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產柬埔寨、秦、越南、緬甸、印度尼西亞,海南、雲南、廣西均有栽培。
秋果即將成熟時采收,去掉剩余的花被和果梗,曬幹,或用硫磺熏制漂白。
其他名字是骨,肉豆蔻和砂仁。
藥理學解釋
性味辛溫。歸肺、脾、胃經。
主要成分為揮發油,包括右旋龍腦、右旋樟腦、葎草酮及其環氧化物、1,8-案葉素、α-和r-松油烯、α-和β-蒎烯、石竹烯、月桂烯、桃金娘醛、香芹酮和松油烯-。
形狀為球形,直徑0.8 ~ 1.2厘米;表面黃白色至黃棕色,有三條深深的縱溝,頂端有突起的柱基,基部有凹陷的柄痕,兩端有淡褐色絨毛。果皮容易縱向裂開,分為三個腔室,每個腔室約含10粒種子。種子為不規則多面體,背面略凸起,直徑3 ~ 4毫米,暗褐色,表面有皺紋。氣味清香,味道麻辣微涼,就像樟腦壹樣。
功效祛濕行氣,溫中止嘔。
用量及用法:3-10g,煎服;粉末2-5克。
氣味刺鼻,性溫,無毒。
禁忌陰虛血燥無寒濕者不宜服用。
臨床應用
1的應用。用於脾胃濕熱氣滯所致的腹脹,不思飲食等。有祛濕行氣的作用。常與厚樸、陳皮同用;對於濕熱早發、胸悶饑燥、舌苔濁膩、濕邪過盛者,滑石、薏苡仁、杏仁等。,如三仁湯;熱盛邪盛者,可與黃芩、滑石同用,如黃芩滑石湯。
2.沒有什麽可以用來嘔吐的。具有行氣、溫中、止嘔的功效。尤其適用於胃寒濕阻氣滯嘔吐。可單用為末藥,或與藿香、半夏配伍。小兒胃寒葉乳可用砂仁、甘草研磨成細粉,常混於口中。
古籍註釋
古書論述《開寶本草》:“主斂冷氣,止嘔,止嘔,消谷降氣。”
《珍珠膠囊》:“祛肺氣滯,消谷而食。”
《補珍珠膠囊藥性》:“其有破肺氣滯、除口中異味、散胸中冷氣、補元氣四大功效。”
綱要:“治噎膈,消瘧,寒熱,解酒。”
用於濕阻中焦,脾胃氣滯。比如《生肌總錄》中的砂仁豆蔻丸。
用於惡心嘔吐,如《沈氏尊生書》豆蔻湯;用於初始濕溫上升。
《德儀本草》:“取砂仁、甘草治小兒溢乳;取砂仁、丁香、陳皮治反胃。”
附方砂仁豆蔻是治療嘔吐、噎膈、瘧疾的名藥。