不是精神領域的又壹貼清涼劑,為人的內心世界的和諧提供了更為廣闊而深邃的思想淵源,為我們日益幹枯的精神生活指明了方向,為我們在物欲橫流、人為物役的現實世界之外,再次找到了壹個寧靜的心靈港灣,顯現出超越的理論價值和獨特的人文關懷。
參考文獻:
[1] 季羨林.季羨林說和諧人生[M],中國書店出版社2008年版P1
[2] 陳鼓應.老莊新論[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P234
[3]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M],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P36
[4] 鮑桑葵.美學三講[M],周熙良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3年版P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